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58年,將數十萬右派掃蕩殆盡的一代目講到:“秦始皇算什麼?他只坑了四百六十個儒,我們坑了四萬六千個儒。我與民主人士辯論過,你罵我們秦始皇,不對,我們超過秦始皇一百倍。罵我們是秦始皇,我們一概承認,合乎實際。可惜的是,你們說得還不夠,往往要我們加以補充。”這段話的字裡行間洋溢著一種愉悅。這是權力慾得以充分滿足的愉悅。一代目與知識分子的關係是興高采烈的貓與在其利爪下心膽俱裂的老鼠的關係。

漢高祖劉邦平定江山後,高坐金殿之上,問老父親:“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這也是在恣意享受權力慾得以滿足的愉悅。許多人的人生奮鬥動力是為了向父母證明自己的能力,而年少時被父親冷落的劉邦大概也不例外,所以他在父親面前的誇耀也就格外給自己以滿足感。

權力是行使自己意願、壓制他人意願的能力,那麼權力慾就是行使自己意願、壓制他人意願的慾望。權力慾的滿足給人帶來愉悅:這是一種作人上人的感覺、是在賽場上擊敗一個有分量的對手的快感。擊敗的對手越強大,勝者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也就越強烈。失敗者則飽嘗挫敗感和屈辱。

在“打江山、坐江山”的說法中,“打江山”是被權力慾驅使的人生奮鬥,而“坐江山”是享受權力慾帶來的愉悅。劉邦的愉悅是所有渴望權力者的夢想。

人與動物的權力慾有質的區別:動物的權力慾只限於食物和繁殖,是易於滿足的慾望。而人類的權力慾是永遠都無法填滿的黑洞。

心理學家阿德勒是研究社會因素對人的性格的影響的先驅。他認為人的權力慾起源於兒時的自卑感。人在幼年時,周圍所有的人都比自己個頭更高、懂得更多、更有能力;自己的意願總是被那些成年人忽略,而成年人總是把他們的意願強加給自己;兄弟姐妹比自己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同伴比自己得到更多的玩具。這些印象在孩子的心中刻下深深的自卑感。在其後的成長過程中,他竭力試圖補償這種自卑感,而補償的方式是模仿那些有能力、有權力、能發號施令的人。他們都是他的榜樣。“他嚮往能夠開啟門和搬動重物的高大身材和向許多人發號施令的能力。一種慾望在他心中升起:變得跟這些人一樣強大,或比他們更強大。指令他周圍的所有人成了他生活的主要目標。”這就是權力慾的雛形。

補償是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孩子並沒有足夠的智慧來發現讓他自卑的真實原因,所以他的補償通常是一種掩蓋真正問題的企圖,試圖在別的方向上變得優秀,而這並不能解決他的真正問題。

自卑感和優越感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基於對他人的敵意,都是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築起高牆、將世界視為弱肉強食的叢林。

這樣看起來並不成功的補償策略是孩子心智不成熟時的下意識的想法,而等到他們心智成熟時,這樣的補償策略已經被他們實踐了十多年、或幾十年,已經與他們的自我完全融為一體,他們已經很難意識到自己的補償策略與其初衷原來是南轅北轍。如果他們沒有強大的自省和糾錯能力,他們會將這種對自己無助、與他人競爭和為敵的活動繼續終生。

如果成年人總是以權力降伏孩子、恐嚇孩子、以自己的意願碾壓孩子的意願,孩子就會認為敵意是人與人的關係的正常狀態,而他的成年人榜樣們的手段是處理衝突的最佳方式。雖然他離成年人的權力競技場中的搏殺還在許多年之外,這種敵意和競爭意識註定了他的理解中的人際關係是一方贏另一方必輸的權力關係。

對於大多數人,兒時形成的權力慾的雛形一生都不會改變,是他們的生命之舟的永不停息的馬達。權力慾有兩種表達方式:有的人努力學習、工作、在自己認定的某個方向上變得優秀、變得比其他人更強大;有的人扮成弱者、受害者,以博取他人的關注和同情,給自己帶來好處。可以把前一種努力稱為碾壓型權力慾,後一種稱為操縱型權力慾。

