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總鎮位於南通市通州區北部偏東,總面積133.17平方公里,人口8.38萬人,由原來的二窵、十總、騎岸等集鎮組合而成,現下轄15個行政村,5個社群。
1940年秋新四軍東進到達如皋(東)縣掘港鎮,這年11月下旬,梁靈光奉蘇四區指揮部命令,從掘港出發到南通縣北興橋建立了南通縣抗日民主政府。縣政府建立後,即派出民運工作隊在毗鄰北興橋的通中地區發動群眾,率先推行“二五減租”,並陸續建立了農抗會、青抗會和婦抗會等抗敵組織,由此,十總、二窵等地區抗日根據地雛形初現。以通中為基點,中共南通縣委繼而派出大批工作隊到通東發動群眾,建立了通東行署;揮師挺進通海,建立了抗戰“同情區”;奮力開闢通西,建立了抗戰游擊區。
隨著各種抗敵組織的建立,騎岸、十總、二窵等地區逐步成為相對鞏固的抗日根據地。1942年夏秋,粟裕率領新四軍一師師部進駐十總地區,此後,南通縣抗日民主政府也較長時間駐在十總、二窵有關村莊,新四軍一師三旅七團和南通縣警衛團等部隊則分駐通中鄉村,根據地出現瞭如火如荼的抗戰新氣象。
從1942年夏天起,新四軍頻頻對日偽軍發起猛烈攻擊。這年6月,南通警衛團在金餘鎮伏擊偽軍31師一部,殲敵近200人。這個月底,為支援海啟軍民的反“清剿”鬥爭,該團又長途奔襲海門縣城茅家鎮,斃敵近百人,俘敵偽軍警70餘人。8月9日,三旅七團在南通縣警衛團配合下,發起石港攻堅戰,全殲守敵偽32師曹立江部,俘副團長以下500餘人,同時擊退金沙、馬塘、孫家窯等處援敵。9月25日,新四軍一師三旅七團在師長粟裕指揮下於十總東十餘公里處的謝家渡伏擊敵人,火攻燒死日軍南浦旅團52大隊大隊長保田中佐,殲滅日軍百餘人、偽軍300餘人,江海大地捷報頻傳。
隨著通中抗日根據地日益鞏固,蘇中四分割槽黨政軍機關先後進駐該地區,十總地區由此成為江海大地抗戰的中心。
日本侵略者和汪精衛偽政府對臥榻之旁燃起的抗戰烈火恨之入骨,於1942年下半年開始密謀在江北率先對蘇中四分割槽進行“清鄉”,妄圖憑藉軍事和政治高壓手段,肅清新四軍,在江海大地推行偽保甲制度,將這塊富庶之地建成“以戰養戰”的“後方”。
針對日偽的陰謀,蘇中四分割槽於1942年12月在十總店召開了四地委擴大會議,新任蘇中四地委書記兼四分割槽政委吉洛(姬鵬飛)主持了會議,粟裕親自到會做了指示。會議明確提出了迅速在全分割槽開展以“冬防”為中心的“三冬”( 冬學、冬耕和冬防)運動,會議同時決定對四分割槽各級黨政軍機構和人員實行精簡和調整。四分割槽各縣厲兵秣馬,開始了緊張的反“清鄉”備戰工作。
與此同時,著名的文化戰士、偉大的愛國者鄒韜奮先生風塵僕僕來到蘇中,在南通縣抗日根據地考察,他曾在十總地區前後進行了六次演講,疾呼團結抗戰。12月22日,鄒韜奮在粟裕師長的陪同下,來到騎石區新沙鄉(現十總鎮於家壩村)黃運清大園,在蘇中四地委與新四軍一師師直機關聯合召開的歡迎大會上演講。他說,到了根據地以後,自己耳目一新,看到共產黨堅決抗日,建立了廣泛的統一戰線和鞏固的民主政權,施的是仁政,深得民心。他說,自己憧憬的自由民主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實現了,心情非常激動……
在殘酷的反“清鄉”鬥爭中,十總地區首當其衝,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勇鬥爭事蹟:張沙鄉張學成等民兵不怕燒房殺頭堅持抗日;騎岸劉劍人在長子、次子犧牲的情況下,又把兩個小兒子送去當新四軍;二窵劉培均率領民兵巧用各種辦法襲擾日偽軍,使周邊敵人叫苦不迭;騎石區8個鄉男女老少齊動手,一夜之間就把日偽苦心經營的30多個“瞭望臺”全部點火燒光。
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十總人民付出了重大犧牲,二窵一條街被日偽燒成灰燼,許多群眾遭到了諸如活埋、剝皮、“點天燈”、“吞火龍”、“醃鹹肉”、“灌肚肺”、戳鋼針、上電刑等滅絕人性的殘害,日寇一次就在十總店活埋了53人……
為紀念老區人民的鬥爭歷史,十總中學校園裡建有烽火亭,亭內漢白玉石上刻著由通州區黨史辦擬寫的《烽火亭記》,內容為:
自大革命時期紅十四軍播下革命火種起,十總大地上便燃起“為中華之崛起”而鬥爭的烽火。再歷八年抗日,三年解放戰爭,新四軍一師師部、蘇中四分割槽、蘇皖九分割槽、南通縣等黨、政、軍領導機關常駐此地,領導軍民粉碎日偽大清鄉,反頑鬥爭傳捷報,土改翻身、參軍支前,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粟裕、梁靈光、鄒韜奮等志士豪傑,頭懸國門撼江海,碧血丹心留青史,在十總地區譜寫了一頁頁驚天地、泣鬼神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