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太后是東漢歷史上一位功勳卓著的女政治家。她雖然出生在貴族世家,但是卻深知民間疾苦,在她臨朝稱制時,曾經大力提倡節儉戒奢,使百姓休養生息,天下安定,四海生平。與其他長壽的女主相比,鄧太后屬於英年早逝,只活了四十一年,執政了十六年。但是在這短短的十六年間,她卻讓一個危機四伏的王朝轉危為安,讓人欽佩不已。
鄧綏(suí),南陽新野人,東漢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東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漢和帝的皇后。鄧綏系出名門,其祖父是東漢開國功臣高密侯鄧禹。鄧綏15歲入宮,22歲被冊封為皇后。公元106年,年僅27歲的漢和帝突然駕崩,面對著“主幼國危”的局面,25歲的鄧綏臨朝稱制。鄧綏執政期間,對內幫助東漢王朝度過了“水旱十年”的艱難局面,對外則堅決派兵鎮壓了西羌之亂,使得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危為安,被譽為“興滅國,繼絕世。”公元121年,鄧綏駕崩,諡號“和熹”,與漢和帝合葬於慎陵。
鄧綏出生在一個顯赫的貴族世家,她是東漢開國元勳鄧禹的孫女,母親是光列皇后陰麗華的堂侄女。鄧禹是東漢初年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一位。鄧禹年輕時與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一同在長安城學習,兩人當時十分要好。劉秀起兵時,鄧禹前來追隨,為劉秀立下汗馬功勞。公元60年,東漢明帝劉莊在洛陽南宮雲臺閣命人畫了28將的像,這28個將軍在幫助漢光武帝劉秀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鄧禹排名第一。鄧綏的堂姑奶奶是劉秀的髮妻陰麗華。劉秀曾說:“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可見陰麗華在他心中的地位。所以由此看來,鄧綏能夠臨朝稱制還是有著堅實的家族基礎的。由於生在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當中,鄧綏從小就聰慧伶俐,知書達禮,深得家人喜愛。鄧綏五歲時,疼愛她的奶奶給她剪頭髮。老人家由於眼力不好,所以剪的時候誤傷了鄧綏的前額,鄧綏忍痛竟不吭一聲。旁邊的人問鄧綏:“你難道不痛嗎?”鄧綏回答:“不是我不痛,是我不忍傷了老人的一片心意。因為奶奶是愛我才為我剪頭的,所以即使痛我也要忍受。”鄧綏六歲時便開始讀《史記》,對於西漢的一些皇后有所瞭解,十二歲是便對《詩經》《論語》等書籍有著較深的理解。但是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一個有才華的女子過於招搖,連她的母親都覺得有些不妥,批評道:“你不習女紅家務,卻另外一心向學,讀那麼多書,難道你要當博士嗎?”這裡的博士是古代官名,秦漢時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鄧綏聽完之後沒有辯駁,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白天練習女紅,晚上秉燭讀書,家人戲稱她為“諸生”。對於女兒的行為,父親鄧訓抱著包容的心態,認為女兒與眾不同,將來肯定有大成就,於是很多事情都和女兒商量。
