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630年-700年),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懷英,歷經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一生宦海沉浮,清正廉潔,知人善任,斷案如神,鏟奸除惡,幫助原本混亂的唐朝走向繁榮昌盛,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則憂其民”,關心民生疾苦,名垂青史。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依智慧死裡逃生:691年九月,62歲的狄仁傑由於自己卓越的能力與極高的政治修養第一次被任命為宰相。這個時候,武承嗣在朝廷聲名鵲起、顯赫一時。他預感狄仁傑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事實也是如此),就暗中與來俊臣捏造事實、構陷狄仁傑等謀反。由於當時有規定: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狄仁傑即刻認罪認罪,甘從誅戮。來俊臣大喜,得到口供後,將狄仁傑等收監,只待來日行刑。放鬆了警惕。
狄仁傑於獄中,把冤情寫在從被子上撕下的一塊布上,塞在棉衣裡,請求看守送回家。看守沒起疑,把衣物交給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光遠持帛向武則天訴冤。武則天看帛後後,問來俊臣,來俊臣說:“我並沒對狄仁傑等人用刑,他就承認謀反了”,武則天便派通事調查此事,來俊臣事先有所準備,這通事又懼怕來俊臣。所以,沒看狄仁傑等人便回去向武則天覆命了。武則天召見狄仁傑,問他為何承認謀反。狄仁傑說:“我如果不承認造反,已經死於酷刑了。”。因此,武則天免去了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
為民請命,治理地方有功,復任宰相:當時,彭澤遭旱,百姓掲不開鍋,仁杰上折,要求朝廷賑濟,救民於饑饉之中。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武則天任命仁杰為魏州刺史以穩定局勢。仁杰到職即號召與鼓勵百姓返田從事稼穡。契丹部聽說了此事,即引眾北歸,魏州無恙。
由於仁杰執政有方,心繫民生,社會聲望高漲。697年十月,67歲的狄仁傑又被任命為宰相,自此,仁杰成為武則天的左右手,參與軍國大事決策。第二年,突厥騷擾河北,狄仁傑出任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亂後的慘狀,仁杰提出四條有力的措施,很快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推薦宰相,為神龍革命埋下了種子:武則天要求狄仁傑推薦人才,狄仁傑說:“荊州長史張柬之,是將相之才。”,張柬之耿直,武則天不喜歡,只調為洛州司馬。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又向狄仁傑要人才。狄仁傑說:“我薦的張柬之,你還沒用呢!”。
武則天說:“我已經提拔他了”,狄仁傑說:“我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最後,張柬之升為宰相。705年,81歲的武則天病重不起,身為宰相的張柬之見時機已到,聯合了桓彥範、崔玄等人,發動了神龍革命,逼武則天退位,讓李顯復辟了帝位。史稱神龍革命!這個時候,狄仁傑已經去世五年了。
為武則天傳位人選之事,狄仁傑力諫武則天傳位給皇子廬陵王李顯:晚年,武則天為了把皇位傳給誰非常的糾結!一個是自己的兒子廬陵王李顯。另一個是自己的侄兒武承嗣!當武則天徵詢狄仁傑的意見時。狄仁傑毫不猶豫的說:李顯!不久,武則天做了個夢,又請狄仁傑去解夢!聰明的狄仁傑又把內容延伸到傳位這件事上面!
洞察世事的武則天當然明白所指,心中就有了決斷!不久,廬陵王李顯被詔入京!晚年的狄仁傑,為了江山社稷,向武則天推薦很多人才:姚崇,張柬之……公元701年,狄仁傑病逝,享年七十一歲。武則天特下令廢朝三日,以示哀悼!可見,狄仁傑在武則天心中的地位何等重要!
總結:狄仁傑才華高,會做官,會判案,會打仗,會管理地方,會管理國家。他心性仁慈,心懷天下。他態度靈活,處事高明,知所進退。他的許多政策,尤其是勸武則天戰略收縮,是有其歷史背景。後世人當然會有不同看法,但他心懷天下,不忍心耗費民力的態度,值得後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