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宣武帝立兒子元詡(即拓跋詡)為太子,元詡是胡貴嬪所生。
胡貴嬪的真實名字已經史無可考,《北史演義》中稱她為胡仙真,其它史料中也有說她的名字叫胡承華。當時北魏有"子貴母死"的舊制,所以宮裡的妃嬪們都不希望自己生出兒子,唯獨胡貴嬪不怕,結果她真的的生下兒子元詡。但是元詡被立為太子後,宣武帝並沒有"子貴母死"的慣例將胡貴嬪處死,事實上就等於宣告了北魏"子貴母死"這一制度的終結。所以北魏從宣武帝之後,從此不再殺死太子的母親。
魏靈太后胡氏
宣武帝在位十六年死去,年僅六歲的太子元詡繼位,這就是肅宗孝明帝,胡貴嬪被尊為皇太妃,而宣武帝的皇后高氏則被尊為皇太后。可是不久,胡氏就剷除外戚高肇,逼迫皇太后高氏到瑤光寺出家為尼,尊自己為皇太后。後來胡氏又殺死了高太后,並按照尼姑的禮節安葬了她。
由於孝明帝年幼,胡太后臨朝攝政。胡太后非常聰明,悟性又高,喜愛讀書,擅長寫文章和射箭,能射中針孔,臨政期間,所有的政事都自己處理。
胡太后幼年時曾被她做尼姑的姑姑撫養,所以她也粗略懂得佛經大義,篤信佛教。胡太后曾令人建造永寧寺佛塔,高九十丈,有一千間僧房,是北魏佛教土木建築物中最美的,裡面珠玉錦繡,賞心悅目。她派比丘慧生往西域求佛書,慧生離開北魏,西行二年,到了乾羅國,得到一百七十部佛書。
孝明帝元詡的叔叔太傅清河王元懌,英俊瀟灑,胡大後強迫他與自己淫亂,天下人對此都議論紛紛。元懌很有才能,輔佐國政,為北魏做了很大貢獻。侍中元叉、衛將軍劉騰,依侍得寵,越權行事,元懌經常限制他們。因此,元叉、劉騰誣陷元懌,說他想毒死孝明帝。他們把孝明帝奉迎到顯陽殿,關閉了永巷門,使太后不能出來。抓住元懌將他殺死。
永寧寺
元叉、劉騰等將朝政還給魏主孝明帝,將胡太后囚禁在北宮,使孝明帝和太后母子不能相見。胡太后的生活一度陷入飢寒交迫。
元叉輔佐孝明帝,與劉騰一起控制了朝政。但元叉這個人嗜酒好色,貪吝財物,下邊的地方官吏,也大多貪汙成風,百姓生活貧困,人人思亂。劉騰死了以後,孝明帝和太后左右的防衛有所鬆懈,母子才得相見。胡太后定計,奪了元叉的兵權,賜元叉自殺。胡太后再一次臨朝攝政。
太后自從重新攝政以來,非常注重裝飾打扮,多次與李神軌、徐結等人出城遊玩,他們都得太后寵幸,鄭儼尤其深得太后寵幸。太后令他掌管御膳服用,一天到晚呆在宮中,即使是去沐浴,也派人跟著他。鄭伊幾乎很少能夠和妻子相見,偶爾見面也只能大略談及些家庭瑣事。
胡太后由於讓寵幸的鄭儼等人處理國事,所以政事鬆弛,朝廷的威信恩德不能樹立,以至於盜賊紛起,葛榮帶頭造反,六鎮起義幾乎在同一時間內引發。邊疆告急,而國家的實力則被胡太后、鄭儼等人消耗殆盡。
