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始皇九年,嬴政終於加冠親政,開啟了東出滅國的程序。

從公元前238年開始,到公元前230年結束,秦始皇用了近十年的時間滅掉韓國,之後更是以每一到二年滅亡一國的速度,於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

然而有趣的是,秦國戰國初期和魏國打,戰國後期和趙國打,東出滅國的第一戰卻選擇了韓國。

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李斯認為韓國是對秦國牽制最大的國家,事實真的如此嗎?

“三晉”之地屢次破壞秦國東出,深仇大恨

韓趙魏的前身就是那個巨大無比的晉國,在諸多“春秋五霸”的版本中,曾經有的認為“五霸”中的四個都是晉國的國君。

現在有一個成語叫做“秦晉之好”,源自於秦國和晉國曾經多次聯姻,關係緊密。

但使得秦國屢屢無法東出的,就是這個與其交好的晉國。

秦國在秦襄公時期護送平王東遷,因此獲封岐、豐之地,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諸侯,其後不斷向西、向東擴充套件,到了秦穆公的時候終於稱霸西戎。

本來秦國在這個時候就準備東出,逐漸融入中原諸侯國,參與中原事務了,並且秦穆公也為這一目標做了非常多的準備,其中就有著名的“三定晉君”的故事。

但無論是晉惠公還是後來的晉文公,在即位之後都開始封鎖秦國東出的通路,甚至晉襄公還因此和秦國打了一場“崤之戰”,全殲秦軍。

至此,秦穆公時代東出的夢想徹底破碎,之後的秦國逐漸衰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備受中原諸國的白眼和冷遇。

好不容易等到了“三家分晉”,這個曾經讓所有諸侯國震懼的晉國分崩離析,變成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

但是,“三晉”的聯盟又使得秦國東出的夢想變得遙不可及。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一起成為了春秋、戰國的分界點,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魏國是“三晉”中最為強大的國家。

魏國採用李悝進行變法,又任用吳起練軍,五萬魏武卒大破五十萬秦軍,使得秦國被奪走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

直到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暗中積蓄國力,這才使得秦國重新回到了和其他諸侯國平起平坐的地位上來。

然而,剛剛擊敗了魏國,趙國又成為了新的“三晉”首領,三方聯合起來繼續封鎖秦國東出之路。

趙國連年和匈奴對峙,兵士勇猛善戰,尤其是騎兵異常剽悍,曾經在趙奢的率領下,正面擊敗了秦軍,這就是著名的“閼與之戰”。

而“三晉”的地理位置卻決定了,它是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

所以,在秦始皇即位之後,秦國經過了秦昭襄王時期的深厚積累,呂不韋近十年的苦心經營,在決定繼續東出的時候,就面臨了選擇,到底要先攻打哪個國家。

韓國、趙國、魏國,只要攻破一國,秦國就能打破這幾百年的封鎖。既然如此,那柿子當然要撿軟的捏。

然而,事實上,韓國才是中原諸國中最有潛在威脅的國家。

韓國這個“軟柿子”,可一點兒都不軟。

韓國兩次捲入大國爭霸漩渦,隱患極大

“三家分晉”的時候,其實只有韓國還像一個完整的國家,在地理位置上,趙國、魏國都被韓國分割成了兩個部分。

而韓國雖然繼承晉國的土地和人口不如魏國,但實力還是比較強勁的,它甚至滅掉了有“春秋小霸”之稱的鄭國,“新鄭”就曾經是鄭國的國都,後來變成了韓國的國都。

秦國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的時候,韓昭侯也在任用法家的申不害進行變法,成效顯著。

申不害是法家“術治”的代表人物,精研帝王術,同時也兼用法家的“法”、“勢”兩支,整頓吏治,加強集權,訓練新軍,重視農商,其實和商鞅的舉措差不多。

而經過申不害的改革,韓國成為了當時的強國。《史記》中說:

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而就在這個時候,秦國變法蟄伏,“三晉”聯盟暫時破裂,魏國和齊國開始了爭霸。

公元前353年,魏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成侯緊急向齊國和韓國求援,在申不害的建議下,韓國聯合齊國,出兵伐魏。齊國孫臏用一場馬陵之戰斬殺龐涓,而韓國則上演了一出著名的“圍魏救趙”

這是韓國主動介入大國爭霸的行為,正是它的出手,破壞了魏國稱霸的大好時機。

“三晉”中,魏國有所向披靡的魏武卒,趙國有來去如風的鐵騎,韓國有什麼呢?

韓國的軍事實力在當時也是非常強悍的,這和國內的金屬礦藏資源豐富有關,冶金工業異常發達。

甚至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天下之寶劍韓為眾”的說法,韓國的武庫儲備豐足,鎧甲、兵器都比較先進,所以韓軍的戰鬥力也非常強悍。

與魏國步兵、趙國騎兵相對應,韓國因此裝備出了一種叫做“強弩材士”的兵種,據說其強弩的射程達到了六百步開外,可連射百箭而不停止。

韓國最後之所以衰弱,是因為申不害的法家“術治”思想要產生高效率,過於依賴帝王術,君王的賢能是重中之重。所以在韓昭侯、申不害死後,韓國迅速衰弱下來,土地、人口、軍隊戰力也急劇縮減和下降。

然而,最為重要的是,“術治”思想並沒有在韓國消失,它在君主昏庸的時候發展成為了“陰謀詭計”。

這種“詭計”的設定會讓人防不勝防,秦趙兩國就曾經被韓國擺了一道。

趙國成為“三晉”新的首領之後,繼續合縱抗秦,封鎖秦國的東出之路。最為輝煌的戰績就是“閼與之戰”,名將趙奢在正面擊潰了秦軍,使得趙國軍威大振。

秦國為了繼續東出伐趙,派遣大將王齕先攻魏,再迅速攻韓野王地區,切斷上黨郡聯絡,想要拿下此地,繼續伐趙。

韓國本想用上黨郡賄賂秦國,但馮亭等人臨時又想出了一條“驅虎吞狼”的毒計。

馮亭將被秦國圍困的上黨郡獻給趙國,使得趙國和秦國再次發生正面衝突,最終引爆了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超過45萬的青壯兵力,從此一蹶不振。

而面對白起的咄咄逼人,韓國和趙國又派遣使者進入秦國,使得范雎擔心白起的功勞高過自己而失去權勢,最終竟以六座城池為代價,免去了韓趙的滅國之憂。

自此秦國將相失和,白起甚至因范雎等的讒言而被賜死。

所以,韓國這個國家雖然地盤不大,但還是有變強的機會,畢竟曾經無論在制度上還是軍事上都屬於頂尖的強國;而即使是其弱小的時候,搬弄的陰謀詭計也會使得其他國家有苦難言。

既然只是要打破“三晉”的封鎖,與其打失去了發展底蘊的趙國或者庸庸碌碌的魏國,還不如先消滅雖弱小但卻有著潛在威脅的韓國。

事實證明,滅韓之後的統一之路,變得更為順暢了。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46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晚清有多腐朽?一樁小案越審越冤,最後太后處置了150多位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