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現在網上很多人怪日本偷襲珍珠港,導致美國對德日宣戰,最終造成了德國失敗,然而實際上美國從一開始,就站在了軸心國的對立面,也正是美國的這一態度,迫使日本偷襲珍珠港。

美國早在二戰初期,就已經偏向了盟國

在二戰前,美國的孤立主義確實很濃厚,但是這個孤立主義並不是說美國想置身事外,美國實際上此時對於歐洲市場興趣是很大的。美國的孤立主義,只是覺得此時要介入歐洲事務代價太大,得不償失,所以不得不採取觀望措施。

二戰爆發以後,德國的神速進展迅速引起了美國的注意。德國的順利進軍意味著它有很大可能統一歐洲。而按照德國的經濟政策,在德國控制下的歐洲將是一個極度排外的市場,而失去歐洲市場的美國將重新面臨一次經濟危機,這顯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所以早在1940年6月1日,羅斯福就下令美國陸軍從庫存中尋找適合援助英國的武器。6月3日,包括50萬支步槍、1.25億發子彈、898門75毫米野炮、100萬發炮彈、5500挺機槍在內的大批武器從陸軍倉庫中取出,被轉賣給一家公司,以規避《重力法案》。這家公司隨即以3700萬美元的價格將軍火賣給了英國。到6月中旬,這些武器已經迅速充實了剛剛經過敦刻爾克之敗的英軍,解了英軍的燃眉之急。

在12月的時候,又有包括25萬支步槍和5000萬發子彈在內的一批軍火被賣給英國。這和美國一直標榜的中立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

租借法案的通過,意味著美國實際上已經站在了德國的對立面

然而對於羅斯福來說,這僅僅是開始。此後他多次發表講話,認為英國和德國之間的戰爭是一場維護文明的戰爭,因此要對英國實行真正的援助。12月29日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爐邊談話”:

“如果鄰居家失火,來向你借水龍帶,你能說水龍帶值十美元,請先付十美元嗎?不!不能!我們只會說,拿去用,用完了再還我!”

在這個思想基礎上,最終在1941年3月11日美國通過了《租借法案》。

根據《租借法案》規定,包括英國在內,所有在和德國及其盟國作戰的國家可以免費從美國租借所需要的武器、糧食和其他物資,等戰後加以歸還。此後大約有10億美元的軍用物資根據《租借法案》被送到英國。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也被納入援助範圍。而中國也因為抗日戰爭而成為受援國。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美國此時已經很難算是中立國家。

1943年7月,烏克蘭戰場上蘇軍裝備的美國M3坦克

除了物資援助,美國海軍事實上已經參加了軍事行動

《租借法案》雖然讓英國不用擔心外匯不足的問題,但是由於德國潛艇的破交戰,英國的商船損失慘重,海上運輸的壓力極大。在英國的請求下,美國海軍開始介入,在北大西洋為到英國的運輸船隊提供護航。

1941年9月4日,美國的“格里爾”號驅逐艦在航行中過程中與德軍潛艇發生衝突,德國潛艇發射了魚雷,而“格里爾”號則投下了深彈。雖然雙方都沒有擊中對方,但是9月11日羅斯福還是公開宣佈,一旦在美軍負責的區域內發現德國潛艇,可以不加警告,先行攻擊。

而在9月15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斯塔克上將也正式釋出命令,允許美軍軍艦可以搶先攻擊:

“對於軸心國所有襲擊商船的艦艇,不論是水面艦艇還是潛艇,都可採取一切手段予以消滅!”

10月16日,美國驅逐艦“奇爾尼”號在護航任務中受傷,而10月30日,美國驅逐艦“魯本·詹姆斯”號在護航任務中被德國潛艇擊沉,美德海軍實際上已經處於戰爭狀態。

美國此時沒有和德國全面宣戰,僅僅是因為美國的動員工作還沒有完成,因此它並不急著全面開戰,但是不意味著美國真的不想開戰。如果沒有珍珠港,等美國完成戰爭準備,美德兩國在北大西洋上的交火事件,早晚也會成為美國的宣戰藉口。

實際上日本偷襲珍珠港,也是因為美國對德態度下的無奈之舉

在抗戰初期,美國一直對日本採取了容忍態度。但是隨著日本和德國的走近,還有日本試圖南下攻擊英法等國在東南亞殖民地的企圖,讓美國開始轉變了對日政策,並開始對日進行制裁,英國和荷蘭等國也緊隨美國的腳步,對日實行禁運。

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其所需的石油、橡膠、鋼鐵、有色金屬、糧食都需要從美國和東南亞進口。美英等國的制裁,實際上卡住了日本的命脈。與其說珍珠港讓美國參戰,不如說美國倒向盟國以後,日本被逼著向美開作戰。

所以即使日本不偷襲珍珠港,也不會讓美國和德日結盟,美國藉著二戰之機控制歐洲的目的很明確,而德國獨佔歐洲不符合美國利益,所以美國對德宣戰這是不可改變的結果。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晉中抗戰記憶:昔陽廣陽伏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