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後,原本在中國境內橫行霸道的日本人,瞬間成為了“落水的鳳凰”。作為侵略軍或移民來到這片土地上的他們,隨著日本的戰敗,不得不從哪裡來,回哪裡去。日本侵略者挑起的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當戰爭結束後,中國人民卻以極大的胸襟和包容,沒有對這些人進行報復,反而多方籌措,積極進行了遣送工作,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本期內容,就根您談一談,抗戰勝利後,中國對在華日本人的遣返。
日本人遣返
1945年,抗戰取得勝利。原本在“合法”活動的日本人,成為了“滯留”在中國的待處理人員。這些滯留在中國的日本人,主要分為兩類,一部分是淪為戰俘的日本軍人,另一部分是緊隨軍隊而來,移居中國的日本平民。由於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規模大,時間長,所以來到中國的日本人數量極其龐大。
戰爭結束時,這個數字約為三百萬。當時外界估計遣返這些人需要五年至七年時間,然而到1946年年底,遣返工作就基本完成,這三百萬人大部分已經回到了日本。
這些人的到來,曾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他們曾騎在中國人頭上作威作福,中國人卻又在戰後給他們提供幫助,這種以德報怨的胸懷影響了一些日本人,然而,依然有相當數量的日本人,並沒有認真反省自己的罪行。
滯留中國的日本人
日本軍人的侵略本質不言自明,而伴隨而來的平民,實際上也有意無意地成為了侵略活動的幫兇。日本自古就有向大陸擴張的意識。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開始鼓吹海外移民,尤其是向物產豐饒的中國東北地區移民。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隨著武裝侵略步伐的加快,有了軍隊保護,越來越多的日本人來到來到中國定居。1936年,日本製定了“百萬戶移民計劃”,企圖用20年時間,向東北移民100萬戶,約500萬人。
在政策的引導下,日本國內形成了移民中國的浪潮,日本還出資資助移民,鼓勵移民生育,實現佔領東北乃至整個中國的幻夢。到戰敗時,在中國的三百萬日本人中,平民數量與軍人數量幾乎“平分秋色”。
這種由官方主導的大規模移民,與出於商貿、家庭等因素的零星移民不同,目的是為了在本土之外,建立日本人佔據主體的統治區域,其侵略意圖昭然若揭。
而且,這些來到中國的日本平民,儘管不排除有部分是迫於生計的無奈選擇,但這同樣會給中國百姓帶來生存壓力,而且這些人有日軍為靠山,可以直接將中國百姓的房屋、田產、商鋪據為己有。更不用說那些欺凌中國人,以及直接為日軍侵略提供幫助,乃至應徵入伍的日本平民了。
1945年8月份,中國劃定了投降日軍的集中安置點,9月,中國下令在華的日本平民也集中在指定區域,等待安排。各地建立起日本人集中營,建造房舍,準備衣服食品藥品等生活物資。由於人數眾多,而且由於受到戰敗管制,日本國內船隻無法調動,中國運輸能力一時間難以滿足,因此,中國便向美國尋求幫助。
不久,兩國提出了一份關於遣送日本人的合作備忘錄,並制定了《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及僑民遣送歸國計劃》。由中國方面將在華日本人集中到指定的城市,再運送到沿海港口,諸如廣州、上海、青島、秦皇島、高雄等地,而後由美國及日本負責海上船隻運輸。對這些日本人都要進行身份核查,健康檢驗,尤其是甄別是否有戰犯混雜在人群中。
日本人歸國攜帶的物品也有嚴格的規定,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品外,任何超過規定數量,及規定禁止的東西都不能帶走。諸如冬衣三套、夏衣一套,鉛筆一支,手錶一隻。像槍支刀具,照相機、望遠鏡、不符合身份的奢侈品等等,都被禁止攜帶,歷史書籍、統計資料也在禁止之列。
1945年9月,日本人開始陸續進入到集中地點。散居內地的日本人也開始集結轉移,離長江水路及鐵路線較遠的日本人,必須自行抵達碼頭和車站,前往集中地。
所以在當時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這樣的現象:許多成群結隊的日本人,揹著行李,扶老攜幼,徒步向前跋涉。他們白天趕路,晚上有時在野外露宿。有的人還因為生病或體弱,而被稱為累贅。一些日本人擠在火車或輪船上,他們被塞進擁擠不堪的車廂或船艙,很少能夠自由活動,呼吸新鮮空氣。
這樣的場景,幾乎就是當年中國老百姓為躲避日本侵略者,四處逃難的重演,只不過如今角色對調了。然而這些日本人不用擔心有人追趕,不用擔心有飛機襲擊。到達集中地的日本人,經常在一起談論何時回國,回國後有何打算。一種名叫“孤狗狸”的日本民間占卜術流傳起來,許多日本人互相推測遣返日期,占卜自己是否會被當做戰犯拘押。每每聽聞自己要登船回國的訊息,他們便欣喜若狂。
日本人前往集中地