討虜大都督爾朱榮,兵勢強大,魏朝忌憚他。孝明帝逐漸長大,太后自知自己所做的事不慎重,凡是孝明帝親信的人,就藉故除掉,於是,母子之間裂痕越來越深。孝明帝和鄭儼、徐結等人,逼太后退位,不成,於是,他們秘密詔令爾朱榮,向洛陽發兵,以此威逼、要挾太后.爾朱榮任命高歡為前鋒,行到上黨,孝明帝又私自詔令軍隊停止前進。鄭儼、徐結擔心自己招致災禍,陰謀與太后勾結,用酒毒死了孝明帝。
孝明帝在位十六年,死時年僅十九歲。
孝明帝沒有兒子,充華嬪潘氏為他生有一女,取名為元姑娘。胡太后於是擁立元姑娘即位,對外則說是太子即位。不久,胡太后又下詔書說:"潘貴嬪所生的實是皇女,已故的臨洮王拓跋寶暉的世子拓跋釗,是高祖大孫子,可立。"於是,迎請拓跋釗即位,當時,拓跋釗年僅三歲,故史稱北魏幼主。
爾朱榮聽說此事後,抗詔不遵,帶兵渡過黃河,進入宮殿,立彭城王拓跋涵的孫子拓跋攸為帝,這就是敬宗孝莊帝。
孝莊帝任命爾朱榮都督中外諸軍事,封為太原王。李神軌、鄭儼、徐約等人都逃到偏遠的地方。太后自己剃光頭髮,並召集後宮所有宮女都削髮為尼,爾朱榮不肯放過,派人將胡太后和幼主拓跋釗拘捕,將他們沉到河裡淹死。
爾朱榮除掉胡太后和幼帝后,為穩固自己在朝廷裡的根基,聽從親信元天穆的建議,在河陰大肆誅殺文武大臣,史稱"河陰之變"。據《北史》、《魏書》記載,死難者有一千三百多人,而《資治通鑑》記載,被殺死的王公以下大臣達二千餘人。
爾朱榮的女兒原是孝明帝的嬪妃,此時,爾朱榮卻要求孝莊帝拓跋攸把她封為皇后。孝莊帝拓跋攸哪裡敢不聽從他的意見,照吩咐做就是了。爾朱榮十分高興。
爾朱榮率兵討伐葛榮,捕獲了葛榮,並一鼓作氣平定了冀州、定州、滄州、流州、殷州五州的叛亂。爾朱榮雖然住在外藩,但仍然控制朝政,敬宗孝莊帝外面受爾朱榮挾制,內部受皇后威逼,終日悶悶不樂。等到爾朱榮平定六鎮叛亂,敬宗心中就產生了除掉爾朱榮的想法。
爾朱榮
敬宗孝莊帝採用陽城王拓跋徽的計策,聲言生了皇子,爾朱榮與元天穆都入朝祝賀。光祿少卿魯安、典御李晴等人,拔刀衝入,爾朱榮跑起來撲向孝莊帝,孝莊帝橫刀於膝,親手殺了他。一同被殺的還有元天穆和爾朱榮的兒子爾菩提等人,對其餘黨大赦。朝廷內外奔走相告,百官人朝祝賀。
當晚,爾朱榮的堂弟爾朱進隆,率領爾朱榮的部下燒了西陽門,出宮駐紮在河陰,索取太原王爾朱榮的屍體向北逃奔。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聽到爾朱榮被殺的訊息,在汾州起兵,佔據晉陽。爾朱世隆到晉陽與長子爾朱兆會合,擁立太武帝的第五代孫子長廣拓跋曄為帝,大赦天下,並改年號。
爾朱兆率兵輕裝疾進,日夜兼程,抄小路從橋西渡河,直叩北魏宮門,此時,宿衛才覺察,拉弓要射箭,弓箭發不出去,紛紛逃散。爾朱兆捉住孝莊帝,將其囚在永寧寺樓上。
爾朱兆放任部下大肆搶掠,追殺皇子,侮辱嬪妃、公主,並殺死臨淮王等人。孝莊帝被囚禁在永寧寺,夜間非常寒冷,向爾朱兆求頭巾,爾朱兆不給,不久,就將他絞死了。
孝莊帝在位二年,死時二十四歲。
爾朱兆、爾朱世等人,認為長廣王拓跋曄屬遠親,想改立親近的人來符合眾人的心願。於是廢掉拓跋曄,改立獻文帝的孫子廣陵王拓踐恭為帝,這就是節閔帝。拓跋曄在位一年。
