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時期,酷吏橫行,官不聊生,有這麼一個段子:
當時的酷吏們為了辦案拿人,往往採用威逼、利誘、誣陷等方式。
以來俊臣為代表的酷吏頭子,經常迫使官員們互相揭發,提供不了線索的便酷刑相加,這導致許多人不得不違心“招供”,編造同僚的“黑材料”。
於是,朝廷裡互相告發的人越來越多,朝臣們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
因此,當大臣們上朝前,神情猶如上刑場,他們往往要與家人們來一番生死訣別:此一去,不知還能不能夠相見?
大臣上班前要與家人訣別,這滑稽的一幕,在歷朝歷代都實屬罕見,即便是一些以暴戾著稱的帝王,也沒有對自己的下屬出此狠招。
更何況,武則天在歷史上還享有賢名,她輔政以及直接當政的幾十年,還被後人稱為有“貞觀遺風”,意為有唐太宗的風采。
這樣一位傑出的女皇帝,為何要重用酷吏呢?
有人說,這是其天性殘忍好殺使然。
在歷史上,武則天確實辦過不少駭人聽聞之事,比如,許多史料說她為了爭奪皇后之位而掐死了自己的親生女兒,還毒死了自己的兒子太子李弘,冤殺了兄長元慶、元爽和侄兒武敏之,她的對手比如王皇后、蕭淑妃、長孫無忌等,也皆被一一殘忍剪除。
以上這些歷史事蹟,散見於《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各類史料中,但是關於同一事件的記載,史書中卻有矛盾之處。
雖然這並不能為武則天洗白,證明她其實心地純善,但有種種跡象可以表明:在武則天輔佐唐高宗時期,她其實是反對使用酷吏的。
當時,武則天主張“以通德化天下”,意思是堅持“以德治國”;後來她臨朝稱制,還親手廢除了不少嚴刑峻法,以收攬人氣。只有在當她登上了皇位以後,才開始重用酷吏。
那麼,既然使用酷吏並非武則天個性使然,那麼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又是什麼呢?這還要從唐初統治階層的內部分野說起。
唐朝建立之初,最大的利益集團是關隴貴族集團。
“關隴貴族”由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所創,指的是北朝的西魏、北周以及隋唐期間,籍貫位於今天的陝西、甘肅一帶的門閥世族,具體包括出身於武川鎮的八位柱國大將軍及其麾下的十二大將軍,還有以京兆韋氏、河東裴氏、河東柳氏、河東薛氏、弘農楊氏、京兆杜氏等為主的關中大姓。
這些世族既胡漢混血,又文武合一,他們佔據了當時的統治階層,各朝皇室亦主要出於此。
比如,隋文帝楊堅的祖上楊忠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唐高祖李淵的祖上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
由於關隴集團的支援,唐高祖得以順利接管隋朝江山。在唐初,唐太宗又採取了一系列穩定人心的政策,其中就包括了賦予關隴貴族們一系列政治、經濟特權。
雖然當時出現了被人交口稱讚的“貞觀之治”,可是關隴貴族也在此時更加強大,他們極力排斥由於軍功和科舉而走紅的新興小地主們。
這些新興勢力,又被稱之為庶族地主階層。
唐太宗之後,因為受關隴貴族控制而心懷不滿的唐高宗,想要廢掉王皇后,立心心念的武則天為後,此舉遭到了貴族們的激烈反對。
然而,他這種娶自己小媽的“大不韙”之舉,卻受到了不得志的庶族們的支援。
所以,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便開始聯手唐高宗,兩人夫唱婦隨,一起在打擊關隴集團的道路上狂奔不已。
這一時期,像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勳頭子,均被武則天冷血打倒。
在輔佐丈夫、參政議政的日子裡,武則天逐漸成為庶族們的代言人,她自然也成為了關隴貴族們的眼中釘、肉中刺。
公元684年,兩大勢力的矛盾終於大爆發,以徐敬業為代表的貴族們發動了叛亂,但很快就被武則天滅掉。
此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武則天不得不對貴族們進行斬草除根式的打擊。
但由於他們目標分散,行為隱蔽,她動起手來又出師無名。於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動用“法律武器”就成為她的首選。
而在當時所有的“法律武器”中,“謀反”無疑是最好用的:因為謀反屬於永遠不可赦免的罪狀,而且往往會株連三族。如果給這些反對派扣上一頂“謀反”的大帽子,那麼就可以名正言順、輕而易舉的將其全部族滅。
但是,要收集對手們“謀反”的證據,談何容易!所以,武則天就需要培養一批善使這種法律武器的人,而他們就是那些濫用刑罰、殘暴酷烈的酷吏們了。
於是,武則天“大開詔獄”,已經在歷史上消失的酷刑,又給貴族們安排上了。
她手下的酷吏馬仔們,也被賦予了超越法律的權力:不管使用什麼手段,只要奏效,即獲重賞。
因此,在武則天鞏固自身地位階段,酷吏們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人間悲劇。
但是,酷吏畢竟是一種“工具人”,當他們的歷史使命完成後,其被武則天踢出局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