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並不會因為你是知識分子、文化人就不找上門來。古代很多名人,往往各種疾病纏身。在這之中,腳氣病就顯得非常的突出。
現在很多人第一印象都以為腳氣病是南方人喜歡患,而且腳氣病還有個稱呼叫"香港腳"。其實歷史研究表明,腳氣病是東晉永嘉之亂以後,很多北方人遷到南方,因為水土不服,缺少相應免疫力,也就產生了腳氣病。
下面朱朱老師就介紹幾個歷史上得過腳氣病的名人。
六朝詩人鮑照鮑照何許人也,是李白的偶像,杜甫經常誇的一個六朝詩人。杜甫當年表達對李白的崇拜,就誇李白是:
白也詩無敵,飄然四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李白詩歌的俊逸,就來自於鮑照。
這樣被人崇拜的鮑照,也是逃不掉一些疾病的困擾。他在《松柏篇》的小序中講述自己患腳氣病的經歷:
餘患腳上氣四十餘日。知舊先借傅玄集。以餘病劇。遂見還。開帙。適見樂府詩龜鶴篇。於危病中見長逝詞。惻然酸懷抱。如此重病。彌時不差。呼吸乏喘。舉目悲矣。火藥間闕而擬之。
所謂的"腳上氣",其實就是腳氣病,這病可能帶了很多併發症,讓他四十多天無法行走。
不僅如此,他還呼吸困難,差點因此死去。趁著偶爾好轉,就給自己寫下了《松柏篇》,就有"遺書"的性質。
千萬別小看他的腳氣病,根據研究,這"腳上氣"又稱為"厥疾",發作時腳趾間會長出水泡,進而流膿,甚至一直從腳蔓延到腰上。有些研究指出,這可能是因為長期在飲食中極少攝入維生素導致的。
鮑照一生貧窮,生活困頓,飲食必然粗糙,多吃粗糧而少吃精細的肉菜,所以才得了這個病。
為了治療,鮑照會服用五石散等藥,只是不知效果如何。
唐代柳宗元韓愈曾在《祭十二郎文》中寫道十二郎得了軟腳病,說這種人"江南之人,往往有之"。這種病就是腳氣病,雖然表面上只是氣味問題,但嚴重後會讓人雙腳無力,難以行走。嚴重的當然會致死,十二郎就是最終因此而亡的。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寫道:
僕自謫過以來,益少志慮。居南中九年,增腳氣病,漸不喜鬧。
柳宗元在南方住了九年,大概是因為溼氣太重,也得了腳氣病。
不僅如此,柳宗元在《辨伏神文》中提到自己是"病痞且悸",那就是還有心慌的毛病,嚴重一點則會導致心臟衰竭。醫生給他開的藥則是"伏神",其實就是茯苓,這種藥有祛除軀體浮腫的功用。
根據這些表現,學者判斷柳宗元患的是心力衰竭型溼性腳氣病。
柳宗元非常倒黴,雖然開的方子是正確的,但他找藥販拿到藥吃了之後病情卻加重了。找到醫師一看,原來柳宗元把老芋頭當成了茯苓。
柳宗元本來想找醫師理論一番,因為他認為是醫師開錯藥了。最終的結果是,藥販給柳宗元賣的假藥。
柳宗元因為"醫鬧",非常慚愧。至於後來,柳宗元是否重新拿藥,是否治好了,我們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柳宗元因為身體和精神問題,在南方(廣西)過得並不好,死的時候年僅47歲。
但可以猜測,腳氣病大概是造成柳宗元死亡的元兇之一。
宋代梅堯臣梅堯臣,也即梅聖俞,是北宋前期詩壇的重要人物,對宋代詩歌的發展都有重要影響。
大概在52歲的時候,梅堯臣突然得了兩種病,一種是失音,一種就是腳氣病。他把病情說給了同樣也是一身病的歐陽修。歐陽修久病成醫,頗懂醫理,他告訴梅堯臣:"失音,腳氣,皆是下虛。"在書信中,歐陽修告訴了梅堯臣治療失音的辦法,但似乎沒說治療腳氣的辦法。
宋代大書法家蔡襄蔡襄的書法舉世聞名,他也患有腳氣,而且還專門寫了《腳氣帖》:
僕自四月以來,輒得腳氣發腫,入秋乃減。所以不辭北行 然於湖山佳致未忘耳。
這幅經典書法作品寫於蔡襄49歲,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館。
宋代黃庭堅黃庭堅在宋代詩壇中曾是領袖級人物,其下的江西詩派聲勢浩大。當然,他寫詩注重"奪胎換骨""點鐵成金",被很多人詬病為"剽竊"。但他和蘇軾是當時詩壇的領袖,這是無可爭議的。
在《與蘇子瞻書》中,黃庭堅就說:
老兒病腳氣,初甚驚人,會得善醫診視,今十去九也。
黃庭堅運氣不錯,腳氣病在醫生治療下好了九成。
不過,腳氣病是反覆發作的,很難根治。黃庭堅晚年被貶至戎州(今四川宜賓),腳氣病就復發了:
向所苦心痛不作來六十餘曰,覺飲食復似黔中時,但腳氣不除,時有頭眩,膝下痛。——《答瀘帥王補之》
可以看出,黃庭堅不僅有腳氣,還伴有頭暈、關節痛等疾病,讓人很是煩惱。
不過,宋代這幾位都沒有因為腳氣病喪命,其實是因為到宋代時候,醫生已經基本上知道怎麼控制腳氣病了。而且那時,人們對腳氣病的免疫力應該是有所加強了。但唐代和唐代以前,腳氣病其實稍不注意就可能慢慢致人丟失性命。
疾病不會因為一個人有各種各樣的標籤(人設)就不來,從古至今,不管你是達官貴族,還是普通老百姓,都免不了生老病死。只不過我們對名人的各種"秘聞"更加關心而已。但瞭解名人的疾病,或許能幫助我們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
以後如果有人嫌棄咱的腳有味道,咱們大可以大喊:"別嫌棄我好嗎?大文學家柳宗元、大書法家蔡襄、大詩人黃庭堅都有腳氣呢!"
我是朱朱老師,來和我一起追尋陽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