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劉備在亂世中起兵征討黃巾賊,成為了一方諸侯,一心想要匡扶漢室或者說借宗親之名發展自身實力的他,空有抱負但是缺少才華,在戰鬥中屢屢被梟雄挫敗,走投無路的他跑到了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開始了三分天下的爭霸之旅。
諸葛亮剛剛加入劉備集團的時候,關羽和張飛並不服他,諸葛亮用了一番計策才讓這兩位對自己有了好感,但是經過相處他慢慢發現,劉備有個致命缺點註定他一生平庸,難以成就一統天下的霸業。
劉備的這個缺點就是任人唯親,說實話在起兵的前期這樣的方式確實可以拉攏人心,但是等到團隊專業化正規化之後,就應該摒棄這種“小作坊”式的思想,用一個做老闆的心態去管理團隊,但是劉備做不到這一點。
赤壁之戰後諸葛亮有心提醒劉備,想讓他看看感情用事對團隊的危害有多大,後來就有了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故事。關羽為了自己的義氣放走了劉備一生大敵,還是在之前給軍師立了軍令狀的前提下,諸葛亮並沒有想要用軍令狀去為難關羽,他只是想借此提醒劉備,身為一個團隊領袖不要有那麼多私心雜念。可是劉備並沒有當回事。
劉備在黃巾之亂接手陶謙的徐州時,其實已經算是名震一方的諸侯了,但是就因為他的三弟張飛喝酒誤事,讓呂布偷襲得了徐州城,妻子家眷都被呂布擄去,自己則被趕到小沛駐守,從呂布的大哥變成了小弟。
劉備和張飛都沒有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作為團隊領袖的他依舊放縱自己的三弟,張飛自己也沒有因此反省,依舊在執勤的時候徹夜大醉,劉備對他的處罰也只是訓斥幾句,這種不痛不癢的懲罰更像是大哥對小弟的愛護。
對真正需要尊重的人才,劉備又換上了另一副嘴臉。
跟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來投奔他,這時候的劉備已經打贏了赤壁之戰,有一片自己的地盤了,龐統雖然是天下名士可是劉備卻因為其貌不揚而嫌棄他,居然把他調到了一個小縣城中去做縣令,美名其曰是“考驗和歷練”,龐統心裡很不高興,差點就撂挑子不幹了。
劉備這個時候就已經沒有“禮賢下士”之心了,更是對寸功未建的龐統沒有一點好感,直到後來諸葛亮力薦,龐統才成了軍師中郎將。
龐統經過這件事就看出了劉備的缺點,但是對他的任人唯親也束手無策,畢竟劉備就是靠著這一手起家的,所以對他的“權術”迷之自信。
讓關羽鎮守荊州就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劉備入川進攻劉璋的時候,並沒有帶上關、張、趙和諸葛亮,就是因為信任這幾個人可以看好自家地盤,結果沒想到戰鬥失利,需要諸葛亮派兵增援,這時候就要留一個人在荊州駐守,諸葛亮心裡的人選是趙雲,可劉備心裡的人選卻是關羽。
雖然趙雲數次救下阿斗的性命,可劉備依然更相信自己二弟的能力和忠誠度,根本不考慮實際的情況。
諸葛亮入川前問他如果曹操來進攻荊州怎麼辦,關羽用“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來回答,諸葛亮又問他如果孫權和曹操聯合進攻怎麼辦,關羽想都沒想就回答了相同的話,諸葛亮這時候就知道關羽並非守荊州的最佳人選,但是他又改變不了劉備的想法。
劉備的心裡趙雲只能做個衛隊長,而關羽卻是萬中無一的大將。
可是傲氣的關羽,不僅處理不好跟東吳的關係,甚至連僚屬間的關係都處理不好,上庸的劉封和孟達不服他,南郡的糜芳也不管他,關羽沒處理好這些關係,成為了他最終兵敗的重要因素。
而且劉封和糜芳這些草包為什麼能夠上位,全都靠著跟劉備的裙帶關係,一個是劉備的養子,而另一個則是劉備的小舅子,劉備寧願用這樣的人去鎮守一郡,都不願意去發掘和重用其他人才。
如果是趙雲堅守荊州的話,可能沒有水淹七軍斬龐德這樣的大功,但是以他小心謹慎的性格,也不會輕易被東吳偷襲落得身死兵敗的下場。說他不會水戰不適合荊州純屬無稽之談,周瑜病倒後進攻南郡的戰鬥以及後來的截江救阿斗,都證明他的水戰也十分凌厲。但是他的才華卻得不到發揮。
劉備的任人唯親讓他因此丟失了包括荊州在內的大量資源,可是他依舊不知反省,最終讓蜀漢君臣離心,錯過了一統天下的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