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引言

公元581年,楊堅奪取了周的統治,是為隋王朝(公元581-618年)。經過隋末農民大起義,李淵奪取了農民的勝利果實,建立了唐的統治(公元618-907年)。唐經過黃巢大起義後,至公元907年,朱全忠奪取了唐政權而分裂為五代十國。

東晉末年孫恩、盧循的起義,南齊時唐寓之的起義,以及北魏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義等等,都從打擊殘暴的封建統治中,大大地打擊了南北兩方的世家豪族的勢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戰場上廝殺的將軍

至隋雖然獲得統一,但由於隋統治者殘酷壓榨,一面是繁重的軍役與力役,使人民不堪其苦;另一面則是名目繁多的捐稅加在人民的頭上,導致“行者不歸,居者失業,人飢相食,邑落為墟”(《隋書·煬帝紀下》)的慘痛的局面。而當時的世家豪族,如在山東有盧、李、鄭等幾家老牌世族,河北有“瀛冀諸劉,清河張、宋,幷州王氏,濮陽侯族”,都是“一宗將近萬室”的大族。(《通典·食貨三》)

他們“與諸猾吏賄賂通姦”(《陳書·褚玠傳》),侵佔“良美(好田)”,“鬻賣居民”(《通典·食貨二·田制下》),無惡不作,農民恨之入骨!又加上隋封建政權徵調農民進行對高麗的侵略,激起農民的反對。公元611年,在山東爆發了農民大起義。鄒平民王薄首先舉起反隋義旗,作“無向遼東浪死歌”,號召農民起來反抗(《資治通鑑·隋紀五》)。

▲隋末農民起義

到公元615年年底,農民起義烈火已燃遍全國,各地義軍不下百數起,參加人數在數百萬以上,他們分別活動在相當於現在的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浙江、江蘇、陝西、甘肅以及廣東等廣大地區,形成了全國性規模的起義。隋末農民大起義,他們在打垮隋的殘暴統治中,“得隋官吏及士族(即世族)子弟皆殺之”。由於長期以來學問大都為世家豪族所掌握,所以起義軍“見人稱引書史輒殺之”-狠狠地打擊了這千年來最頑固最反動的世家豪族勢力。

到了唐代,所謂“關東魏齊著姓”,“皆淪替”(《舊唐書·李義甫傳》),所謂“燕趙右姓,多失衣冠之緒”(《唐會要·嫁娶門》),即潼關以東的魏、齊、燕、趙舊地,相當於現在黃河中下游的華北地區,一些著名的大姓都淪落下來,失去了世代做官的所謂衣冠之家的傳統。這種情況,就是世家豪族勢力在隋末農民革命的摧毀下,大大衰落的具體表現。由於舊的世家豪族勢力遭到沉重打擊,導致唐代社會經濟繁榮,工商業發達和科學技術的開展。就農業生產力來說,如唐代的主要農業生產工具,耕犁就有很大進步,有一種由十一個部件構成的犁,入土深淺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使用方便。

▲農業發展

當時水利灌溉工具也相應得到了發展,如有一種大水車,不僅能在平地使用,並且能引水到高遠的地方。(參閱《全唐文》陳廷章:《水輪賦》)唐代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如重新疏通關中的鄭國渠和白渠,在河北幽州(今北京附近)引瀘溝水,開闢稻田數千頃。(參閱《冊府元龜·邦計部·河渠二》)還有河套地區的唐徠渠,有支渠五百多條,可灌田六千頃以上。另外南方地區,還修築了不少蓄水的陂塘,灌田面積不少。(參閱《唐會要·疏鑿利人條》)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隋末勞動人民對於運河的開闢,不僅灌溉方便,有利於農業生產,還引導水利交通的開展。

所謂“天下貨利,舟楫居多”,然“皆自通濟渠入河也”(《唐語林》)。當時國際路線大通,陸路從甘肅的河西走廊,過塔里木盆地,越過蔥嶺山隘,可達中央亞細亞,為著名的“絲綢之路”;海路經南洋可達波斯(今伊朗)及阿拉伯;致商業往還絡繹不絕。所謂“天下日富庶,道途隘蹄輪,府西三百里,候館同魚鱗。”(《韓昌黎集·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驛塗中見寄》)這說明當時工商業發達,沿途車馬頻繁,而旅店亦有似魚鱗一樣的多。在手工業方面,唐代的採礦業相當發達,金屬鑄造也種類甚多,技術上並解決了“合金銀併成”,即合鑄金銀的方法。(《太平御覽·珍寶部。銀條》)

