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制度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由來已早的政治制度,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正式確立實行三省六部制,這其中便包含御史制度。但其實御史制度早在先秦就有萌芽,可以說御史制度的底蘊以及歷史甚至要比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時間的還要悠久。
宋朝作為一個在中國封建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筆觸的王朝,歷史上它前承封建王朝發展巔峰唐、後接幅員最為遼闊的少數民族政權元,是被史學家公認的中國封建歷史王朝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節點。
在這個歷史時期之中,御史制度和時代政治經濟等因素相互影響,逐漸完善和發展的同時,還具有了其時代特徵。
宋代御史制度的產生、背景和影響中國古代的官職制度其實是比較複雜,對現代人來說是晦澀難解的,就比如單單一個御史制度,僅僅在宋朝這段時間就有三種官員設定模式來實現其應盡職能。
御史制度本來就是中國封建君主為了實現自我權力集中、鞏固中央統治來監察地方權力以及官員權力的一個官員組織。
但因為時代政策以及統治者管理方法不同等因素,一個官職名稱在同一個時期甚至可能出現許多種不同的職能機構,這已經成為了現代史學的重要研究方向。
1.宋代御史制度的運作模式以及特色所在
宋代統治者因為其開國皇帝自身原因,尤其重視中央集權以及行政體系的廉潔和規範,致使宋朝的中央集權推到了極點。
其中,御史制度作為實現監察職能的“工具”,在完備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上助了一臂之力——不僅完成了由諫官對皇帝的勸諫到對官吏的絕對監督的職責轉變,也完善了只對官吏的監督到對監督官員的監督程式。
宋朝的御史制度可以說是監察文武百官的政治利器,這時候的監察主要是透過官權分離以及御史臺監管實現的。
宋代御史制度在大體上基本還是沿襲前制——依舊在御史臺設三院:臺、殿、察,最高領導人為侍御史,另外宋朝統治者還擴充了御史臺的人員隊伍,儘可能地使權力範圍輻射到政治體系中的每一個環節,最大化的實現中央集權和皇權集中。
2.宋代御史制度產生的歷史淵源以及時代背景
經過上面的對比可以發現宋朝的御史制度時代特點還是比較濃厚的,除了上述統治者個人經歷方面的影響,其實還有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力。
首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宋朝在經濟發展方面可是幹了開創性的事兒——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的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坊市制度的打破以及市民經濟的發展等,這些經濟發麵的變化都直接地影響到了社會結構以及政府組織形式,從而促使著宋朝御史制度的革新。
文化方面,作為封建政權的宋朝甚至開始普及平民教育,這種教育體系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人口素質提高,從而有利於監察事業的發展。
在這種多方面的推動因素和時代潮流的共同作用下,宋朝的御史制度不僅在組織形式上有了極大的突破,權力範疇也有了擴大和發展。
宋代君臣共治是怎樣實現和執行的?可以說自秦朝建立統一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並且確立了皇權獨尊等思想之後,君臣共治就已經成了歷任君主的基礎共識。
畢竟封建君主確立施行三公九卿制、賦予御史大夫以監察百官的權力,就是為了平衡、管理臣子權力為自己所用。
時間發展到了距秦朝已有千年歷史之久的宋朝,君臣關係經過了不斷鬥爭、行政體系經歷了不斷的調整,宋朝已經建立起了一套有時代特色的君臣共治體系。
1.宋朝君臣共治的表現形式以及本質所在
毫無疑問,因為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統治者癖好等因素的不同,中國不同朝代,甚至同一不同統治者時期內的監察制度都是各有各的特點。
總得來說,宋朝的主流就偏好文官,所以在宋朝的監察方法主流還是文臣監察——也就是御史制度。御史們作為官員,權力由天子授予,雖然他們具有風聞可奏的權力,但其實生殺予奪全在皇帝一念之間。
天子建立御史制度,其實就是希冀能形成一種封建制度特色下的君臣共治。這種背景下的君臣共治,臣子和皇帝並沒有權力和地位上的平等可言,也沒有權威的法律,是帶有濃重的皇權主導色彩的。
其本質就是皇帝自我威嚴威懾下對於臣子價值的剝削和掠奪,達到一種平衡卻並非良性的政治穩定局面。
