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醫生是我幼年時的夢想,我一直覺得醫生是個高尚的職業。從1949年我成了一名醫生,到80歲時我都一直站在手術檯上。幾十年來,我不僅把醫生當成一種職業,更多的是把它當成一種信念,為病人解除病痛是一件讓我由衷感到快樂和充實的事情。”
這番淳樸誠摯的話語,來自我國著名口腔醫學教育家、口腔醫院管理專家、口腔頜面外科學家王翰章。
王翰章
王翰章,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的建立人之一、先驅和開拓者。他一直致力於我國的口腔頜面外科的發展,對頜面損傷與畸形整復外科學、頜骨血供動力學、面板組織血供、人工骨生物學基礎、口腔醫學資訊學的研究方面做了突出貢獻。
父輩教育1919年5月22日,王翰章出生於河北省順義縣(今北京市順義區)胡各莊村一戶小商業家庭。父輩們雖然讀書不多,但靠著勤勞的雙手和聰慧的頭腦賺得一份家業,並以善良本分、吃苦耐勞的美好品德,給了他最好的教育。
可以說,王翰章後來的成就與建樹,離不開家人的教誨與培養。
王翰章的祖父王萬通,念過幾年私塾,經營著一家名為天祿齋的糕點鋪,為人務實、誠信。他希望後人能詩書傳家,為孫子取名王翰章,盡含期許之意。
祖父寵愛而不溺愛,教幼小的王翰章念“三百千”之類的蒙學讀本,並帶他遊故宮、逛琉璃廠、聽京戲,常常語重心長地教育王翰章:受盡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將來要想實現大的志向,首先就要用功刻苦讀書。
王翰章的父親王壽彭常對王翰章說:“一個人要去做一件事情,事先要仔細地思考,再努力去完成它,事後不要後悔,後悔是沒有用的。常言說,沒有賣後悔藥的。”這短短的幾句話,讓王翰章牢記心中,並受用終身。
而對王翰章一生影響最深刻的親人,當屬他那和藹慈祥、樂於助人的祖母,可以說,他立志從醫也與祖母的教誨有著密切的關係。祖母常常讓王翰章給鄰居石奶奶送去衣服食物,石奶奶無兒無女老伴去世、獨自一人難以維生。祖母還常常以身作則地給遠離家鄉、無依無靠、到處流浪的乞丐救濟和幫助。她常教導王翰章長大以後,要儘量去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
祖母十分重視對王翰章各方面的教育,除了學習讀書,她還要求王翰章從小養成勞動習慣。有時王翰章犯錯,她也非常和善,從不會疾言厲色地教訓責打,而是循循善誘地跟小孫子講道理。正是受她身體力行地教導,培養了王翰章有優良溫和的品德。
13歲時的王翰章
流亡求學1937年,王翰章初中畢業。畢業典禮上,美國人司徒雷登在演講《中國的小西天——中國的天府之國》時,提到了四川的華西牙學院被稱為亞洲此類專業學校之首。
這是王翰章第一次聽到關於遙遠的中國西南省份四川以及華西協和大學與牙學院的情況介紹,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讓他做出了決定終身的選擇。
1940年,王翰章在育英中學時留影
1940年夏,王翰章同幾個中學同學一起考入齊魯大學醫預科,在濟南上學,受教於一批高質量的外籍教師及少數中國教師。
然而生逢亂世,學校周圍都是日本兵的碉堡,校門也有日本兵把守,進出都需經過日本兵的崗哨,走到日本兵面前必須要90度鞠躬,不然非打即罵,甚至當場罰跪。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日本遣散外籍教師,學業受阻,王翰章也被迫回到北京,在輔仁大學生物系借讀。
當時,日本人要求學校必須開設日文課,以培養日本的順民。一天,正當王翰章與同學說笑,教日文的老師進了教室並點名問他問題,他堅持用中文回答,惹得老師生氣,他也生氣地把課本扔出窗外,結果招來警察的傳喚。警察將他關進小黑屋,並忠告他,青年人要守規矩。不能夠跟日本人作對,這次只是一個警告。
這件事讓他意識到不能在北京待下去,並決定與同學李夢魚到大後方成都繼續求學。1942年秋,他們踏上南下的火車,由徐州轉到商丘,躲開日本兵,輾轉至安徽、河南、陝西,最終到達四川。
1942 年11月5日,他們終於到達成都,入華西壩齊魯大學求學。在這裡,王翰章認識了他的恩師——齊魯醫學院院長侯寶璋先生。
1943年,王翰章在參觀了新建的口腔醫院後,被其裝置齊全先進的專業實驗室、病理實驗室深深震撼,並下決心轉學口腔醫學。他找到侯寶璋教授訴說了自己的想法,教授也相當支援,對他說:”我給你寫封介紹信,給林則( Dr·Lindesay) ,他招不招你看你運氣,要是去了,要好好學習。“
林則博士是加拿大人,華西口腔醫學院的建立人,也是我國高等口腔醫學的建立人。
王翰章帶著侯寶璋教授的介紹信到林則的辦公室求見。林則看了信後,用英語跟他說:“一隻船在大海里航行,它的羅盤定下來了,就要乘風破浪,勇往直前,這樣才能到達它的目的地。”怕他聽不懂,又用純正的四川話說,假如在一個地方打轉轉,那永遠也達不到目的地。隨後問他是否明白其中的含義,王翰章堅定地回道:“我的決心下定了。”
1943年秋,王翰章如願轉到華西協合大學牙醫學院學習。由於身無分文,他一邊刻苦學習,一邊打工賺錢。打工時,他還學了與人相處的學問,處理社會事務的能力,習得了很多本領。為了學好專業課,“人一之,他十之”,他常常以他人努力的十倍去學習,時時與自己的惰性作鬥爭。
1949年7月,王翰章獲得博士學位
診治病人是王翰章作為住院醫師的工作,與此同時,作為牙學院口腔外科的助教,他負責指導學生臨床實習和課堂實驗。1950年,宋儒耀教授決定讓他作為講師,單獨給牙學院五年級的學生講兩學時的“冠周炎”。他在緊張而細緻的備課後,將自己人生的第一堂課圓滿完成,自此開始了自己作為講師的獨立課堂。
