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金戈鐵馬,英雄浪漫的戰國時代,秦王嬴政順勢而起,他“虎軀一振霸氣生,腰帶神劍龍鳴聲”,樂此不疲征戰六國,使“白骨高於太行雪,血飛迸作汾流紫”, 從而建立無上偉業,成就無上帝位,史稱秦始皇,有著“千古一帝”之稱,然而後世對他褒貶不一。今天咱們就來聊聊秦王嬴政在滅楚一戰中,為何諷刺老將王翦尚能飯否,而點將時更青睞青年將領李信?

嬴政劇照

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賁率10萬兵馬滅魏,魏不敵,求救齊,齊不救,魏國亡。兒子都這麼生猛,能獨當一面,作為老爹還能差到哪裡去?可接下來的滅楚之戰,贏政卻讓老臣王翦寒了心。

王翦畫像

李信熱血沸騰的說:“不過20萬人吧。”而王翦卻深思熟慮的說道:“非得六十萬人不可。”嬴政聽後,心中自有計量,看來大老將軍王翦老矣,尚能飯否?

李信,字有成,年輕時氣血如龍,攻破過趙國,攻伐過燕國,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是秦國著名少壯派將領之一,深受嬴政倚重。雖然軍功、官位不及王翦,但勝在年少壯勇啊。正是如此,嬴政點將時才會更青睞於他。

李信劇照

說實話,如果換作各位,是不是也更青睞李信一點?這不禁讓想起長平一戰中,趙王青睞趙括,可趙括是個紙上談兵的人,可憐趙國長平四十萬冤魂不散,哭泣到如今。當然,並不是說李信差了,可薑還是老的辣,年輕人,要多汲取一些老人的經驗,這樣才更有益於自身成長。

顯而易見,李信和王翦的眼界就不一樣,一個心比天高,一個是裝得下天高。誰才是大佬,還用說嗎?

總之,嬴政採納了李信的建議,於是就派李信與蒙恬率20萬大軍一路向南進攻楚國。而此時的大老將軍王翦很高明,告老還鄉去了。

李信與蒙恬率大軍兵分兩路,皆大敗楚軍,開門大紅。蒙恬還追求穩紮穩打,可李信卻乘勝追擊,貿然前進,欲攻克鄢郢後與蒙恬會師一舉滅楚。這個軍事戰略看上去還行,可楚國大將項燕並不是吃素的啊?正是此舉動,在會師路上才給了楚軍有機可乘!

秦國士兵

項燕當時聚集了大量的楚國精兵,連續三天三夜跟蹤追擊秦軍,後終於尋得絕佳時期攻入兩個軍營,殺死七名都尉,結果大敗李信大軍,李信只能率“殘”軍落荒而逃。

為什麼大老將軍王翦會說滅楚非六十萬人不可?因為楚國是個大國,哪怕是落日黃昏,瘦死的駱駝都比馬大,更何況楚國還有一個項燕頂在最前面,並不能像之前那樣輕鬆就能把其歸納進秦的板塊。

嬴政不應該思王翦尚能飯否,而是該思自己到底有哪些缺點是必須改正的。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只有追求十全十美的人,而我們都在道上,誰也不例外。

李信逃了回來,嬴政才知道自己那時有多荒唐!秦王思不如秦王行,於是嬴政立馬親自跑去王翦的家鄉請他出山攻打楚國,那“卑躬屈膝”的模樣著實讓人好笑!王翦後來果然沒讓嬴政失望,比李信靠譜多了。

君和臣

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新青年,要敢於走出新路,但這條新路要多汲取老人的經驗,謙虛點總沒有壞處,“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方可成就自我,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謀福利!

千百年來,白雲悠悠,滾滾歷史,故事何其多,所幸能夠遇見你們,感謝支援。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烏臺詩案是怎麼回事,為何會影響蘇軾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