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大英帝國雖然已經沒落了,但其曾經的輝煌,相信沒人會陌生。這個曾經位於地球的邊緣之地,後來卻成為世界中心。一個小小的巴掌大的島國,卻成為上天眷顧之之地。她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的日不落帝國,她的語言今天已經成為世界的語言,甚至可以說人類文明發展和推廣到世界的重要推手。歷史的長河永遠沉澱下了這個帝國曾經永不泯滅的榮光。
無盡的歲月靜靜地見證人類的歷史,也見證著這個帝國的變遷。對待歷史的開放包容態度能讓我們更加理性,更加取長補短,更有利於健康良性發展。現在讓我們來回溯下這個帝國的歷史,今天的我們也許能從中得到無數的啟發和深思。
大約在四十五萬年前,英倫小島上開始出現人類的蹤跡,他們身材矮小,眉毛粗厚,有著堅固的牙齒。他們製造出精美的石器。那時,茂密的森林裡有著數不清的獵物,廣袤的海洋裡有著成群的魚和貝類。他們就用這些石器狩獵。在這片富饒之地,沒有人認為是哪個國家或者哪個國王擁有的。
在過去的幾十萬年間,冰川來來去去,海水漲漲落落,這座英倫小島不時地與歐洲大陸融為一體;而島上的原始人們就隨著氣候的變化,在歐洲大陸和英倫小島之間遷徙狩獵。
公元前四千年,歐洲大陸大量的人移民來到英格蘭,鹿角骨器和象牙開始用於狩獵,輕型長矛大大增加了射程,狗開始成為人類忠實的追隨者,在公元前2500年,他們進入了青銅器時代。
考古學家發現,這一時期的墓葬群裡出現了雕刻精美的珠子項鍊和人型雕像,使得我們有理由認為這個時期的人類,已經擺脫了行蹤不定的狩獵遷徙旅程,開始在這片土地上定居下來。他們開始依靠季節定期收穫,並建造石碑界定自己的領地。
蘇格蘭的梅斯豪墓室是這個時期建築師和石匠們留下的偉大的成就。從外表看,它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土丘,但是內部散發著無窮的魅力。一年之中只有在冬至時分,落日的金色餘暉才能對映到通道,正好照到石冢入口處。高大的墓室向上逐漸收小,拱頂彷彿北方的夜空一樣漆黑。它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英國的金字塔。
梅斯豪墓室
而艾弗伯裡巨石陣出現在公元前2500年到2200之間,就在巨石陣附近,和巨石陣一樣,人們更願意相信這是外星文明的遺留物。艾弗伯裡石陣,一種由大型圓形巨石和溝渠組成。是英國最大的石圈,直徑347.4米,周長超過1000米,有大約一百塊立式石頭,其中一些重量超過40噸,石頭的高度從3.6到4.2 m不等,溝渠有30英尺寬,60英尺深,還有兩條80英尺寬的大道,光是建造這些巨石就需要採集將近十萬噸的石材。
中心還有一個人造土丘,佔地五英畝,高130英尺。土丘至今沒有被挖掘開發過,人們不明白當初建造這麼一個規模宏大的石圈的目的。人們也無法相信以當時的技術水平是怎麼建成這樣的奇蹟的。
公元前1000年,凱爾特人從歐洲來到英格蘭。他們在羅馬帝國時期與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羅馬人並稱為歐洲的三大蠻族,也是現今歐洲人的代表民族之一。
隨著人口的增長,出於對土地的需求,他們開始了爭鬥,部落間開啟了長達數百年的戰爭。不過他們不僅有戰爭,也有貿易往來,當不列顛進入鐵器時期。部民們四處修建了堡壘,除了防禦功能外,這些堡壘具備了城市的雛形,可以辨別出街道,宗教場所,手工作坊和鐵匠鋪。作坊裡源源不斷地打造著金屬製品,都是供首領們使用的飾品,頭冠,別針,臂帶和磨光的鏡子,還出現了戰車以及戰車所必須配備的裝備。
伴隨著衝突和交流,他們發展出了不列顛獨有的本土文化,除了騎士,德魯伊,還有萬聖節也起源於這一時期的習俗。
在羅馬人入侵後,儘管他們把這些定居點叫做城鎮,卻拒絕承認這是一個文明。按照他們的定義,文明的基礎是城市。當他們看見抹著石灰的土房,對比地中海的石砌城市,又聽說及不列顛文化裡所特有的德魯伊斬首獻祭禮,簡直就是恐怖故事。