碾壓型權力慾的一個小尺度的例子是孩子在年齡很小時就懂得以哭鬧撒潑來使父母就範;一個大尺度的例子是一些國家的統治者把自己的國家說成是外國強權的受害者,在國民之中創造“國恥”等印象。這比只靠恐懼感的高壓統治更能獲得民意支援。

如果成年人能放下身段,尊重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判斷節奏,寬容他的無助,給他的心結以恰到好處的點撥,為他的每一點進步喝彩,孩子會對這個世界生出友好的印象,他眼中的世界就不再是威脅環伺的叢林。他會發展出成熟的心態來對待他人。他會不只關心自己的意願,也關心別人的意願。善良、體貼的同伴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阿德勒把一個人為他人著想的能力稱為社會感 (social feeling)。

人的價值觀中通常是權力慾與社會感並存。權力慾讓他與人為敵,社會感讓他與人為友。如果一個國家中的多數人以權力慾為主導價值觀,那麼這個國家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調就是互為敵意、互不信任的權力關係。這個國家與其它國家的關係也是互為敵意、互不信任的權力關係。

社會中有能力的人需要有釋放權力慾的方向,而這樣的釋放必須不威脅到權力結構的生存。中國古代士大夫階層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的價值觀就正好滿足了這樣的要求。這是依附於權力結構的攀緣,既讓攀緣者的生命得以充實,權力結構也因此獲得了生命力。

權力擁有者公開羞辱反對者有兩個動機:一個是權力慾的滿足,是神氣的貓作弄可憐的老鼠的動機;另一個是在觀者之中製造恐懼感,以鞏固其權力的穩定。他們的批鬥和公審大會是權力的課堂,其主要教育物件就是平頭百姓。透過羞辱一些人,他們給觀者的意識中刻下這樣的資訊:誰不服我們,誰就是這樣的下場。

在肉體權力橫行的時代,大眾的恐懼感尤為強烈,由恐懼感而生的求生欲在他們的價值觀中就佔有了壓倒一切的地位。

人有極強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在恐懼感中日久,恐懼感便漸漸從前景淡化為背景,以至於不再感覺到恐懼感的存在。同時,他們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不再挑戰上游者指定的自由尺度,最終下游者和上游者達成默契,權力關係就這樣達到穩定平衡。這個穩定平衡的條件是下游者的恐懼程度在自己可以忍受的限度之內,而下游者對自由的需要程度在上游者可以忍受的限度之內。如果下游者對自由的需要開始增加、或者對恐懼的容忍度開始減少,平衡就被打破。

如同有經驗的農夫純熟於駕馭他的牛,有經驗的上游者也純熟於駕馭下游者的恐懼感。下游者的安全感來自於對上游者的順從、來自於在權力結構內做一顆不惹是生非的螺絲釘。即使是有了權力、控制了相當資源的人,其安全感也是有條件的,因為他們的權力和資源來自於他們對權力結構的依附,而權力結構隨時可以沉下臉來,給他們釜底抽薪。近年來大批大陸富人和高官家屬移民、移資海外都是由於不安全感。

劉邦並沒能長久享受美滿靜好的帝王歲月。平生大願得足之前,驅使他們奮鬥的是赤裸裸的權力慾。平生大願得足後,他們開始被失去權力的恐懼感駕馭。他們不斷設局構陷曾在鞍前馬後幫他們打下江山的一個又一個功臣。

劉邦在華人看來實現了人生終極理想的人物。他們情緒緊張的後半生說明,一方面,權力慾是永遠不能填滿的黑洞;另一方面,恐懼感是比權力慾更基本的人類需要,所以,如同一個人再光鮮亮麗的衣著也掩蓋不住他眉宇間的愁苦,他手中再大的權力也無法補償他的恐懼感。

2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是恩還是仇:漢宣帝清洗霍光全族,為何又賜予霍光死後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