當初,葛榮叛亂,他的部下有二十多萬人流散到並、肆各地,因此,各地的叛亂相繼發生,爾朱兆為此非常憂慮,向高歡請教平叛的策略,高歡說:"應派您的心腹去統一他們。"爾朱兆馬上將這個重任交付給高歡,任命他為冀州刺史。高歡從此掌握了兵權,再也不可控制,成為他日後專權的基礎。
北魏河北大使高乾,與其弟敖曹起兵討伐爾朱兆。高歡在屯壺準備討伐高乾,高乾派人秘密會見高歡,勸高歡倒戈。此時,趙郡太守李元忠也勸高歡討伐爾朱兆,高歡非常高興,起兵討伐爾朱兆,立太武帝的玄孫渤海太守拓跋元朗為帝,自封為丞相。
高歡利用反間計,使爾朱兆與爾朱世隆互相猜疑,然後趁機出兵,大敗爾朱兆,接著又在鄴城大破爾朱兆。爾朱兆兵敗自殺,他的黨徒也全部被消滅。
高歡將節閔帝幽禁在崇訓佛寺,不久又將其殺死。節閔帝在位僅二年。高歡立元朗為帝,一年後,又以元朗是遠族宗親,將他廢掉,改立孝文帝的孫子平陽王元修,這就是孝武帝。
雍州刺史賀拔嶽派司馬宇文泰到晉陽,高歡對宇文泰的容貌感到非常驚奇,想將他留在身邊。宇文泰執意請求回去覆命,高歡只好讓他回去。宇文泰回去對賀拔嶽說:"高歡所以沒有篡位,正因為忌憚相公兄弟們,應當暗中有所準備。"賀拔嶽大為高興,以夏州北邊重要為名,於是上表請求任用字文泰鎮守該地。不久賀拔嶽被陳悅殺害,字文泰討伐並殺死陳悅,從而控制了賀拔嶽的手下將士。
不久,魏國大丞相高歡舉兵反叛,中軍將軍王思政對魏孝武帝說:"高歡的反叛之心已昭然若揭,宇文泰的心思卻向著王室,如今前往他那裡,回到舊都城,何愁打不敗高歡?"
孝武帝聽取其意見,率五千騎兵西赴長安。宇文泰準備禮儀迎接孝武帝,在東陽驛謁見魏帝。魏帝於是進入長安城,任命宇文泰為尚書令,軍國大事都委任他處理。孝武帝下制文數落高歡罪行,又徵召荊州刺史賀拔勝奔赴行宮,賀拔勝猶豫不決,後來竟然投奔了梁國。
高歡領兵追趕孝武帝不及,便回到洛陽。召集百官朝中元老,立孝文帝曾孫清河太子元善見為帝,這便是孝靜帝。將都城北遷到耶城,當時稱為東魏。
魏孝武帝元修到達長安,不久,又與宇文泰有矛盾,被人在酒裡下毒藥害死,在位共三年。
魏孝武帝元修被害死之後,宇文泰立孝文帝孫、南陽王元寶炬即帝位,建都在長安,這就是西魏文帝。從此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北魏從拓跋力微到什翼健改國號為代,有十三個帝王,共計一百五十七年,後被前秦所滅。又從道武帝拓跋珪復國建魏,經歷一百四十八年,傳二十帝,而後分為東西兩魏。
拓跋珪像
後來東魏被北齊滅亡,西魏則為北周所取代。據說北齊和北周政權都是始於"禪讓",其實這裡面的事情大家心裡都清楚得很。
但無論如何,在南北朝時期,北魏也稱得上是一個長命的王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