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是劉邦在戰勝時對他的部下說的。如果劉邦沒有張良,那麼歷史必將改寫。劉邦之所以得天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張良教了他一項很重要的技能——忍。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子房從圯上之老人那兒學到了一個字:忍。唯有無情地挫傷年輕氣盛剛強暴躁的脾氣,才能學會忍;唯有忍,才能成就大事。
後來,張良成為劉邦的謀臣,他盡心地教劉邦“忍”。在鴻門宴上,面對項羽一次又一次的挑釁,他想到了張良曾經教導過他的話,於是他忍了;在劃分楚河漢界之時,面對項羽一次又一次地提出的無理要求,他想到了張良曾經教導過他的話,於是他忍了,接受了漢朝的邊界;在所有諸侯之前,他第一個衝入咸陽城,但他沒有稱王,因為他忍了,因為他想到了張良一次又一次告誡他的話,因為他想“就大謀”……張良的“忍”無異於給楚人項羽以致命一擊。
在以昂揚的精神讀完整篇文章之後,我沉默了。張良在“其間不能容發”的情況下,居然能夠忍下來,這是常人難以做到的啊。“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子房啊子房,為何你的忍能讓太史公如此動容?恐怕是因為太史公與你的境遇十分相像吧!
太史公因李陵之亂而受宮刑,是需要多大程度的忍耐啊。“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他沒有後悔,依然用堅強的意志忍了下來,直至“見文采於後世”。如若不是太史公的忍,那這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將永遠無法被世人傳唱。
能忍便能成就大事,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當別人說我怎麼怎麼矮時,我會一笑了之;當別人說我怎麼怎麼胖時,我總是一笑了之;當別人對我指指點點時,我都會一笑了之,因為我為子房和太史公而感動,因為我從他們身上學會了想要成就大事必須要忍!
面對困境,我們能臨危不懼、以一當十,這便是忍;面對壓力,我們能忍辱負重、精益求精,這便是忍;面對挑釁,我們能一笑了之、輕鬆化解,這便是忍……
臥薪嚐膽之後,勾踐復了國;胯下之辱後,韓信領了兵;三顧茅廬之後,劉備找到了輔佐他的人……忍小忿之後,千百仁人志士成就了“大謀”!
忍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能力,一種能讓我們奮發向上的能力,一種使我們“就大謀”的能力。
忍與不忍,只在你的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