羅馬人發自骨子裡的驕傲,使他們感覺只要他們的軍隊到達不列顛的土地上,就會陽光照耀一樣將野蠻人像白雪一樣的消融而去,野蠻人見到羅馬軍團亮閃閃的盔甲,就會乖乖的匍匐投降。
然而現實卻幾乎讓凱撒顏面掃地。第1次在公元前55年,當凱撒帶著他的大軍乘船來到了多佛海峽,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多佛高聳的懸崖,以及原住民的凱爾特人用騎兵和戰車聚集在懸崖上嚴陣以待的樣子。於是凱撒決定放棄這個登陸點,繼續前行了七英里之後他們找到了一處開闊的海岸,凱爾特人則一直追蹤到此處阻擋羅馬軍團。
羅馬軍團不得不在海浪中掙扎,一邊掙扎一邊抵禦敵人的襲擊,歷盡千辛萬苦羅馬軍團總算靠岸,並在岸邊建立一個軍事堡壘,和當地人幾次短暫的交鋒,面對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陸戰軍隊,凱爾特人沒有退縮,進行了英勇的抗爭。
羅馬人雖然在戰鬥中取得了一些勝利,但也不是一帆風順,他們在這段時間幾次遭遇到了大風暴,把羅馬人的精力完全限制在了岸邊和營地裡。當冬天即將來臨的時候,寒冷讓凱撒不願意在這片土地上過冬,於是最後撤離回到歐洲大陸。
到了公元前54年,凱撒第二次帶著更大的軍團來到第1年靠岸的海岸,這次不同的是當地的凱爾特人並沒有在岸邊阻擊羅馬軍團,羅馬人在岸邊順利建立了營地。然而當他的部隊進入內陸時,凱爾特人在他們的英雄卡西夫努拉斯的領導下出其不意的跳出來給羅馬人以致命的打擊。
當凱撒意識到英國人不願意正面作戰而採用游擊戰術時,就採用了焦土政策,一路破壞了凱爾特人所有的村莊和土地,並一直追擊渡過泰晤士河,來到卡西夫努拉斯的大本營。在那個年代,論地面正規作戰,沒有人是凱撒的對手,最後凱爾特人不得不求和,凱撒同意了這一請求。但和上次一樣,因為拖延了太長時間,冬天再次來臨了,凱撒於是沒有留下任何軍事力量又離開了。
直到今天,凱撒對英國的兩次作戰,獲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卻沒有任何戰略上的收穫,沒有獲得領土,沒有金銀,沒有任何戰利品,沒有人明白凱撒這兩次出征的目的是什麼。也許他只是為了再次給他的軍事生涯中增添一項榮譽。
在此後的幾十年裡,不列顛和羅馬的之間的貿易往來非常的活躍,大宗商品運往南方,高檔物品運往北方。於此同時英國有好幾個部落首領開始強勢崛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處於東英格蘭的愛西尼。
凱撒對英國遠征的無功而返,令羅馬人懊惱不已。羅馬人認為羅馬既不定時間也不限邊界。在距凱撒兩次東征近100年之後的公元43年,凱撒沒有做到的事情,克勞狄烏斯做到了。
克勞狄烏斯一世
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徵集了4萬大軍,踏上了英國的國土。他對英國的部落首領進行分化處置,各個擊破。對於喜好揮霍的貴族首領,羅馬人投其所好伸出橄欖枝奉上珍寶。 對於頑強抵抗的部落首領則奉送上投石車。
在這種分化政策之下,羅馬軍隊得以一路橫掃整個島嶼。 獲得了軍事勝利的克勞狄烏斯修建了科勞切斯特,城市中心有長長的筆直的街道,令人望而生畏的石頭牆,有集貿市場,威嚴的教堂和高大的雕塑,這是英國的第1個城市,它同時具備了羅馬和英國的雙重特色。
當時羅馬在英國駐紮了五萬的軍隊,是整個羅馬帝國兵力的八分之一,這樣大規模的駐軍,使的英國當地的凱爾特貴族們一直小心翼翼和羅馬人合作,雙方結成了同盟的關係,不過也正是由於龐大的駐軍,使的羅馬的下級軍官在當地可以為所欲為。
被羅馬人當眾鞭打的勇士王后
在公元54年懶怠的尼祿掌權後,這種為所欲為更是無人約束,軍官們甚至擅自破壞了克勞迪烏斯與凱爾特貴族結下的同盟關係。
愛西尼的國王死後,王后波迪卡為了避免麻煩,試圖更加密切和羅馬的聯盟,提議和尼祿共同治理自己的領土,但卻被當地的駐軍軍官斷然拒絕,這些軍官們可能是認為一個被管理土地上的女人不配這麼做,她王后的身份在他們眼中不過就是一個名詞。他們蠻橫地宣佈,波迪卡的王國從此成為羅馬帝國的奴隸省。而這種處置方式通常只有對戰敗的叛軍才會使用。
