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國近代史的人,都一定不會對發生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感到陌生。此戰涉及了包括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等在內的諸多大軍閥勢力,所以自爆發之日起,就註定是一場規模很大的戰爭。原本戰前,很多人都以為馮玉祥會帶領他的手下取得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但從結果來看,真正取得最後勝利的人,卻是蔣介石。馮玉祥不僅兵敗如山倒,而且還從此一蹶不振。那麼問題來了,曾坐擁六省之地的馮玉祥,在經歷了中原大戰後,為何會一蹶不振?
一、中原大戰結束後,各路軍閥勢力做出的應對策略。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脫穎而出,成為了最後的贏家。而其他參加了這場戰爭的軍閥,如馮玉祥、閻錫山和李宗仁等人,則在這場戰爭中敗的一塌糊塗。於是,為了避免被蔣介石趕盡殺絕,這些落敗的人紛紛在短時間內做出了應對策略。其中,馮玉祥無奈跑回山西去避世了,閻錫山則帶領著自己的手下逃到了大連。李宗仁見形勢不對,扭頭就領兵退到了他在廣西的地盤去。總之一句話,大戰結束後,敗北的軍閥們立即做鳥獸散。
二、很多人都認為馮玉祥會在這場戰爭中取勝的原因。前面我們提過,在此次大戰開始前,很多人都認為馮玉祥會在這場大戰中取得最後的勝利。那麼,為何這些人會有這樣的想法呢?其實,原因是這樣的:首先,當時馮玉祥所佔據的地盤可堪稱是國民黨四大新軍閥之中面積最大的。具體來講的話,就是說別的軍閥勢力再大,所佔據的也不過一兩個省那麼大的地盤罷了。但是馮玉祥不同,他當時可以說是同時擁有寧夏、青海、甘肅、陝西、河南和山東六省之地。
其次,當時馮玉祥所率領的西北軍不僅人數眾多,而且作戰實力也堪稱是最強的。具體來講,從所統領的兵將數量來看,馮玉祥戰前麾下可有四十萬大軍。而從兵將的具體作戰實力來看,馮玉祥自身的作戰實力就比較強悍。而他所率領的西北軍中的各大將領,多數又都是被他一手提拔起來的,所以作戰實力也不可能會遜色到哪裡去。如此一來,一上來就先佔據了兩大優勢的馮玉祥,自然就會被大家認為會是取得最後勝利的那個人了。
三、馮玉祥戰後一蹶不振的原因。從前面的內容中,我們可以得知一件事,那就是大戰結束後,各路軍閥即便損失慘重,卻能及時採取了應急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分別撤回到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如此一來,只要稍做休整,本就保住了有生力量的他們完全可以東山再起。比如說閻錫山,他當時雖然也敗的很慘,甚至失去了角逐全國的機會。但是在他退回到大連後沒多久,便又得以重整旗鼓,威風凜凜地當起了“地頭蛇”。然而,別的軍閥戰後能迅速振作起來,並不代表馮玉祥也能如此。要知道,此戰結束以後,馮玉祥再無東山再起的時候了。
究其原因,其實跟他麾下眾將大都選擇棄他而去有很大的關係。之後,據說他們中的某些軍閥寧可自立山頭,也不肯回歸到馮玉祥的麾下。而造成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說白了,就是跟馮玉祥本人有脫不了的干係。首先,馮玉祥對待自己提拔起來的人太過嚴厲,每天把人家當孫子般收拾,時間久了,誰能受得了他?其次,馮玉祥太過痴迷於打中原大戰了,甚至不惜把自己的所有兵力都投入到其中。結果讓西北軍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很多人太過心寒,哪裡還樂意跟著他?
除此之外,馮玉祥戰前雖坐擁很大的一塊地盤,但細分析起來,你就不難發現他坐擁的地盤再大也無濟於事。因為地盤大卻太過貧窮,每年連軍費都無法得到充足的補給,自然兵將們打仗的時候就只能使用比較陳舊的軍事武器了。如此一來,不僅令馮玉祥在中原大戰中吃了大虧,也令他再也無法成為西北軍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