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涼和後涼,都是十六國時期,曾經佔據涼州的政權,但前、後涼雖然都曾割據西北,甚至強盛一時,但兩者的遭遇卻千差萬別。
前涼建立後,迅速穩固的西北局勢,得以在河西穩居數十年,最後在前秦強盛攻勢之下才覆滅;而後涼建立時,雖能傲視西北各政權,但卻無法徹底平定西北混亂局面,沒有什麼消停日子,最終在群敵環伺之下覆滅。
是什麼造成的前、後涼這兩種迥異的結局?結合前、後涼所處的時局等因素,來一起看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
一、前涼和後涼的可比性其實五胡十六國時期,在西北割據的除了前、後涼之外,還有北涼、南涼、西涼以及西秦等政權,前涼覆滅之後,前秦也短暫統治過西北。但除了沒有什麼可比性的前秦之外,北、南、西涼以及西秦,其實政體和統治都未能達到前、後涼的程度。
前、後涼疆域對比簡示
即便是疆域堪比前、後涼,以及實力甚至強橫一時的北涼,其實也沒有如前、後涼那般的相似開創局面。是的,前、後涼之所以能夠有可比性,其實更多的是兩者都率先開創西北割據局面。如北涼、西涼等政權只能算是在後涼割據西北的事實之上,起兵反叛割據一隅而已。
前涼在五胡之亂初起之時,趁北方喪亂,割據西北;而後涼,則是趁淝水之戰後,前秦衰敗,北方混亂再起之際,割據西北。兩者在所處時局,及初期實現的規模上,都有相似之處,因此也就有了可比性。
二、前、後涼自立西北之後,完全不同的遭遇。前涼建立後,經歷前、後趙、前秦統治北方,知道前秦消滅前燕等強敵之後,才徹底攻破消滅前涼。而至此西北已經在前涼統治之下,經過了七十餘年。雖然向前趙、東晉等勢力稱藩,但前涼的確在十六國亂世前期,在西北創造了短暫的安定局面。
而反觀後涼政權,呂光建立後涼政權之後,用兵和平亂就幾乎沒能停止。呂光自西域返回涼州開始,便先後消滅了前秦涼州刺史梁熙、前涼宗室張大禹等反叛勢力。其主簿尉祐、大將徐炅、張掖太守彭晃、西平太守康寧等人,也紛紛反叛後涼。西秦、北涼、南涼等政權更是紛紛自立,與後涼之間展開了頻繁的交戰。
雖然前涼建立之初,也有過鮮卑和地方大族的反叛,但張氏很快就平定內亂。終前涼國祚,都未發生規模巨大的反叛之事,主要強敵為中原政權的攻伐而已。那麼,為何同為割據西北的政權,前、後涼之間會有如此不同的結果呢?
三、為何前涼能迅速平定西北,而後涼卻需要四處平亂?從幾個方面來看同樣割據西北, 為何前涼能穩居西北數十年,而後涼卻要四處平亂,沒過上多少安定日子的緣故。
1、特殊地理環境下的時局影響
五涼及西秦等政權的建立,其實都西北地處偏僻,並未與中原勢力產生直接衝突,以及這種特殊地利條件下,受中原時局的影響分不開。前涼是如此,後涼也亦是如此。
前涼建立之時,胡族之患初起,西北經歷西晉末期的氐、羌等胡族叛亂被平定之後,經歷短暫的統治空檔期,這才有了張軌在永寧初年(301年),出任涼州刺史進而圖謀西北的結果。
可以說,從大環境上看,當時中原正遭遇“八王之亂”的內鬥,以及之後對抗胡族侵擾,晉室與胡族勢力對西北的掌控都是十分微弱的。這才有了張軌、張寔父子,能夠迅速在匈奴、羯迅速統一北方各地勢力之前,割據西北建立前涼政權。前涼的建立,正是得益於這種契機。
而後涼雖然初立之時,西北面對的時局與前涼建立時頗為相似,當時北方都陷入亂局。不過,呂光妄圖割據西北之時,經歷前、後趙、前燕、前秦等政權相互征戰過程,諸多如沮渠蒙遜、乞伏國仁、禿髮烏孤等胡族酋帥,慕容垂、拓跋珪等亡國宗室,以及諸多依附強大勢力的野心之人,都在前秦打造的統一局面出現混亂之際,紛紛展露出自己的野心。
這種時局上的差異,讓張軌父子和呂光同樣割據西北時,需要應對的輔政局面有了很大不同。
前涼建立,彌補了西北涼州的統治空白,加之當時晉室自保尚不及,根本無力統御西北。而胡族勢力妄圖覆滅晉室參與勢力,佔據中原,對遠在西北擁有地利優勢的涼州,也暫時並未大規模劫掠西北。因此,前涼才得以佔據西北。
但後涼建立,正值原本鬆散、充滿弊病的前秦北方統治破滅,各勢力包括當初被遷徙到中原、關東的西北氐、羌等胡族勢力,紛紛圖謀自立割據一方。因而面對前秦無力統治西北的局面,各勢力紛紛起兵反抗呂光妄圖平定西北的盤算。
2、開創者的身份對穩定西北局勢的影響
並且,在張氏任用宋配、陰充、氾瑗、陰澹等諸多西北士族子弟,也對於與統治地方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有諸多士族參與其中的前涼統治,避免瞭如呂光建立後涼之後,諸多地方郡縣勢力的反叛。
再看呂光僅為前秦部將而已,雖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可以西域的數萬精兵,能夠在西北迅速開啟局面。但在長期的統治過程當中,如果無法安定地方勢力,就會出現諸如張掖太守彭晃、西平太守康寧等人這樣的起兵自立。
因此來看,開創者的身份對前、後涼的統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前涼雖然因與西北大族的關係,導致西北大族在前涼中後期出現了反叛情況,但整體局勢上尚算穩定,前涼政權也並未因大族的反叛,出現張氏統治的不穩。而正是後涼開創者呂光出身氐族酋帥,無法與西北當地勢力建立聯絡,最終導致政權統治的不穩固。
3、前、後涼施行教化的影響
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同樣是導致前、後涼的統治,會出現如此大差異的結果,那便是兩者在建立統治之後的教化問題。這是漢族政權與胡族政權之間,十分具有鮮明差異的例證。
以宋配、陰充、氾瑗、陰澹為股肱謀主,徵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學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視別駕,春秋行鄉射之禮。——《晉書·張軌傳》
張軌在平定西北之後,最先做的事,並不是窮兵黷武、驕奢淫逸,而是推行儒學、施行教化,設立學校、崇文祭酒等,恢復西北涼州因胡族叛亂而產生的教化缺失問題。張軌教化涼州,對於前涼政權的統治,影響十分巨大。利用推廣儒學的方式,不僅籠絡了大批人才,而且儒學治國延續了中原漢族王朝一直延續的統治方式,讓西北前涼政體愈加穩固。
反觀後涼等胡族政權,建立之後試圖武力消除反叛,反而導致叛亂越來越多,最終走向覆滅。缺少像前涼政權這般的統治思想,讓後涼無法實現內部統治的穩定,因而才導致了內部諸多叛亂的愈演愈烈。甚至呂光死後的後涼宗室,也出現相互爭鬥的局面,這也與其缺少如儒學這這樣的統治思想,有著十分大的關係。
最後前、後涼在建立和規模上,有著頗多相似之處,因此有著不容忽視的可比性。而前、後涼之所以會出現不同的境遇,這與特殊地利下時局的影響、開創者的身份以及施行教化問題上,都密不可分。前、後涼的不同境遇和結局,正是十六國時期,漢族政權與胡族政權的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