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天下以來,皇位繼承被統治者高度重視。
夏朝基本是“父死子繼”制度,至於是不是嫡長子繼承不得而知。
商朝是“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相配合,按照年齡、能力,綜合考量,誰合適誰上,也不排除競爭的結果。
周朝開始建立的“嫡長子制”,成為後來統治者們的首選。
嫡長子,顧名思義,就是嫡妻生的長子。
在民間,嫡長子指結髮妻子、正妻、原配生的第一個兒子;
在皇室,嫡長子指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
夏朝大多數的"父死子繼";
商朝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商末出現“嫡長子制”(商紂王辛就是靠嫡長子接班的,他是帝乙的小兒子,母親是正宮皇后;帝乙的長子啟,母親卑賤,不能接班);
商紂王是帝乙嫡長子
再到周朝以後,“嫡長子制”作為一種規範的繼承製度,是歷史的選擇。
1.夏朝開始的王位世襲制,一開始就有究竟選擇"父死子繼",還是"兄終弟及"的糾結,從結果來看,夏朝“父死子繼”多一點。
2.商朝“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輪番上演,可問題來了,你說“父死子繼”好,我說“兄終弟及”棒,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那該怎麼辦呢?
當然是要麼妥協,商量的來;要麼PK,勝者為王;要麼遷都!於是,商朝也成了一個愛遷都的朝代。
3.到了西周,乾脆畫出一條紅線,叫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成了嫡長子制的精華要意。
西周以來,嫡長子制被統治者推崇和採納,嫡長子成功繼位的也比較多,如:
漢惠帝劉盈,是劉邦和皇后呂雉的兒子;
劉邦嫡長子劉盈
漢明帝劉莊,是光武帝劉秀和皇后陰麗華之子;
宋欽宗趙桓,是宋徽宗和王皇后的兒子;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與徐皇后的兒子。
如此,即便庶長子再有才、有德,也有皇位絕緣;嫡長子,再無才無德,也是命中註定的皇帝,哪怕你是個傻子。
以漢朝第二任皇帝漢惠帝為例,其實他並不是漢高祖劉邦的長子。劉邦的長子叫劉肥,是劉邦和民間女子曹氏所生,由於劉肥母親身份卑賤,雖然劉肥是長子,只能是庶長子;
劉邦的庶長子劉肥
而劉盈是劉邦和呂后所生,是嫡生長子,雖生性懦弱,但天生富貴。結果劉盈繼位為漢惠帝;而劉肥只能老老實實地當諸侯齊王。
漢惠帝
再如,東晉那個面對災荒,發出他們“何不食肉糜?”的司馬衷,如此智商低下的傻子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不用問,人家是嫡長子!
司馬炎的嫡長子司馬衷
司馬衷沾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光,老爸司馬炎縱然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懿的兒子,縱然有終結三國之亂之功,也繞不過立嫡立長這樣的金科玉律。
歷史真會開玩笑,給了司馬炎一個智力欠缺的接班人,最終導致大權旁落,引發“八王之亂”,悲乎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