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京杭大運河貫穿華夏南北大地,晝夜不息的推動著春秋的更替。大運河之水綿延流淌到了北宋,見證了這時代的輝煌。北宋,一個“學而優則仕”的時代,在這樣的觀念中讀書及第是每個書生為之努力的夢想,數十年皓首窮經為折得桂冠,榮耀鄉里進而治國、平天下。在取試中高中狀元已是人中龍鳳,“三元榜首”者更是鳳毛麟角。然在大運河德澤的清平(今山東臨清)有一讀書之人在鄉舉、省試、廷對中連中三元,這便是王巖叟。

王巖叟(約1043—1093),字彥霖,宋代大名清平(今臨清金郝莊杜窪村)人。歷官監察御史、左司諫兼權給事中、侍御史樞密都承旨、樞密直學士、籤書院事等職,是北宋元祐年間的執政大臣之一。

王巖叟十幾歲時,鄉舉、省試、廷對都是第一名。調任欒城主簿、涇州推官,剛兩個月,聽說弟弟死去,棄官歸養。

熙寧年中,韓琦留守北京,認為王巖叟賢能,徵召為管勾國子監。

哲宗即皇帝位,因韓琦推薦為監察御史。到任第二天,就上書論社稷安危的大計,聽取諫言任用賢能,不能因為小利失去民心。

升左司諫兼權給事中。當時一同任命執政大臣中有與時望不相協調的人,王巖叟立即上疏進諫。奏疏共八次進呈,此命終於停止。

升任侍御史。兩省正言空缺很久,王巖叟上疏希望多進用正直的人以壯大本朝。

因張舜民事件的牽連,改任起居舍人,沒有到任,以直賢院的身份知齊州。第二年,又以起居舍人召用。

升任權吏部侍郎、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

授任中書舍人,

再任樞密都承旨、權知開封府。

授任樞密直學士、籤書院事。入朝辭謝,太皇太后說:“知道你的才能聲望,所以不按常例越級任用。”王巖叟再次拜謝。

宰相劉摯被御史鄭雍所攻擊,王巖叟接連上疏議論救助。劉摯離開相位,御史就指責王巖叟為朋黨,罷為端明殿學士、知鄭州。

第二年,王巖叟移任河陽,幾個月後去世,終年五十一歲。贈左正議大夫。

“吾寒心慄齒,憂在不測,公(王巖叟)處之自如,至於再三,或累十數章,必行其言而後已。”——司馬光

王巖叟以正直敢言,進諫無隱、勤政為民、剛直不阿的形象塑造了一個大義的文人,這種風骨外化為翰墨,亦能體現其秉性與涵養,照耀千古,百世追摹。先賢王巖叟傳世墨跡有《秋暑帖》、《與知府安撫左丞資政札》、《與給事淳夫侍講札》,其中《秋暑帖》刻入了乾隆的三希堂法帖。今以王巖叟存世的書札彰顯先賢翰墨之風采,亦為吾輩後學之典範。

《與給事淳夫侍講札》,紙本,222.0×29.0 cm

《秋暑帖》,26*38.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貼行筆老健,豐潤端穩,宋人尚意之風采,溢於起收之間。

《秋暑帖》區域性

《秋暑帖》區域性

《秋暑帖》區域性

追尋元祐 尺素俱寄

——王巖叟元祐執政時期文人書札賞析

如果將時間定格到北宋元祐時期,臨清的三元榜首、大宋名臣王巖叟離世。此時更為世人所熟知的是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的黨爭硝煙漸漸地消散,舊黨重新掌權。歷史便在這樣的變動中滾滾前行,它似乎無心關注事件對錯,而是把更多的思考、評說留給了後人。後世無論如何的悲憤、惋惜、感嘆,時光已把過去封存,將恆古不變。時間封存的是過往,卻封存不住此間文人的精彩,隨時間流入歷史,讓後世千古讚歎。

北宋元祐,一個風雲時代。一塊《元祐黨人碑》揹負著上面的309個人名,靜觀並記述了時代的風起雲湧和碑上每個人的過往。今天來看他們個個堪稱撐起一個時代的脊樑,風采卓然,王巖叟便是其中的一員。在刻碑之時好似是這309人的不幸,但不幸只是暫時的悲憤,成全的確是每個人的千古。經歷元祐時期的文人巨匠可謂洋洋大觀,如王巖叟、文彥博、蘇洵、蘇軾、蘇轍、司馬光、王安石、黃庭堅、秦觀、沈括、米芾等等。他們在時代的過往中遺留下的是殘缺不全的影子和散落在文字中的隻言片語,供我們暢想。信札——一個北宋文人的日常,但到今日已存世無幾,它亦如詩詞歌賦也足以讓後人建構一個元祐文人的豐滿形象。今以臨清先賢王巖叟為契點,以存世的作品來領略元祐文人的手札的風範,遙想每位巨匠之倜儻。

文彥博(1006-1097),字寬夫,號伊叟,汾州介休(今屬山西)人,北宋時期政治家、書法家。歷仕仁、英、神、哲四帝,出將入相,有五十年之久。任職期間,秉公執法,世人尊稱為賢相。工書善墨翰,結字疏宕閒雅,筆法清勁,筆勢飛動,蘊藉凝重,頗有唐人風致。

《內翰帖》 , 26.4×43.4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書法如其文,強調“得乎吾心”,亦如其詩詞,古樸蒼勁,精深有味。

《道中帖》,35.3*53.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此幅以工整小楷書寫,結體端正嚴謹,橫豎之間隱約可見隸書波磔之美。

《天聖帖》,30.3*48.6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其書法清勁峭拔,飄飄不凡。

《過從帖》,26*32.1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世稱蘇的書法之美乃“妙在藏鋒”、“淳古道勁”、“體度莊安,氣象雍裕”、“藏巧於拙”。

《獲見帖》,27.7*38.4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轍(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號穎濱遺老。與父蘇洵、兄蘇軾並稱“三蘇”。宋神宗年間曾任翰林學士、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書法受其兄蘇軾和黃庭堅影響,有秀傑深醇之氣。

《晴暖帖》,24.9*19.8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書法自成一體,名列宋四家之一。

《致立之承奉帖》,27.1*43.1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1051-1107),北宋書畫家。初名黻,字元章,時人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自號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法家、鑑定家、畫家、收藏家。米芾原籍襄陽(今屬湖北),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召為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書法深得二王遺風,飄逸俊朗,為宋時尚意之代表。

《公議帖》,33.3*4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END--

文章:管克闊

1987年生,山東臨清人。2007年-2011年攻讀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專業,獲得學士學位;2011年-2014年攻讀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碩士研究生,獲碩士學位;2015年攻讀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現為中國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教師,宋代山水研修專案負責人。

整理:樑風強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中國史上十大“李”姓名人,第一位被稱為世界名人,還被後人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