2.宋代君臣共治產生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原因
宋太祖“黃袍加身”登上皇位使得他對臣子權力過大的事情十分忌憚。開國伊始,他就在權力分配上體現出了“官權分離”的執政思想:官職高者無實權、皇親國戚有錢無權等現象使得宋朝統治者需要一些人來行使這些本該使用的權力,而這,便是君臣共治的最大推動因素。
宋朝初期,監察百官工作主要是由統治初期各國舊官組成的。但是隨著時間發展,這種沒有正規管理的監察工作反而成了影響中央集權的因素,便促使著統治者推動御史制度的發展,來輔助自己的皇權至尊不被動搖,這便是宋朝最初君臣共治的出發點。
君臣共治還得益於中國由來已久的對於“大一統”局面的追求和崇拜,古人崇尚皇權,也崇拜“統一”這樣的政治觀念,君臣共治作為實現這些目標的重要工具和前提條件,自然也受宋朝社會各個階級的追捧和認可。
宋代御史制度和君臣共治之間的關係宋朝是典型的“重文輕武”國家,極其注重政治體系運作的權力集中程度以及官員隊伍的忠誠度,這兩點是實現君臣共治的重要前提。
君臣共治對於任何一個君主制國家政權來說都是接近萬能的執政方式和執政思想,但其實它的目標實現以及平穩執行都是需要多維度因素的共同保證的。如果說到宋朝時期君臣共治和諧局面的貢獻因素,那發展之後具有宋代時代性的御史制度絕對算得上一個。
1.宋代御史制度和君臣共治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宋代御史制度相較於前朝來說,它最大的優越性和時代特點就是獨立於行政體系之外。宋朝整個時期的監察機關職能最初的品職其實都不高,但經過漫長的發展以及多重因素的推動作用,最後成為了與最高行政機關、軍事機關並列的直屬於皇帝的機關,可以說是“君臣共治”的極其重要的一環。
御史制度作用的發揮主要是透過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巡查地方來達到監察目的,他們在全國範圍內形成權力網路,能夠最高效的糾正偏差和官員的腐敗,這種作用發揮的有效性和及時性是維護“君臣共治”的根本原因——皇帝之所以實行“君主共治”是覺得其有有效之處,毫無疑問,宋代御史制度和君臣共治對彼此都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這種互相受益是維護這個制度關係的最終法寶。
2.二者共同作用下的宋代特色政治對於後世產生的影響
最為直觀的來看,宋朝御史制度使得其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嚴密的監察網, 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和皇權。御史臺裡面的官員作為皇帝自己的耳目,被賦予“上可規諫君主,下可督察百官”的權力。
毫不誇張的說,在歷任皇帝心目當中,御史制度絕對是最為重要的官制之一,社會的穩定、社會秩序的井然有序、政治系統的有效等都得益於御史監察的作用發揮。
宋朝時期的御史制度其背後的體制是大一統皇權政治,所以其出發點理所應當便是服務於這種政治體系和背景的利益,故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侷限性。
宋朝御史制度下的一些官員代在做地方監察官常常演化為新一級地方行政官,這不僅容易滋生監察系統內部腐敗的發生機率,還直接導致了兩個行政系統裡面官員難以做到“有的放矢”,從而致使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御史制度作為具有著數千年曆史的政治制度,對於整個封建社會的影響都是深遠且非凡的宋朝時期無論是以何種名稱存在,它作為一種特定時代下的文化產物,都和時代的政治經濟以及發展方向等多種因素有著緊密的聯絡。
御史制度歸根結底還是監察,是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權力和政權的工具,力求實現君臣共治無非也出於此目的。
放眼望去,即使在千年後的今天,“御史制度”這個名詞早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但是宋朝對御史制度繼承和發展的智慧執政經驗等不僅對當時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直接影響,至今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社會主義現代化政府體系的每一部分。
參考資料:1《皇朝編年綱目備要》
2《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
3《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4《宋代社會生活研究》
5《太平寶訓政事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