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上有“瘦人多火”的說法,這裡的火,大多是指陰虛導致的虛火旺。火太旺了,體液便容易被蒸發,形成火有餘,水不足的局面。火多則熱,水少則幹,所以整個人看上去不僅乾瘦乾瘦,有時候還咽喉疼痛口乾舌燥,甚至手心足心熱等。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清代名醫陳士鐸的補陰湯,這味方劑正是治瘦人火有餘,水不足的對症之方。
補陰湯組成:熟地,元參,生地,麥冬,白芍,丹皮,沙參,地骨皮,天門冬,陳皮。
此方既名補陰湯,當然是補陰虛。陰虛是多個臟器系統組織的病變,常見有肺陰虛證、心陰虛證、胃陰虛證、脾陰虛證、肝陰虛證、腎陰虛證等。表現有低熱、手足心熱、午後潮熱、盜汗、口燥咽乾、心煩失眠、頭暈耳鳴、舌紅少苔,脈細而跳動頻繁等。
此方滋陰降火,潤燥洩熱,五臟陰虛皆可在此方基礎上加減使用。
先看生地和熟地合用,不僅補肝腎,還滋陰生津,補血潤燥。生地、熟地雖同是地黃,但炮製方法不同,藥性有差別。生地性寒味甘,活躍於心肝腎經。因心主火,火有餘易灼傷血脈,導致陰虛血熱。所以用生地涼血清熱,達成養陰生津增體液之效。由生地製成的熟地,藥性變微溫,加之味甘補益,歸肝腎經,能補肝血生津液,治一切肝腎陰虧,虛損百病,為壯水之主藥。二者合體,不僅能滋陰生津,補血潤燥。還具有了一清一補的扶正祛邪,強身健體之效。
元參鹹寒,潤而多汁液,滋陰降火解毒效佳,連體內無根浮游之火也可除。其滋養腎陰的功效,與地黃相近,故常配合同用,輔助地黃多生腎水。
補陰首要就是補腎。“腎為氣之根”,腎好則肺在呼吸時有力量,腎不好,則肺在呼吸時就呼多吸少,伴有喘粗氣的現象。同理,人體如果肺部的宣發或肅降功能失調,必然影響到腎臟功能。 醫祖岐伯說:肺生腎,而腎能生肺,晝夜之間,肺腎之氣實,彼此往來兩相通,兩相益也。故肺腎之氣足,則可固本培元,生精添髓,壯筋健骨,蹦蹦跳跳有活力。
而天冬和麥冬不僅補肺養腎,還生津增液,降燥除火。天冬滋陰清熱力量較強,性味甘寒,微苦。上清肺熱而潤燥,下滋腎陰而降火。但更擅長養肺陰。陰虛發熱用它非常適合。麥冬味甘、微苦,微寒。歸胃肺心經,胃陰肺陰都能養,但養陰潤肺的功能更不可小視。有生津解渴、潤肺止咳,止喉病咽痛之效。二味合體,是生津增液、滋陰潤燥的代表。
沙參味甘,微苦,性微寒。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可助麥冬天冬清養肺胃,生津潤燥。
陰補足之後,就要考慮人體陰虛主要是腎陰不足,腎陰不足可導致水不克火。心主火,所以此症心火倍加旺盛,心又主血脈,心火旺盛會灼燒血脈,導致陰虛血熱。前述生地涼血清熱,牡丹皮地骨皮再新增助力。
這時候就需要牡丹皮,入心肝則清熱涼血,肝腎則瀉火存陰。氣芳香,苦燥微寒,可將血中的熱清掉,將血中欲燃不燃的火滅掉。還能將血中的瘀散掉。故對血熱熾盛、肝腎火旺及瘀血阻滯等症,都為要藥。可避免血瘀導致氣滯,氣滯形成上火。
地骨皮甘寒清潤,入肺肝腎經。入肺“清降肺中伏火”而治肺熱咳嗽,入肝血清熱,涼血止血。入腎走骨,“涼骨中之髓,去骨中之熱”,為治陰虛骨蒸潮熱之良品。二味合用,助生地將清熱涼血拉上一個臺階。
最後兩味佳藥:白芍、陳皮。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既能助地骨皮、丹皮防肝陽上亢引起耳鳴眩暈等,又可助熟地補血養肝,還可助生地滋陰養血。陳皮辛溫苦。不僅入脾經,更養胃入胃經、養肺入肺經,還溫能養脾行氣,辛能醒脾,苦能健脾洩水。是治脾胃病的佳藥,更是理氣開胃的要藥。可調諸藥之滋膩。
古代大醫李東垣曰:人以脾胃為主,而治病以調氣為先,如欲調氣健脾,橘皮之功居其首焉。上藥合用,不僅補腎陰,更可令心肝脾肺之陰均得補,水多於火,陰多於陽,補陰之功得以達成。相關手足心熱、盜汗、口燥咽乾、頭暈耳鳴等症狀亦得去除。將症狀消除,消瘦的身體也得補養。
注意: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上文所提到的方子,宜根據情況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