1945年11月17日,第一批搭載有3400人的遣送船隻從天津塘沽起航,中國正式開始了遣返日本人的工作。隨後各個港口城市的遣返工作也相繼展開,12月3日,上海首批遣送船離港,搭載2000多人。遣返工作進行的十分高效,港口附近的集中地要能容納五倍於每批出港的人數,而船隻一旦到港,就要有人登船。
各項工作時刻進行,港口既要保證人員能隨時登船,也要保證營地隨時能接收運來的日本人,相應的,內地指定城市的工作也要跟得上港口的節奏。
不過,在當時的東北地區,因為是主要的日本移民地區,而且也是各方勢力的博弈點,這裡的遣送工作進展要晚一些。為了妥善解決日本人的問題,蘇美兩國,國共雙方以及日本,最後也都達成了一致意見。
起初日本還想把這些移民留在中國,為“捲土重來”作準備,基於這種態度,日本政府和關東軍都對他們的生死不聞不問。蘇聯堅決反對讓他們留在中國,並把近50萬名戰俘押往本國進行“勞動改造”,美國也希望將日本的勢力牢牢限制在本土,要求遣返日本人。
國共雙方停止了軍事衝突,以保證轉運工作的順利進行。直到1946年5月7日,才終於有第一批載遣送船隻,從今天的遼寧的葫蘆島出發,載著2489人駛向日本。東北地區的遣返規定也更加嚴格,隨後戰後遣返訊息的傳來,許多日本女性不願意回到經濟已經崩潰的故國,她們選擇與中國人“突擊結婚”,只要身體無大礙,年齡相差不大就行,只是為了能夠不回日本。
戰後短短數月內,便有數萬日本女性嫁給了中國人。這種大規模的“閃婚”現象,自然也引起了各方注意。在其他地方,凡是投降後嫁給中國人的日本女性,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回國,但是在東北地區,她們一律不準留下,都要被遣送回日本。
日本女性
1946年的6月底,內地的約兩百萬日本人已經基本全部遣送回國。東北地區的工作雖然進行的稍晚,從5月份才正式開始,但到12月底,也已經有一百萬人回到了日本。至此,在1947年左右,中國基本上完成了戰後日本人的遣返工作,只有少數人由於其他原因,仍然留在中國。
這三百萬日本人,三百萬直接或間接侵略過中國的日本人,能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便全部返回自己的國家,重新開始自己的新生活,與中國人的寬容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沒有把他們拉到戰俘營或難民營進行摧殘,也沒有讓他們在冰天雪地裡接受“勞動改造”,反而在戰爭結束後,迅速組織龐大的力量,有條不紊且高效地,讓這些人平安地離開這裡,離開這片因為他們的到來,而充滿血淚與哀傷的土地。
在轉運這些日本人的途中,經常會途徑一些曾被日軍荼毒的地方,當地老百姓對這些侵略者自然沒有好感,國共雙方的工作人員,都將這些可能發生的報復成功消解於無形。在當時的共產黨領導的山東軍區,負責政治工作的歐陽平,就帶領幹部深入村鎮,做當地老百姓的思想工作,讓這些日本人安全透過。八路軍還將被歹徒搶劫的日本人財物奪回來,交還給他們。在山東兗州,八路軍也與尚未放下武器的日軍達成停火協議,讓被遣返的日本僑民順利透過。
一些日本人在遣送途中,為了讓孩子生存下去,便將他們送給當地的中國人,善良的中國老百姓也會收養這些孩子,將他們撫養長大。在遣返的日本人中,有一些傷病患者,為了照顧他們的健康,中國也組織了兩萬多人的護送隊伍,配備了一萬多副擔架,對狀況嚴重的人還進行了專門的醫療救治。所有被遣返日本人的食物,也都由中國提供,由於當時日本國內糧食的匱乏,他們還被允許帶一些糧食回國。
在當時的宣傳頁上,這樣寫道:中華民族,由於崇高的文化薰陶,只感到人類應該同樣的發展,同樣的有生存權利,這是一個偉大民族固有的德性,他從不賣弄小恩小惠,不使用幼稚淺薄的伎倆。中國方面沒有對留在中國境內的日本軍民有絲毫的侮辱和傷害,並不是要你們對中國感恩,而是要你們徹底地反省,認清過去的錯誤。
然而,面對中國人民的好心好意,一些日本人並沒有接受,反而將其視為中國的軟弱可欺。一些侵華日軍在投降後仍然負隅頑抗,有的後來還加入國民黨軍隊,繼續在中國耀武揚威。他們對日本的戰敗並不甘心,總想著會“東山再起”。一些日本平民,在遣返前害怕中國人的報復,處處畢恭畢敬,嘴上說著感謝的話語,然而等到登船離開後,他們立刻撕下偽裝的面孔,說還會回來,讓中國人等著瞧。
直到現在,日本國內的右翼分子反華活動依然猖獗,日本也始終未能正視對中國犯下的戰爭罪行。因此有學者認為,抗戰勝利後,忽視對日本人的教育改造,使得大批深受軍國主義薰陶的日本人抱著不服輸,不認錯的態度回到日本,這是戰後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不散的一個重要原因。
也許有人可能會覺得,當年讓這些日本人順利地返回本國是一個錯誤,中國不應該以德報怨。其實以德報怨沒有錯,只是別人不僅不領情,反而翻臉不認人,這才讓人覺得以德報怨是錯誤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遠比東郭先生與狼要複雜,何況是涉及數百萬人命運的遣返,人心隔肚皮,誰也無法料到後來的日本,會在歷史問題上成為跳樑小醜。古人有言:以怨報德,不仁。這個“不仁”的指責,一些國家或許“當之無愧”,“當仁不讓”。
參考資料:
梅桑榆:《侵華日俘大遣返》,濟南:濟南出版社,1991年。
儲晶:《戰後滯留中國的日本人遣返研究》,遼寧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