▲大唐盛世

當時勞動人民所創制的工藝品,如中宗時安樂公主的織裙,花卉鳥獸細如米粒,在日影中各為一色,工巧已極,唐代織錦行銷國外的還為外人所讚賞,如波斯詩人費爾都西常提到中國的錦緞,說它在波斯成為非常卓越的裝飾品。(勞費爾著,林筠因譯:《中國伊朗篇》)又當時邢州(今河北內邱)瓷器,胎釉潔白,為人所喜用,所謂“內邱白瓷甌,端溪紫石硯”,為當時社會上所“通用”。(李肇:《國史補》)而浙江紹興的青瓷,製作精美,尤為名貴。

隋唐時代,由於生產和生活上的需要,曆法上也要求精確。如公元727年張遂(即僧一行)制的大衍曆,在精密程度上超過了前代諸家,所謂“推步之法,至大衍備矣”(《疇人傳·一行傳》)。張遂和梁令瓚還創造了“黃道遊儀”和“銅渾儀”,這些天文儀器和計時器,不僅每晨每刻都有木偶人自動地敲鐘擊鼓,且對日月的執行都有精確的表示。(見劉仙洲:《中國機器工程發明史》)這說明當時人民群眾透過階級鬥爭,基本上打垮了最頑固的舊的世家豪族勢力,導致生產發達,工商業繁榮和科學技術的開展。

▲銅渾儀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自北魏經隋以至唐初,所施行的均田制,實際上是當時封建統治者,為了控制農民,為了把農民束縛在政府所掌握的土地上,直接對農民進行租(田租)庸(服勞役)調(納絲帛)的殘酷的壓榨和奴役。但由於地主階級勢力不斷對土地侵佔,農民因不堪壓榨而陸續逃亡,即形成所謂“丁口轉死,非舊名矣;田畝移換,非舊惡矣;貧富升降,非舊第矣”;使管理財政的機構所謂戶部,“徒以空文總其故書”,照舊名冊去徵收,所得的已“非當時之實”。這麼一來,中央政府的直接稅收相應減少,而不得不依靠地方,以資彌補。(《舊唐書·楊炎傳》)

由是造成了地方勢力的強大。當時居地方的所謂“節度使”,“多有兼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的,在其地區內,他們“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二十二史劄記·唐節度使之禍》),因而日益強大。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愈益依靠地方,而地方政府因為割據一方,而日益與中央對抗,釀成所謂“藩鎮之禍”。其次,在隋唐時代,佛教與道教都有所發展,特別是佛教更為興盛。

貞觀年間,玄奘用了十九年的時間到印度取經,回來寫了一本《大唐西域記》,並翻譯了大量佛經,大肆宣揚佛教。其後高僧義淨也到印度留居了二十五年,對佛教的宣傳也起了極大的作用。武則天統治時大興佛寺,濫度僧尼。到唐中葉,特別是憲宗以後,封建統治者浪費大量金錢興建佛寺,供奉佛骨。一些僧侶佔據了大量的土地,當了大地主,不用勞動,不用納稅,也不用服徭役,成為社會上的特權階級。

▲玄奘西行

這麼一來,僧侶地主與世俗地主一樣,與廣大人民群眾形成尖銳的對立。另一方面,僧侶地主與世俗地主之間為了爭取勞動力和土地,也不斷髮生衝突,他們之間也有矛盾和鬥爭。階級矛盾尖銳對立的結果,於公元859年爆發了以裘甫為首的農民大起義,接著又於公元874年爆發了以王仙芝、黃巢為首的農民大起義。裘甫在起義中,以“天平”相號召,王仙芝、黃巢亦以“天補平均”發動群眾。

從這裡可以看出,他們所認為的“天”,與封建統治階級的代言人董仲舒之流所談的“天”是有根本上的不同:董仲舒之流所謂“天”是有等級的,如說“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春秋繁露·基義》)。是在假借“天”以維持封建的倫理道德,從而維護封建的等級與秩序;而起義的農民則相反,他們所認為的“天”,則是在打破封建的等級,是具有平等的精神的。

結語

他們就以此而發動與組織群眾,起來反對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與剝削。其中特別是黃巢的起義,從狠狠地打擊李唐的殘暴的封建統治中,把舊的世家豪族的勢力亦從根本上摧毀了。

2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羅馬帝國克勞狄王朝及弗拉維王朝時期,政治與文化的整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