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顏小二,在開始今天的話題以前,顏小二想問問各位,如果你作為權力中心,你會如何保護一個人?是將其捧在手心裡“溺愛”,還是以“疏遠”他,在不遠不近的地方不動聲色地守護他?
在我國曆史上,有這麼一個人,他是“義士”,一生持中守正,輔佐一代君王開創“盛世”;他在死後甚至被“神化”,老百姓將以他為原型畫出的特製畫像貼在門上。於此,後世的許多年裡,他便以“門神”的形式繼續守護世人。
但就是這麼一位傳奇人物,在功成名就的晚年,卻被往昔君主“疏遠”,他以近乎“默默無聞”的態勢,與世長辭?這是為何?
他是秦叔寶,對歷史上一代明君李世民至關重要,但是晚年的他,卻太過安靜,他沒有成為李世民麾下的顯貴,而是以一種非常淡漠的方式“病逝”。這是為何?
原因或許與他的經歷以及性格有關。
1、秦叔寶與李世民的緣起:多次易主,後與李淵“結緣”秦叔寶在李世民成為唐朝君主的“上位”之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畢竟一決勝負的玄武門之變中,他協助李世民排除威脅,幫助他誅殺李建成、李元吉。
從跟隨李淵到後面與李世民一起經歷玄武之變,不難看出,秦叔寶將自己的忠義只給了李家的一個人,李世民。
據記載,秦叔寶在投奔李淵以前,曾四度“易主”。
第一次“易主”發生在大業十二年。那時,意氣風發的秦叔寶跟隨將領張須陀討伐敵軍,但是中了埋伏,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有幸存活,帶著隋朝的殘餘士兵投奔了據守虎牢的裴仁基。
第二次“易主”發生在大業十三年。那個時候因裴仁基歸降李密,秦叔寶便一同歸降,成為李密帳內驃騎,統領內軍8000。
第三次“易主”發生在“大業十四年”。那時隋朝氣數將盡,宇文化及發動兵變殺死了隋朝君主隋煬帝楊廣,而李密的軍隊則在不久後打敗了宇文化及。因事情太順利,李密驕傲自大,不再體恤士兵,眾人離心。王世充發動戰變,秦叔寶被俘,暫時歸順王世充。
不久之後,秦叔寶迎來了他的第四次“易主”。唐武德二年(619年)二月,因為王世充為人奸詐,讓秦叔寶所不齒,於是他與程咬金等人趁乘唐鄭兩軍於九曲對陣,投奔李淵。
而當時秦叔寶英名在外,為了培養兒子李世民,李淵將秦叔寶安排到了李世民府上。於此,秦叔寶成為李世民的得力干將,一路披荊斬棘,直到將他扶上龍椅。
2、為李世民立下有汗馬功勞的秦叔寶,在晚年卻沒有獲得想象中的榮光說起秦叔寶為李世民立下的汗馬功勞,樁樁件件,讓人驚歎。
比如武德三年四月的那場硬仗,李世民親自率兵打仗,戰事兇險,雖然打得宋金剛大敗而逃,逼得尉遲恭等人獻出介休、永安二城降唐,但李世民也折損不小,而美良川擊敗尉遲敬德,要數秦瓊立功最多。還是這一年七月,還沒來得及喘息的秦瓊作為李世民的先鋒,協助李世民進逼洛陽,攻打王世充....
玄武門之變以後,秦叔寶更是幫助李世民除掉李元吉、李建成。
之後,他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食實封七百戶。秦叔寶的食邑,與他的功績不符。他的食邑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少的。後來雖被改封為“胡國公”,但依舊是趨於邊緣的封爵。
很顯然,秦叔寶在晚年,並沒有獲得人們想象中的“榮光”,看上去更像是李世民有意將其邊緣化,是這樣嗎?
3、“疏遠”他,才是保護他的方式關於晚年的秦叔寶為何看起來有被李世民邊緣化的態勢?其中答案,或許也是造就李世民為一代明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位明君,不僅知道如何用人,還當知道如何保護人。
秦叔寶一生戎馬,大大小小的戰場經歷了二百餘次,確實是難得的將才,但是晚年的他也因此落下病根,這也導致他最後病死。
都說朝堂的戰爭是不見“血”的,它比戰場上的“明刀明槍”更難纏,也更致命。
死於戰場,尚能留下英名,死於朝堂陷害,那麼用一生戎馬悉心守護的“忠義”,可能就被染上顏色。
李世民登基以後,秦叔寶因常年征戰,落下了一身的病根,心力和精力自然不如從前。朝堂的風雲詭譎,如何應對?
再加上秦叔寶確實英勇,有點功高蓋主的味道,同時年輕的時候也多次“易主”,如果成為權力中心,難免招人妒恨,那麼秦叔寶的過去,就是用來“借題發揮”的上好“素材”。
將跟隨自己戎馬一生的“忠義”勇士於盛世放在權力中心,即便勇士心無二心,旁人的舌根子也要將其說出個“二心”來,這才是將其置於危險之中。
古代帝王,高高在上,但是高處不勝寒。
他們保護一個人的方式,或許還真不是將其“捧在手心”,而是保其“安好”,在“不遠不近”的地方注視他,不動聲色地讓他安度餘生。很顯然,開創盛世的李世民有這樣的格局和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