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古往今來,戰爭最無情,無數英雄兒郎戰死沙場,留下妻兒父母空悲切。數以百萬計的熱血男兒,為國家和人民的安寧奉獻自己的生命。
現代社會家庭的分分合合乃是常事,摒棄了封建社會諸多對女性的束縛,倘若夫方出了意外或情感不和,女性都有再選擇配偶的權利,如果用封建社會的觀念來約束現代人的生活,反倒會被抨擊為落後思想。對於感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一生就認定了自己所選擇的人,比如民國時期的王玉齡。
在那個戰爭不斷的年代,讓社會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即便有萬貫家財,最後也逃脫不出背井離鄉避難的結局。國家滿目瘡痍,所有人都在為四處奔走,多數人是為了保命,但也不乏有許多想要救治這個正遭受磨難的國家。
有一個人為了救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抗日名將張靈甫,他去世後,19歲的遺孀赴美定居,一生抵制日貨。
張靈甫在抗戰時期,參加過多次戰役,比如著名的武漢、徐州、淞滬等會戰,也多次負傷。在高安作戰時,不幸被敵軍打傷膝蓋,傷勢還未痊癒就立刻投入到戰役中,落下殘疾,但戰事無情,張靈甫最終戰死在孟良崮。
張靈甫戰死後妻子也終身未改嫁。王玉齡,1928年出生於湖南長沙的一個富商家庭。父親經商有方,到了王玉齡這一代,王家已是富甲一方。五歲時,父親去世,母親便獨自帶著年幼的王玉齡生活,並以傳統道德禮制教育她。在這樣家庭成長起來的王玉齡自然見多識廣,但思想並不封建保守。
1931年抗日戰爭爆發,王玉齡跟隨母親四處避難,一路上看到日軍燒殺搶掠,民不聊生,由此在她心裡埋下了抗日的種子。王玉齡雖為一介女流,卻也在家國危難時有所作為。由於飽讀詩書,也讓她練就了一副好口才,在讀書期間,發表了許多關於抵制日貨、抗敵的演講。17歲那年她遇到了張靈甫,兩人結為夫妻。
然而天公不作美,在王玉齡19歲剛生下孩子那年,張靈甫為國捐軀。當時她的處境極為危險,她只好帶上母親和孩子遠赴臺灣避難。王玉齡想要增長自己的見識改善生活狀況,並且也想暫時離開這個傷心的地方,後來在姨夫的資助下,王玉齡重返校園。
1953年王玉齡考入美國紐約大學,學習財會專業。那段日子極其艱苦,她不僅要學習,還要兼職賺取生活費,經過四年的留美學習,她最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進入羅斯福醫院做會計。後來憑藉自己的艱苦努力,她又進入到一家航空公司工作。
無論是讀書期間還是工作期間,憑藉出眾的顏值和做事能力,吸引來了許多愛慕者,但她都沒有接受。因為在她心裡只有張靈甫一人,並且隨後的幾十年時間,她都一直與兒子生活在一起,所以對她而言並不感到孤單。
雖然遠在美國,王玉齡仍不忘自己是中國人,不僅沒有加入美國籍,還始終抵制日貨。2007年,她回到祖國,並且前往了丈夫戰死的地方,登上孟良崮,在石頭上親手寫下“和平統一”四個大字。回顧這幾十年的時光,王玉齡一直都是一個人,每當談到張靈甫都不禁潸然淚下。
由於兒子一直在上海經商,她也留在了上海,還在上海的玫瑰園為丈夫修建了一個衣冠冢,以緩解思念之情。每逢清明節,她都會去祭奠張靈甫,向他講述祖國的變化,然而逝者已去,如今的美好生活他們再也看不到了。王玉齡的一生可謂是相當悲苦,19歲就成為了遺孀,而後的幾十年都未改嫁,但她的人生也是相當勵志的。
王玉齡19歲就成為遺孀,獨自赴美定居,60年後前往丈夫犧牲的孟良崮,留下“和平統一”四個字,表達了對真正和平的真摯期盼。如今王玉齡已是一位92歲白髮蒼蒼的老人,雖然二人只做了兩年的夫妻,但卻讓王玉齡牽掛了一生。
當年,處在人生最美好年華的王玉齡本有機會另覓佳偶,卻選擇了孤獨的過完一生,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丈夫之間的感情,實為偉大。
參考資料:
《徵婦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