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第一節 他為什麼要殺光十個侄兒?

我們上一回說到,虛弱的東突厥,還能打到長安城下,迫使李世民親自出城求和。為什麼?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說明讀者用心閱讀了本故事、並能夠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不盲從。我們現在就來解釋這個問題。

因為:唐朝將士不服李世民,痛恨這個卑鄙的篡位者,所以不抵抗突厥,有意縱容突厥人去滅李世民。

唐朝將士擁戴李世民,和他的戰功一樣,是一個天大的謊言。擁戴他的,只是少數幾個,級別較低、想要亡命搏一把的親信部下,例如房玄齡、程咬金、尉遲恭等,在唐朝創業時期只是三流的人物。(作者李永航)

另有很多的證據。

1)諸將欲盡誅建成、元吉左右百餘人,籍沒其家,尉遲敬德固爭曰:“罪在二兇,既伏其誅;若及支黨,非所以求安也。”乃止。是日,下詔赦天下。

李世民的各個將領,想殺光建成、元吉的一百多個部下,沒收家產。尉遲敬德固執地爭辯說:“罪只在兩個兇犯的身上,他們已經被殺了,如果還要殺黨羽,這就不安全了。”於是停止殺戮,當天,下詔赦免天下。

奇怪啦!他不是天下歸心、受唐朝將士擁戴嗎?僅僅殺不得人心的“二兇”一百多個黨羽,怎麼會不安全呢?

2)他為什麼要殺大哥和四弟的十個兒子?

很多人知道這個事件,但沒有一個人去思考為什麼。篡位就必須斬草除根嗎?不一定。

曹丕篡漢,不僅沒有除根,就連已經坐上皇位31年的漢獻帝,沒有殺。趙匡胤篡奪了後周,是有很大風險的。後周世宗柴榮,有很大權威,他才死去一年,所以很多人是想保大周江山的。後周的太尉、侍衛親軍步軍都指使韓通,昭義軍節度使李筠(筠的讀音:雲),淮南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李重進,就抗拒趙匡胤。而且,周恭帝柴宗訓,已經坐上皇位一年了,有較大的權威。可是,趙匡胤就沒有殺柴宗訓,還在大石上刻下誓言,保護柴家的根,要求後世子孫遵守。

你看看這個的戰績,唐軍將士是擁戴他?還是擁戴大哥?

第二節 他為什麼不立即坐上寶座?

只有自己的根基虛弱,篡位者才會想著,去斬草除根。

既然李世民是天下歸心、受唐朝將士擁戴,而且他又控制了老皇帝和幾個大臣。大哥和四弟的十個兒子,不過是毫無權威的兒童,對他就毫無威脅。他完全不必殺,不要為此破壞了名聲。從他篡改歷史可見,他是非常注重名聲的。可是,他甘冒千古罵名,也要把十個侄兒都殺光。為什麼?

因為,所謂天下歸心、唐朝將士都擁戴李世民,完全是謊言。

天下真正歸心、唐朝將士真正擁戴的,是他的大哥。

唐朝全體將士,都可以說是太子的“黨羽”。你今天殺這一百多人,那麼全體將士都會想到,你明天就殺我,那我肯定要和你拼了。這就是尉遲敬德說的,“不安全了。”所以,他只能是抑制自己的殘暴心,放過建成和元吉的“黨羽”。

所以,李世民殺了大哥、四弟後,顧不上名聲了,不得不殺光了大哥的五個兒子、四弟的五個兒子,不然,很可能,唐軍將士會以遺孤為號召,起來反抗。(作者李永航)

3)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什麼沒有立即登基,而是等了2個月?

如果他真的是“天下歸心”,那他完全可以馬上登基,水到渠成。歷史上類似的,一家人之間的政變有:唐朝的神龍政變。唐中宗李顯,造媽媽武則天的反,武則天第二天就傳位給他。明朝的靖難之役,朱棣攻入南京後,過了4天就即位。明朝的南宮之變,明英宗造弟弟的反,當天就即位。

就是因為他不是“天下歸心”,是相反,唐朝的官民都不服他,對他的謀反是充滿了怒火,所以他不敢立即登基。他如果立即登基,唐朝官民的怒火就爆發。他必須利用老皇帝,穩定兩個月的局勢。他逐步用自己的親信接掌重要部門。讓天下人心中的怒火,隨著時間自動冷卻,給天下營造一種氛圍:這是既定事實了,改不了了,對新的環境已經習慣了。

這樣他才敢登基。

李世民逼得老父下詔書,正式禪位給他,合法的程式。到此為止,應該不會有人再想著,去造李世民的反了吧?已經完全沒有造反的依託了。

不是的。即便如此,仍然有5個唐朝高階將領,違抗聖旨,要誅殺逆賊。他們的地位遠比程咬金、尉遲恭要高。

第三節 誅殺逆賊的大將們

1)廬江王李瑗(讀音:援),李淵的侄兒,和李孝恭一樣。李瑗對建唐立下的戰功,可以排得上第二大,僅次於李建成。李淵剛入關中,就派李瑗南下,攻取巴蜀。巴蜀是隋末大戰亂中,唯一保持安定富庶的地區,所以,為唐朝爭霸天下提供了人力和物力基礎。李淵稱帝后,馬上封他為廬江郡王,一步到位,是他能達到的最高爵位。後人對李孝恭的功勞認識比較多,但是當時李孝恭的爵位還只是趙國公,低於李瑗。隨後,李瑗又參與滅王世充、滅蕭銑、滅劉黑闥、鎮守幽州抗擊突厥。李世民謀逆的當月,《資治通鑑•唐紀七》:“辛巳(六月二十五日),幽州大都督廬江王瑗反,右領軍將軍王君廓殺之,傳首。”

