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有時窮,古代的皇帝在正常的情況下,都是執掌大權萬人之上,但是有些目的也是難以實現的。有的時候命運就是這樣。在清朝的皇帝中,康熙、乾隆算是比較出眾的,而嘉慶就有一些平庸了。但是有一件事情,康熙、乾隆難以實現,卻被嘉慶完成,就是立儲這個方面。
清朝的立儲情況在清朝或者後金的初期,很多制度、風俗與中原地區有很大差別。中原政權的立儲制度雖然也有例外,但大多數還是喜歡嫡長子繼承製度。因為這樣比較穩定,能夠避免皇室或者某個家族之間的內鬥。
早先清朝是沒有這樣的規矩的。有一件事可以證明。當初皇太極去世的時候,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他的弟弟多爾袞都是繼承的人選。最後二者誰都奈何不了誰,讓小皇帝福臨即位,也就是順治。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在當時清朝還沒有履行嫡長子繼承製。
清朝入主中原,受到中原政權文化的影響,開始傾向於嫡長子繼承製度,但是發生了一件影響巨大的政治事件,這個在下文會提到。於是在清朝制定了一種新的立儲制度——秘密立儲制。就是不宣佈太子人選,而是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
秘密立儲制在康熙時期就已經出現雛形,雍正將其作為一種制度,而後清朝的皇帝延續這個制度。不過到後來,這種制度也漸漸衰微了。因為皇帝的兒子越來越少,到最後甚至找不到只能過繼。在這種情況之下,秘密立儲制基本上也就沒有什麼用了。
康熙、乾隆對嫡長子的傾向秘密立儲制的雛形是康熙創立的,他的繼承人雍正也不是嫡長子的身份。但是康熙早先也是採用嫡長子繼承者,希望自己的嫡長子繼承皇位。康熙早先立胤礽為太子,胤礽並不是康熙第一個兒子,但是按照宗法制是他的嫡長子。這個時候康熙是願意沿用嫡長子繼承製度的。
但是胤礽的表現並不能夠讓康熙滿意,康熙廢掉胤礽,太子之位的空缺卻引起其他皇子的蠢蠢欲動。引發"九子奪嫡"的宮廷大戲。康熙一度恢復胤礽的太子之位,但是最終還是將胤礽廢黜。最後選定四皇子胤禛為繼承人,也就是雍正。
雍正用秘密立儲制立弘曆為太子,弘曆並非嫡長子,但是卻是雍正能夠登上帝位的助力,在康熙心理給雍正加了不少分。弘曆就是乾隆皇帝,他對嫡長子還是比較執著的。乾隆早先立皇后富察氏的長子永璉為太子,但是永璉年幼夭折;富察氏又給乾隆生了永琮,可惜還是夭折。這讓乾隆懷疑人生,認為自己立嫡長子為太子的願望是"奢求"。加上富察氏去世,繼後與乾隆關係決裂,乾隆也就放棄了早先的想法。
嘉慶得償所願乾隆的壽夢很長,反而一些皇子死在乾隆的前頭。晚年的乾隆琢磨來琢磨去,最終還是選擇略顯平庸的永琰為太子。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很多原本能夠成為太子的兒子都去世了。等到乾隆退位,永琰上位,就成為嘉慶皇帝。
嘉慶皇帝選旻寧為太子,旻寧正是嘉慶的正妃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所生,算是嘉慶的嫡長子。雖然喜塔臘氏比較早地去世,但這並不影響旻寧嫡長子的地位。等到嘉慶四年(即公元1799年),也是乾隆去世,嘉慶親政的時候,嘉慶就以旻寧為太子,而後旻寧順利即位,是為道光皇帝。可以說嘉慶完成了康熙以及乾隆未完成的心願了。
參考文獻:《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