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因《三國演義》的美化,人們多認得謀臣諸葛亮,對歷史上同樣才華出眾,英年早逝的周瑜知之甚少,他也是位少年才俊,三國英雄,文韜武略讓世人望塵莫及。
世族出身,結識孫策周瑜出生世族大家,自小受到的教育良好,品行端正,博聞強識,年少便有匡扶天下,救濟萬民的大志。初平元年(190年),孫堅出兵討伐漢朝亂臣賊子董卓,當時孫堅長子孫策在世間名氣甚高,周瑜慕名前去拜訪,二人促膝長談,共論江山,結下深厚情誼。
興平二年(195年),周瑜起身去丹陽看望其從父周尚,恰逢遇見孫策大軍將要經過歷陽東渡長江,得此好友周瑜在此,孫策便寫信與他,周瑜立馬率兵迎接孫策,給予他支援,孫策十分喜悅道:“我軍得你,必然事半功倍。”
周瑜便跟隨孫策先克橫江,再揮師度江,進攻秣陵,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打敗了笮融、薛禮逼走劉繇,孫策的軍隊也發展到了幾萬人,雖然將士不多,當他們依舊攻取吳郡,平定山越,大獲全勝。於是孫策讓周瑜帶領他們的軍隊回丹陽鎮守。
建安三年(198年),孫策授周瑜建威中郎將,對他極為器重,不僅獎勵士兵戰馬,還派人為他新建府邸,賞賜之多無人能與之媲美。當時人們對此頗有意見,於是孫策說道:“周公雄姿英發,才華出眾,與我更是總角之好,勝似骨肉親情,他親率大軍調撥糧草助我成事,論功酬德,今日之賞更是不及他的雪中送炭。”之後人們也再無微詞,那年的周瑜不過二十四歲,吳郡之人皆稱周郎。
建安四年(199年),孫策帶周瑜一同率軍攻打荊州,攻破皖城,得見喬公兒女傾國傾城,美豔絕倫,於是孫策娶大喬,周瑜納小喬,英雄配佳人,自古以來都是一樁美談。之後大軍又攻潯陽,平定豫章,孫策率軍隊繼續前行,留周瑜鎮守巴丘。
孫策身死,扶持孫權建安五年(200年),孫策不幸遇刺身亡,不過二十六歲,臨終時將軍國重擔交託在年紀尚小的孫權肩上。得此噩耗,周瑜快馬加鞭從外地前來奔喪,留在孫權身邊任中護軍,耐心教導孫權,為師為友也為父。
周瑜對好友之子可謂忠心不二,《江表傳》記載,曹操看中周瑜大才,想要將他收為己用,於是派遣能言善辯的蔣幹去遊說周瑜,功名利祿的誘惑,動之以情又曉之以理,任憑蔣幹如何軟磨硬泡,周瑜態度都十分堅決,天下世人,也越發敬佩周瑜。周瑜忠貞,孫權也對他敬重,每一年給的賞賜都比旁人貴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揮師南下佔領了荊州之地,大軍向孫權逼近,形勢危急,孫權不願歸降勢必要和曹操一戰。但他們兵力懸殊太甚,朝中多人主和,於是大臣魯肅勸孫權召回在鄱陽的周瑜。
赤壁之戰,大獲全勝周瑜回來後對孫權分析道:“曹軍南下,一路遠征,必然疲憊不堪,目下天寒地凍,糧草運輸也較為困難,又有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且他們北方人不善水戰,這也是我軍一大優勢。再有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其後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並不是真心順服,此戰曹操天時地利人和皆無,我軍大可一戰。“
周瑜之言深的孫權心意,於是命周瑜等人率三人人抗擊曹軍,天不佑曹,曹操不幸染病,指揮困難,曹軍有不習水性,屢戰屢敗,但曹操不是輕言放棄之人,時局不利於是引軍至江北。周瑜聯合劉備在南岸安營紮寨,之後也便有了著名的周瑜打黃蓋,詐降曹操,火燒赤壁。
赤壁之戰在周瑜帶領下大獲全勝,也奠定了之後的三分天下。然《三國演義》將功勞多付與諸葛孔明,更有人說周瑜嫉妒諸葛才華,最後是被氣絕身亡,也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了周瑜大才小氣的形象。
建安十五年(210年),天妒英才,周瑜在趕回江陵途中身染重病,最終卒於巴丘,時年三十六歲,他為孫權開拓江東,連劉抗曹,立下赫赫戰功,他和孫策的早逝都讓後人惋惜,若二人高壽,三國局勢又是如何?
周瑜去後孫權痛哭流涕道:“先生有王佐之資,可時命不濟,英年早逝,先生一去,我還有何人可依靠?”他親穿喪服哀悼周瑜,左右之人無不被他的赤誠感動。之後孫權稱帝,也還思念周瑜,言:“若無公瑾之助,我如何可做皇帝?”
蘇軾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讓我們似乎看見了那位雄姿英發,談笑間便可打破曹軍,運籌帷幄的千古風流人物。
參考資料:
《江表傳》
《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