很多手術因為術後需要減少活動休息,所以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縮。比如前叉重建,半月板縫合,關節置換,髕骨骨折,脛骨平臺骨折等手術。這類手術術後康復的重點,難點,無非就是“角度”和“力量”。很多病人抱怨,都已經術後幾個月了,肌肉還是練不起來。那今天我就給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肌肉為什麼會萎縮呢?達爾文提到過“用進廢退”。我們身體的功能長期不用或者減少使用,功能就會下降。而肌肉萎縮就是很典型的用進廢退的情況。肌肉的萎縮往往只需要透過1~2周的制動就會出現明顯萎縮。這種萎縮我們稱之為“廢用性肌肉萎縮”,廢用性肌肉萎縮會出現一系列結構上的變化,比如肌肉中的相關酶的活性降低,線粒體的數量,體積,相關代謝的運輸載體,這會影響肌肉的正常功能,也就是包括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肌肉耐力等,就會大幅度地下降。
肌肉萎縮的壞處有哪些呢?肌肉萎縮後,對於膝關節的保護穩定就會下降,從而加速了關節的磨損退變。降低我們的運動能力。增加我們的運動風險。
不同階段力量康復的方法原則是不同的一,術後早期(0~6周)
力量練習的動作有很多,比如股四頭肌抽動練習,直腿抬高練習,靜蹲練習,半蹲練習,弓步蹲練習,深蹲練習等等。動作本身不分好壞,每個動作的存在都有它的意義價值,只不過不同的階段,我們選擇的力量練習動作不同,每個動作提供的意義價值也不同。這個就需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去選擇。比如,股四頭肌抽動練習和直腿抬高練習只適用於術後早期,主要作用是維持或者延緩肌肉的萎縮退化。因為術後早期病人的情況還不穩定,能承受的力量練習強度不大,只能選擇一些強度刺激不大的練習強化力量。這些力量練習充其量也就是維持延緩肌肉萎縮,談不上強化肌肉。這些訓練量甚至還沒有你一天正常活動的強度大。沒有手術之前,你也從來不練習力量,也沒有見肌肉萎縮,做完手術了,每天練習力量了依然擋不住肌肉的萎縮。所以,後期別指望早期的這些力量練習動作就能把肌肉練得粗壯強大起來。
術後中期(6~12周)
中後期病人情況穩定一些後,可以增加一些訓練強度,比如靜蹲練習,或者半蹲練習。這些力量動作強度已經比直腿抬高這些大一些了,但主要目的也是恢復肌肉的力量,對於肌肉維度,同樣作用有限。早期我們只能是透過積極的練習先讓你的有勁了,腿部有勁了不代表你的肌肉就粗壯練起來了,這是兩碼事。這個階段我們只是先讓你腿部有些力量了,最起碼多活動一會沒有那麼累了。為下一階段的力量練習做好鋪墊。
術後後期(12周以後)
這個階段症狀也已經穩定,患者透過早期的一些力量練習也具備了一定的力量基礎,這個階段患者就可以開始考慮肌肉維度問題,透過大強度,低次數的練習,強化肌肉維度。因為訓練強度增加,負重增加,這個階段的力量練習要掌握好休息,不能像早期的訓練可以天天練習,而是要有足夠的休息促進纖維的恢復。比如週一三五日練習。一週3~4次。增肌訓練的過程本身是損壞肌纖維的過程,訓練後透過及時的休息,營養,讓肌纖維修復,修復到原來甚至超過原來的狀態,再繼續訓練,也就是我們說的“超量恢復”。
肌肉的廢用性萎縮是一個可逆的過程,所以大家也不要太著急。不同的階段,考慮的康復目標不同,你非要早術後早期中期去考慮肌肉維度的問題,你就是想練也練不起來,條件就不滿足。所以術後早期中期你就先把你的活動度恢復了,恢復一定的肌肉力量,控制好疼痛炎症腫脹,這些是你早期的康復目標。後期各項功能穩定了,再去考慮肌肉維度的問題。
科學研究,以增大肌肉塊為目的的力量訓練:最佳休息時間大約48至72小時。也就是說,一次大重量力量訓練後,要休息48到72小時,這個因人而異,然後可以進行同類肌群的第二次訓練,過早了容易產生過勞現象,超過72小時,超量恢復可能就過去了。當然,除了力量練習原則之外,我們還應該去考慮營養的影響。高強度訓練後我們要增加高蛋白飲食的攝入去修復強壯我們的肌肉。
保守的訓練方案是術後半年內不進行開鏈動作的訓練,而超過半年之後,可有序的進行開鏈動作和閉鏈動作,再配合一些健身器材(例如健身房的器械)以及高質量蛋白質的食物,萎縮的肌肉會逐漸的恢復,丟失的力量也會逐漸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