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民族英雄?在國家、民族遭遇外來侵略的危急關頭,挺身而出,不計較個人厲害失,為國家、民族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的人;全心全意,用盡一切力量,保衛國家、民族利益與安全的人。
我們的國家是英雄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是具有英雄氣概的民族。
曾經是,現在亦是。
我們有著數不清的民族英雄,千百年來流傳著說不完的英雄事蹟。在著其中有些人經過努力最終取得勝利的,也有一些人面對強大的敵人,傾盡全力卻未能扭轉失敗局勢,英勇不屈的。前者如漢朝霍去病,明朝于謙,後者例如宋朝文天祥。
一、霍去病
眾所周知,秦始皇將過去燕、趙等國的長城連線並加以擴修,的目的是將長城打造成抗拒匈奴侵略的國防要塞,用於防止匈奴的侵略。可想而知,從秦朝起,北方的匈奴民族就已然登上歷史舞臺。漢朝興起後,匈奴也是更加強大了,從漢初到漢武帝元年這七十多年中,北境的居民經常遭受到匈奴殺掠的威脅。
經過七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不僅恢復了過來,而且國家更加富強了。漢武帝一反過去對匈奴屈辱求和的局面,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反擊戰爭,最終將匈奴擊敗,從此確保了北境居民點安全。
在對匈奴的多次戰爭中,霍去病絕對是將領中最出色的一個。霍去病十八歲時就以剽姚校尉的身份帶領八百騎兵和匈奴作戰,獨當一面,在對匈奴的六次戰役中,有四次是以將軍的身份出擊的,共消滅敵人十一萬人之多,接受匈奴王渾邪王的投降,開河西、酒泉之地。
最能表現其英雄氣概的是他這一句“匈奴未滅,無以為家也”。
二、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詩是明朝民族英雄于謙寫的,經過千錘萬鑿,不怕烈火焚燒,不怕粉身碎骨,要留下清白在人間,寫的是石灰,同時也象徵了于謙自己的一生。
于謙是明朝景泰帝時保衛北京城,扭轉嚴重民族危機的軍事統帥。
公元1449年7月,北方的瓦剌(蒙古部族之一)進軍包圍山西大同,明英宗聽信太監王振之話,親自率軍迎敵,完全不懂軍事的兩人在土木堡(今北京官廳水庫附近)被敵軍包圍,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這次極不光彩的戰役,史稱“土木之變”。
當戰敗訊息傳到北京後,明朝堂震動。有官員主張放棄北京,遷都南方。可如果遷都,瓦剌將有可能長驅直入,席捲黃河以北,形勢將會更加危急。此時朝廷官員只有于謙力主抗戰,反對逃跑,他的主張得到另外幾個有見識的官員和明英宗弟弟郕王(明景泰帝)的支援,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相當於現在都國防部長,領導北京的保衛戰。
于謙立刻著手城防工作,徵調各地軍隊到京守衛,部署前方軍事要塞,同時招募民兵;修理防禦工事;製造兵器盔甲;遷城關居民入城,免遭敵軍殺掠;運入大量糧食;分派諸將分守九門,結營城外;並通令各軍事據點守將,敵人若是帶著老皇帝明英宗來,要堅守迎敵,不可開門接納(明英宗被俘後,其子尚且年幼,大臣一致建議立郕王為皇帝,郕王九月繼位,是為明景帝)。
瓦剌果然帶著明英宗向北京前進,原以為皇帝在手中,北京可不戰而勝,但北京城軍事守備堅強,相持5天,在於謙的指揮下,瓦剌始終沒有佔到便宜,同時聽說各路援軍將至,怕歸路唄截斷只好解圍退兵,北京守衛戰就此勝利結束,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也因之得以保全。景帝以于謙功大,加官為少保(從一品),總督軍務。
像霍去病、于謙這樣的民族英雄,以自己的勇敢、機智、毅力,勝利完成保家衛國任務的民族英雄有很多。同樣,也有著沒有完成保家衛國任務的民族英雄,儘管他們失敗了,但他們所表現出中華民族的骨氣,同樣應該為我們所崇敬。
三、文天祥
文天祥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他二十歲中狀元,在元兵渡江南下,包圍宋朝首都臨安時,他受命於國家、民族危機最嚴重的時刻,以右丞相的身份到元軍中講和,被拘送往大都(北京)。途中設計逃脫後,回浙江號召組織義兵,反抗元兵南下。
元兵實力強大,文天祥率眾苦戰。1277年兵敗於江西永豐,妻女都被俘虜了,文天祥僥倖逃脫。
打了敗仗之後的文天祥絕不屈服,再接再厲,又組織軍隊抗元。1278年,文天祥兵敗被俘,服毒藥自殺而未遂,被押送大都囚禁。
在囚禁期間,元朝的宰相、宋朝的投降大官,甚至宋朝被俘的皇帝都來勸文天祥投降。他堅決拒絕,不為所動。一直囚禁到1282年12月,就連元朝皇帝忽必烈都親自出馬勸降,並許以宰相職位。但文天祥還是不利益,但求一死,文天祥次日被殺於柴市。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文天祥更是有骨氣的代表人物,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非常值得我們引以為豪,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發揚光大。
四、後記
無論是何種民族英雄,我們都要懷著崇敬的心情,去向他們學習,將他們作為我們的榜樣,去繼承他們優秀的品質。
我們的國家是英雄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是具有英雄氣概的民族。
曾經是,以後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