公元95年,鄧綏已是豆蔻年華,憑藉著良好的家世,高挑的身材和美麗的容貌,鄧綏被選入宮。第二年被封為貴人,地位僅次於皇后。鄧貴人不但沒有因此驕傲,反而謹言慎行,對後宮的其它嬪妃都照顧有加。在面對皇后時,鄧貴人十分的恭敬,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在面對同列的妃嬪時,她也能夠做到克己體下,甚至對宮女也是經常的噓寒問暖,施加恩惠,慢慢地鄧貴人的名聲就傳遍了宮內,為此漢和帝還專門對她進行了嘉獎。有一次鄧綏生病,漢和帝破例要鄧母及家人進宮照顧鄧綏,而且可以住進宮中,不限時日。沒想到鄧綏卻不同意,她對漢和帝說:“宮中乃是禁地,外人是不能常在此居住的。我知道皇上是為了體恤我,但皇上想過沒有,這會給皇上招來多少口舌,有多少人會說皇上偏袒,又有多少人會說非議臣妾,對上對下,這都是得不償失的啊?”漢和帝十分感慨,說:“別人都巴不得得到這樣的榮寵,你反而以此為慮,寧願自己吃虧,這真是難能可貴啊!”從此之後漢和帝對鄧綏更加寵幸。即使是這樣,鄧綏仍然保持了克己復禮的心態。宮中經常舉行宴會,每次宴會之時,後宮嬪妃們都是穿著華麗的衣衫,畫著美豔的妝容,金釵簪珥光采奪目,裳衣羅綺鮮明照人,而鄧綏卻不飾濃妝,淡淡的妝容中顯露出素雅,不與其她嬪妃爭鋒。特別是對皇后,更是避其鋒芒,不與皇后穿同樣的華服,如若皇后在時,鄧綏則恭敬地站在一旁,以示尊重。兩人同時面見漢和帝時,鄧綏從來都不跟皇后爭著發言,只有在漢和帝開口問她時,她才小心謹慎地回答,唯恐皇后生氣。漢和帝的皇后是光烈皇后陰麗華之兄執金吾陰識曾孫女,按理說和鄧綏有著表親關係,但是陰皇后卻始終將鄧綏視作最大的威脅。後來,漢和帝越來越寵幸鄧綏,漸漸地冷落了皇后,鄧綏在宮內的名聲也越來越大,皇后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漢和帝病危時,皇后對身旁的人說:“我一旦得志,絕對殺光鄧氏一家,以絕後患。”鄧綏聽說後十分害怕,害怕像漢高祖劉邦的戚夫人一樣被整成人彘(zhì),於是要服毒自殺,幸好漢和帝轉危為安,鄧綏才沒有香消玉殞。於是皇后又開始用巫蠱之術來詛咒鄧綏。公元102年,皇后因在宮內用巫蠱之術而被廢黜,漢和帝欲立鄧綏為後,鄧綏卻推辭道:“臣妾德行菲薄,不足以坐皇后之位。”再三推辭不過,鄧綏登上了皇后之位,但是卻不讓漢和帝賞賜鄧家人,以免家人驕傲自大。公元105年,漢和帝駕崩,長子劉勝因有痼(gù)疾不能立,不到百日的幼子劉隆登上帝位,是為漢殤帝。漢殤帝的母親鄧綏臨朝稱制。鄧綏當上太后之後,不但沒有驕奢自大,反而嘔心瀝血,不僅將後宮治理的井井有條,而且朝政也得到很大改善,宮中沒有不歎服的,都認為鄧太后聖英明哲。
鄧綏當上太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赦免皇后的家屬,那些因為皇后而受到流放的家屬被放回原籍,返還了他們原有的財物。在鄧綏的教育約束下,鄧氏外戚安分守己,哥哥鄧騭(zhì)的兒子鄧鳳接受人家賄賂,事情被揭露出來後,鄧騭(zhì)將妻子和兒子頭髮剃光,以謝罪天下。鄧綏本人並不信鬼神,她認為太多的祭祀沒有好處。於是詔令管事人罷去不合典禮的諸祠官。又削減了許多祭祀的用度,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將精力用在勞動生產當中。公元108年的夏天,京師大旱,冤案頻發,鄧綏親自去牢裡視察,處理掉了許多冤案。公元109年的秋天,鄧綏接連三日,審視記錄囚徒罪狀,清理出死罪三十六人,剃去頰鬚的二歲刑八十人,其餘減罪從死刑、刖(yuè)右趾以下至司寇的不等。公元113年,多年的自然災害導致天下大亂,盜賊四起,民不聊生,鄧太后為此夜不能寐,不但裁減了自己宮內的大部分花銷用度,用於救濟災民,而且親自進太廟,齋戒七日,祈求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公元121年,已到不惑之年的鄧太后染上重病,且日漸加重,她對群臣們說:“人生老病死是無可奈何的,如今我已到大限之日,時日不多。只希望列為臣工能夠恪盡職守,用心輔佐皇帝,我也瞑目了。”一個多月後,和熹鄧太后病逝,享年四十一歲。
鄧綏從一個與世無爭的少女成為臨朝太后,正應了那句“無心插柳柳成陰”,這應該算是上天對她的獎賞,她也沒有辜負上天對她的厚望。鄧太后臨朝稱制十幾年,經歷了東漢自開國以來最艱難的時期。她用她的仁德明辨冤獄,恩施天下,有效地緩和了老百姓的反抗情緒。在她執政期間,從不任人唯親,有效地遏制了外戚勢力的擴張,維護了大漢的天下。在連年的自然災害中,鄧太后以身作則,勤儉節約,日夜操勞,救濟災民,使朝廷上下能夠團結一心,共渡難關。所以,鄧太后應當是所有太后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