而波迪卡只是對這一做法提出了抗議。這些羅馬人於是為了展現自己無上的權利,當眾鞭打了波迪卡,還強姦了她的兩個女兒。
這段歷史曾在一部2003年的電影《勇士王后波迪卡》再現,影片當年得到了很高的評分,很值得一看。2019年還出了一部《波迪卡—勇士王后的崛起》,也是為紀念這位王后。
而這段歷史只有羅馬人留下了文字記載,但即使是透過羅馬人自己的文字粉飾仍可以從中看出當時羅馬統治者的殘暴蠻橫。
這個事件過後,嚴重傷害了英國人的感情,這份奇恥大辱也深深埋在了英國人的心底,讓那些本來已經被安撫的人結成了一個龐大的聯盟反抗羅馬。而這一直是當年的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所極力避免的。
公元60年 ,波迪卡趁著羅馬不列顛總督離開英國前去參加競選的時機發動了起義。周圍的英國部落首領們紛紛率軍加入波迪卡的隊伍。他們在英國東部摧枯拉朽,很快攻到科勞切斯特。而這個當時英國的最大城市的羅馬駐軍已經隨同總督離開了,並且不能很快回來。
波迪卡迅速擊潰了城中少量的羅馬駐軍,但隨後這群烏合之眾組成的大軍就以極其殘酷的手段對這座城市進行了破壞,城中不論男女老少皆被以釘十字架的殘酷方式處死。 整座城被徹底焚為焦土。以至於今天的考古學家都能夠看到被燃燒的城市留下的焦土層,這層焦土也因此被命名為波迪卡層。
然而在羅馬軍團回來之後, 毫無紀律和參差不齊的波迪卡大軍的惡果就展現出來了。
雙方在沃林遭遇,展開了決定性的戰鬥。經驗豐富的羅馬軍團搶先佔領了一個林木茂密的高地, 他們約有11000名士兵,其中包括7000名紀律嚴明的重灌步兵,2000騎兵,以及另外2000名輔助軍隊。
波迪卡的聯軍則聲稱有23萬人,即便除去隨軍家屬,兵力仍然5倍於羅馬軍團。波迪卡的大軍排兵佈陣完畢準備戰鬥。非戰鬥人員則攜帶的他們的物資在戰場後面圍成一圈觀戰。
波迪卡在大軍面前發起的戰前總動員很激動人心:今天我在這裡不是為了我的王國或者我的財富而戰,今天我在這裡是為了那些失去了土地失去了自由的部民們而戰, 這場戰鬥關係到滅亡或者存續, 這就是我這麼一個女人想做的,所有不想做奴隸的人都跟隨我去戰鬥!
波迪卡的戰前演講
但是軍隊素質的差距不是僅憑意志就能完全改變的,戰鬥開始後,兩邊都傳來軍隊激昂的號角聲,凱爾特的戰車在吶喊聲中首先向羅馬軍團發起了進攻,但羅馬軍團承受了一定的損失之後,抵抗住了凱爾特戰車的進攻,並且由於在上坡的地形戰車行動不便,不易展開行動,英國戰車退了回去,又開始改用步兵來衝擊羅馬軍團。
這時羅馬軍團身經百戰的經驗完全發揮了出來,他們完美地利用了地形的優勢。凱爾特的步兵在衝鋒在上坡途中,造成了速度和體力的急速下降。而羅馬軍團先是對凱爾特士兵展開一輪又一輪的箭雨的極大殺傷, 隨後又以契型編隊利用高地的優勢向下衝擊,最後他們在波迪卡的陣型中衝出一個缺口,轉而開始反擊。
而戰場後方的婦女兒童所乘坐的大量車輛,使得卡爾特人的戰車和步兵無法靈活調動,擁擠堵塞造成了一片混亂,戰場上最後上演了一邊倒的血腥屠殺,羅馬人以不到400 人的傷亡屠殺了八萬卡爾特大軍。而波迪卡最終因不願意落入羅馬人的手中自殺而亡。
這是英國曆史上第一次為爭取自由而戰的傳說。雖然以失敗告終,卻留下了一首悲愴的詩歌:
這裡是世界的盡頭 自由的最後一角
因為地處偏遠,默默無聞,我們無憂無慮的生活著
除了大海和懸崖,沒有其他部族
但是這些比大海和懸崖更加要命的羅馬人來了
你即使順從剋制也逃脫不了他們的殘暴
他們是世界海盜 ,到處的肥美之地都落入了這些惡魔之手,他們甚至要挑釁大海,如果他們的敵人有財富,他們就垂涎,東方和西方都喂不飽他們,掠奪屠殺就是他們的名字,他們製造荒蕪,然後把這稱作和平
這首激動人心的詩歌代代相承,但從此,大不列顛這個稱號也從此被他的敵人羅馬人賦予給了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