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公島,是中國近代歷史的見證和縮影。100多年前,這裡曾是清朝北洋海軍的基地,也是中日甲午戰爭的主戰場。島上建有北洋海軍提督署,丁汝昌寓所、水師學堂、水師養病院、鐵碼頭、電報局、電燈臺、船塢、炮臺等一系列海軍軍事與基地保障設施,成為亞洲一流的軍港,當時北洋海軍實力居亞洲之冠,世界排名第四。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將士浴血抗敵、為國捐軀,譜寫出悲壯的愛國主義篇章。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
北洋水師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艦隊實力曾是東亞第一,世界第九(採用當年《美國海軍年鑑》排名,前八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國、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義大利、美國)。
1879年,向英國訂造了兩艘撞擊巡洋艦揚威號、超勇號。
1880年,向德國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號、鎮遠號。1880年在天津設立負責海軍事務的機構——海軍營務處。
1881年,先後選定在旅順和威海兩地修建海軍基地。1881年,派丁汝昌統領北洋海軍。英人琅威理、德人式百齡先後擔任海軍訓練。又設立北洋水師學堂,修築旅順和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各主要戰艦艦長及高階軍官幾乎全為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大部分還到過英國海軍學院留學實習。中法戰爭後李鴻章加速購置艦船,擴充北洋水師。光緒七年(1881年)1月,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帶“超勇”和“揚威”巡洋艦回國。
1885年,總理海軍事務衙門設立,李鴻章遣駐外公使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了兩艘穹甲巡洋艦致遠號、靖遠號與兩艘裝甲巡洋艦經遠號、來遠號。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同日頒佈施行《北洋海軍章程》。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從此,中國正式擁有了一支當時東亞第一,世界第九的海軍艦隊。
1891年,翁同龢戶部奏請北洋海軍“停購外洋船械三年”,以至於到甲午戰爭爆發之前,北洋海軍未能進口一艘軍艦甚至一枚開花炮彈,裝備停滯不前。而與此同時,日本海軍正突飛猛進。北洋海軍原有的戰艦已開始落伍,雖然擁有定遠鎮遠兩艘一等鐵甲艦,但艦隊整體水平無論航速、火炮數量(尤其是速射炮)、炮彈等方面皆落後於日本海軍。到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日本聯合艦隊實力實際已經超過北洋海軍,位居東亞第一。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不宣而戰,在豐島海域突然襲擊北洋護航艦隊,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由於交戰雙方實力相差懸殊,(當時日本三艘戰艦總噸位11126噸,中國幾艘護航艦總噸位只有3300噸,不足日方的三分之一;日方艦炮82門,中國只有29門;日方平均時速20.3海里,中國16海里;日方總兵員1051人,中方只有314人。另中國載有士兵1220人、炮12門及來福槍等軍火的“高升號”和載銀20萬兩的運餉艦“操江號”在戰鬥開始後誤入豐島海戰區域,由於該兩艘僅為運輸船,不具有戰鬥能力,故不計入中方的作戰力量。)中國軍隊在經過一段時間艱難的抵抗後付出慘痛的代價——護航艦濟遠寡不敵眾退走,運兵船高升號被擊沉,1000餘名士兵殉身大海,運餉船操江被迫將20萬兩餉銀投進大海。
同年9月17日黃海海戰。黃海海戰是世界上第一次蒸氣動力戰艦的大規模戰役,其規模之大,戰鬥之激烈,時間之久,在世界海戰史上罕見,其影響也非常之深遠。這次中日海軍的主力決戰的結果是,日艦西京丸被擊毀,幾乎沉沒;吉野、比睿、赤城受重傷;松島喪失了戰鬥力,其他各艦也多受重創。而北洋艦隊致遠、經遠、超勇、揚威沉沒,廣甲逃脫後擱淺被毀,其餘各艦皆受重傷。兩相比較,中國方面的損失較為嚴重。但畢竟北洋水師的主力尚在,精華未毀。次年(1895年),在威海衛之戰中,北洋艦隊孤立無援,困守劉公島長達一個月餘,抵住了日本聯合艦隊7次進攻,而援兵不至。2月9日,日本聯合艦隊又發動了第六次海上進攻。丁汝昌登靖遠艦親自指揮還擊,擊毀日軍大炮一門、擊傷日艦二艘。其夜,丁汝昌、劉步蟾在萬般無奈之下下令將受傷擱淺的定遠、靖遠艦炸燬。稱雄一時的定遠號鐵甲戰艦最後竟以如此悲慘的方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與曾以它為榮為傲為尊的北洋水師永遠的訣別了。最後全軍覆沒。
1896年後逐漸購置艦船,大有恢復。
1909年(宣統元年)南、北洋海軍被改編為巡洋艦隊與長江艦隊,從此北洋艦隊之名亦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