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有言:“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意即渾然天成的璞玉,需要玉匠雕琢,最後方能華美而外露。
世人涉世未深,尚在學校象牙塔中學習之時,往往還處在一塊未經雕琢璞玉之態。但出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後,往往就像被水準參差不齊的玉匠雕琢一般,也往往喪失了璞玉之美。其中更有甚者,非但不能成為和氏璧那樣的美玉,反而還放棄了他們最初的夢想,最終變成一塊阻擋歷史車輪的爛石。
當國力式微之際,外敵環伺,部分有志青年就會懷著一腔熱忱,投身報國,為天下蒼生謀一條出路。然而大浪淘沙,這些精英學子有些就會沉澱在歷史長河之中,後來竟有一些人走上歧路,徹頭徹尾地變成萬人唾罵的漢奸。在這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汪精衛,正因其與人民為敵的選擇,讓回國掃墓的兒子看見其跪像,說出九個字便轉頭就走。
言及汪精衛,大多數會想起“民國四大美男子”,而他最出名的事蹟卻並非這般光鮮亮麗。他曾在抗日戰爭期間委身與敵,竟令人不齒地向日本投降,由此這賣國求榮的行為註定要讓他遺臭萬年。其實,汪精衛早年在風華正茂之時,也曾想憑藉一身才氣報效祖國。他在孫中山的領導下,於上海創辦過《建設》雜誌,也參與過其他很多的愛國活動。
當時他志存高遠,很有可能在一番社會歷練之中蛻變成為國為民的傑出青年。但因童年的成長記憶,他有些優柔寡斷,而怯懦與軟弱的性格特徵又讓他的初心搖擺不定,最終投降日本,從而變成萬人唾棄的賣國者。一時的貪婪肯定能給汪精衛帶去榮華富貴,但這片刻的歡愉,也讓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絕對能讓其後悔一生。
1945年,中國最終在全國人民的努力抗爭之下取得勝利,汪精衛見大勢已去,就藉著賣國求榮積攢下來的功勞,最後便跟著一路敗退的日本人逃出海外。因為他生怕戰後人民群眾對他罪孽的清算,以及無數受害者會讓其償命。
後來,作惡多端的他最終客死日本名古屋,而臨終之前,他還囑託家人將其遺體歸葬故土,最後家人也遵其遺囑,葬於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梅花頂。然而飽受外敵蹂躪的中國人民並沒有忘記汪精衛所來來的災難,便在他墓邊刻以長跪石像,而且跪地方向正朝中山陵,意欲讓他一直反省其罪孽。
人民總是淳樸的,對於汪精衛種種不堪的無恥賣國行徑,歷史肯定公正地記下他犯的過錯。不僅他本人要經萬人唾罵,而且還要立以石像而警醒後人,千萬不要因為一已私利就出賣最廣大人民的群眾的利益。
汪精衛膝下共有五子,其次子名為汪文悌,他雖是由母親在國外撫養成人,但始終都掛念著他葬在中國的父親。所以在孝心驅使之下,他於上世九十年代專程回國為汪精衛掃墓,而看見長跪不起的石像,他一時悲從中來,便向墳墓磕頭以盡孝道。但他在起身時卻說了九個字,一直傳到今天:“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然後他頭也不回地就離開了。
這番決別,不僅代表他本人對歷史的正面認知,也讓無數有賣國傾向的叛徒心有餘悸。若不想被子孫唾罵而失去骨肉至親,就應該端正德行,以身作則,從而為孩子立下健康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儘管汪精衛本人乃是死不足惜的漢奸,但其子卻並非像他那般可恨,反倒是一個明曉事理之人。這其中自然有汪精衛育子有方的功勞,也難免他通透大道,從而認清父親的賣國行徑而與之決裂。
雖然汪精衛半途改志,最終選擇與人民為敵,但他晚年身在日本名古屋之際,身在逆旅異鄉之時,他迴心往年種種賣國而迷失初心的行徑,也許別有一番悽苦的滋味瀰漫在心頭。若驟然想起他年少從事愛國活動,而被入獄的那首決別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他肯定也是悔不當初。但有可為,有可不為,歷史的十字路口做錯選擇,他這一輩子的汙點,永遠不能再被洗刷乾淨。
參考資料:
《韓非子》
《被逮口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