2)王君廓是李瑗的副手,也是戰功赫赫。按照史書寫,他騙得李瑗的信任,李瑗把兵權託付給他,共同起兵。他卻殺了李瑗。但王君廓並不是真心擁戴李世民,他接任幽州大都督後,也是造李世民的反。第二年九月,《資治通鑑•唐紀八》:“辛未,幽州都督王君廓謀叛,道死。”前後過程十分詭異,由於李世民的掩蓋,背後的具體情形,已經無法辨別了。

3)李藝,他原名羅藝,是割據幽州的諸侯,主動歸順唐朝,並且在抵禦竇建德、劉黑闥、突厥上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很受李淵的器重,封王,賜姓李。當時他統領天節軍,鎮守涇州(甘肅平涼市),是擋住突厥,保護關中的要塞,突厥這一次打到長安城外,就是經過他的防區,他完全沒有抵抗。(作者李永航)這唐軍將士放縱突厥去滅李世民的直接證據。公元627年正月,他起兵誅逆,“辛丑,天節將軍燕郡王李藝據涇州反。” 可惜失敗。

4)公元627年四月,在抗擊突厥立功的,涼州都督長樂王,即李淵的堂弟李幼良,也起兵誅逆。可惜失敗。“復有告其謀者,夏,四月,癸巳,賜幼良死。”

5)公元627年十二月,“戊申,利州都督義安王李孝常等謀反,伏誅。”李孝常當初佔據永豐倉,降唐,是助李淵順利入關中的一大功臣,並且和李淵有特別親近的私人關係,受封為王,名列宗籍,其身份、地位與羅藝相若。他平時是駐守利州,藉著一次入朝的機會,聯絡了右武衛將軍劉德裕,及其外甥統軍元弘善、監門將軍長孫安業,想誅殺逆賊。可惜失敗。

另外,這一年,“青州有謀反者,州縣逮捕支黨,收系滿獄”,青州,就是現在山東省濰坊市,正是當年李建成滅劉黑闥時,以寬仁政策安撫百姓的地方。造他反的人,都抓滿了監獄。

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少數見風使舵的人之外,例如李靖,大部分唐軍將士,哪裡有心情去抵擋突厥,甚至就希望,突厥打進長安,誅殺逆賊。所以,突厥能打到長安城下,也就理所應當了。突厥如果不是此前被削弱得太厲害,絕對可以攻進長安,殺掉李世民。

第四節 他寧死也不想做李世民的官

甚至我們可以說,恰好是突厥的這次入侵,才挽救了李世民。

唐朝官兵們,都經歷過隋末唐初的大戰亂,體會百姓的痛苦。在隋朝大業二年,中國的戶數為八百九十餘萬戶。貞觀初期,只有不到三百萬戶,減少了2/3。好不容易安定了。現在突厥打進來,我們如果又造李世民的反,那不是幫助外敵入侵、百姓又受戰亂之苦嗎?官兵也是人啊!你千萬不要以為,官兵都是小說描寫的魚肉百姓、自私殘暴。

這種心情,在明末韃虜入侵時也有。許多華夏官兵,其實是有民族自尊心的,如果是我自己和韃虜作戰,我寧死不降,但看看身邊的百姓,心一軟。投降後,我保留此身,還可保護一方百姓,少受韃虜的踐踏。

上文介紹的:李瑗、王君廓、李藝、李幼良、李孝常,哪個不是征戰多年、殺伐果斷的大將?可是,在他們起兵誅逆時,都變得優柔寡斷、進退失常,結果失敗,其實,就是這個複雜心情的影響。

在外敵入侵的局勢下,大部分的官兵們,放棄了起兵誅逆,預設這個皇帝,但根本就沒有心情,積極熱情為他工作。是消極對待,混口飯吃。

盧祖尚是一個突出的代表。他此前擔任光州刺史等地方官,三十多歲,級別不高,但頗有能力,把地方治理得很好。(作者李永航)唐朝的一個州,相當於地級市。所以,貞觀初年,李世民委任他為,嶺南交州都督府的都督,下轄十幾個州,是大大地升官,而且山高皇帝遠,可不受拘束地施展才能。正常情況,人都是欣然赴任、對李世民感恩戴德。但是盧祖尚拒絕。更奇怪的是,他寧遠冒著殺頭的危險,也不去。李世民多次勸說,都被拒絕,最後惱羞成怒,殺了他。

盧祖尚難道是個傻瓜,不知道違抗皇帝的後果嗎?顯然不是。他只是堅持自己的操守。我默認了你這個逆賊皇帝,只是為了百姓安居樂業。這樣我就心情很難過了,絕不能再接受你的升官、施恩。

對李世民的奪位,李淵是什麼想法呢?談到這,可能唐太宗的粉絲們開始興奮起來了:就算唐朝江山不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就算將士們不擁戴李世民,也沒用。唐朝是皇帝說了算。他有太原首謀之功,李淵本來就想立他為太子。這是真的嗎?且聽下回分解。

3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明朝一富翁,外出經商被強盜殺害,幾個月後,一條狗幫他報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