1950年10月,朝鮮戰爭爆發。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國根據朝鮮政府的請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
10月19 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同時,中央軍委命令西南軍區:“組建一支援朝整形外科醫療隊,由宋儒耀教授擔任隊長並負責選拔隊員”,宋儒耀選擇得力弟子王翰章隨行參戰。
這次朝鮮之行,影響了王翰章一生的科研方向。
這還要從一件事情說起,頜面外科病房一般不允許外人進入。因其傷員多被毀容,而由毀容造成的心理壓力,極難解脫。為了避免傷員瞭解到自己毀容的情況,病房裡不能有鏡子,門窗不允許有明亮的玻璃。
有一位嚴重燒傷毀容的戰士,一直不能下床,開始還挺樂觀,經常拿著未婚妻的照片,一看就是半天,痴痴地憧憬著回家的好日子。沒料到,已經恢復得較好的他,撇開護理人員自行去衛生間,卻在衛生間的玻璃上看到自己的模樣,他被自己的樣貌怔住了。護士的喊叫聲讓他醒過來,沒等護士趕到,他砸破玻璃窗,飛身跳下樓,在一片驚叫聲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件事給了王翰章極大的震撼,讓他意識到,除了治好病人的身體疾病,幫助治癒病人的傷後心理同樣重要。
1952年,西南援朝手術隊圓滿完成任務,榮獲集體一等功。王翰章隨隊返回成都。
1952年春,西南援朝手術隊載譽歸來(前排左一為王翰章)
寄情口腔我國的口腔頜面外科學是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和口腔醫學教育、臨床工作的需要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我國最早建立口腔頜面外科病房的是華西大學牙學院。
1953年,根據中央衛生部的決定,華西大學正式更名為四川醫學院(現為華西醫科大學)。
1960年,王翰章被任命為四川醫學院口腔系主任,同時兼任剛成立不久的口腔系黨總支書記,成為華西口腔歷史上第五任院長。由此直至1978年被任命為四川醫學院副院長,王翰章主持口腔系的工作長達18年,其間還於1972年起兼任學院教務處長,為華西口腔醫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1960年12月,王翰章在索菲亞口腔醫學院會診
作為華西口腔醫院第五任院長,王翰章做夢都想為口腔修建一座新的大樓,建立一家口腔專科醫院,以使口腔的醫、教、研整合在一處。
經過不懈努力,1963年王翰章拿到了150萬的建設費用。從申請立項到落成後正式對外開放,每一個環節他都親力親為。無論是對建築材料、施工質量的把關,還是對每一筆建設費用的稽核,他都是嚴字當頭,一絲不苟。
在最後經費決算時,整個工程專案只用了140萬元便圓滿完成,還節約上交了10萬元,成為當時業界廣為傳頌的一段佳話。
這棟大樓的建成,為華西口腔醫學事業的發展創造了一流的硬體條件,具有非常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同時,為了中國口腔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王翰章組織參加我國曆次高等口腔醫學教育計劃的制定,並領導建立了當時規模最大、裝置最齊全的口腔專科醫院,使中國口腔事業再上臺階,走向輝煌。
1983年,王翰章隨全國赴美高等教育考察團參觀聯合國大廈
幾十年來,王翰章勤於著書立說。早在1959年,他就參與撰寫了我國第一套高等醫藥院校口腔專業統編教材《口腔頜面外科學》。這本著作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依靠外國教科書譯本或者各校自編教材的歷史,對提高中國口腔頜面外科的教學質量,促進中國口腔醫學走向世界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除此之外,他還主編了中國口腔醫學經典鉅著《中華口腔科學》(三卷本)、《中國口腔醫學年鑑》九卷、《王翰章口腔頜面外科手術學》等享譽海內外的著作,並多次榮獲衛生部促進醫藥衛生科技進步重大貢獻獎、教育部促進科技進步重大貢獻獎、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中國口腔醫學華佗獎、中國傑出口腔醫師獎等等,成為國際口腔醫學界景仰的“常青樹”。
2009年4月,王翰章九十歲生日和弟子們合影
2017年9月6日,王翰章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成都逝世,享年98歲。
他淡泊名利、正直篤信、虛懷若谷、仁心厚德的品格,將為我們永遠銘記。而他為口腔醫學事業培養的大批傑出優秀人才,為祖國口腔醫學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將照耀著中國口腔事業的光輝未來。
文:採集工程專案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
參考文獻:
1.《“齒”生無悔 ——王翰章傳》,吳樺、張宏輝、王允保 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我的流亡與求學經歷——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先驅王翰章口述》,王翰章,岱峻,《史林》 2013年S1期
3.《王翰章教授的一生之痛》譚楷,永遠的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