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我們來講開赴前線的白起。
白起,眉縣人,行伍出身的他勇於拼戰、善於用兵。可以說在戰國末年,白起就代表著無敵,是讓其餘六國聞之色變的恐怖殺神!
我們先看看他的成長履歷:
公元前294年,白起已經以軍功晉升到秦國二十級軍功爵制的第十級“左庶長”,也就是王齕當下的官爵;
公元前293年,白起功爵升至第十二級“左更”,在伊闕(河南洛陽南)與韓魏聯軍會戰,俘虜其主將並攻克五城,於是又升任秦國國君之下的最高軍事長官“國尉”;
升為“國尉”的白起又率軍渡過黃河,攻佔了韓國安邑(山西夏縣西北)以東的大片土地,一舉將秦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河汾平原,軍功爵又升到第十六級“大良造”,與當年商鞅地位最高時相當;
地位如同商鞅還不夠,白起最為顯赫的戰功是公元前279年至前278年進攻楚國時所取得的。當時,秦軍兵鋒凌厲,起初即一舉攻克楚國鄢(湖北宜城)、鄧(湖北襄樊)等五城,第二年又出其不意,以神奇的躍進速度,插入楚國腹地,竟然攻陷楚國國都郢城(湖北江陵),火燒夷陵(湖北宜昌)。秦軍的前鋒甚至一直推進到臨近漢江和長江交匯處的竟陵(湖北潛江西),楚頃襄王被迫出逃,於是,秦的疆土第一次擴張到江漢平原的富庶地區。
白起因此再次得以升遷,被封為“武安君”。他又繼續揮師渡江南下,控制了巫郡和黔中郡的廣大地區。公元前273年,白起又率軍進攻魏國,攻克華陽城(河南鄭州),威脅韓國國都鄭(河南新鄭)。
如果僅是能打勝仗還不足以成為殺神的存在,那白起的殘忍則絕對令各國真切體驗到了什麼是恐怖:
戰勝韓魏聯軍後,白起斬首24萬;攻克華陽城後,殲敵13萬,2萬俘虜被沉殺於黃河中;擊敗韓國陘城後,斬首5萬。
這幾十萬亡魂壘砌而成白起晉升的仕途,閃耀著幽幽冥火照亮了通往長平的道路。而眼下,昭襄王開創了全新設定的最顯赫官職“上將軍”賜給白起,誓要讓這位殺神擊碎趙國企圖阻擋秦國大一統腳步的幻想。
秦軍和趙軍集聚全力於長平,準備在此作拼死一搏。兩軍的將領內心都非常清楚,此戰對於秦、趙兩國,不僅關係到軍勢之盛衰,更關係到國運之興亡、民氣之生死。
白起和廉頗作為一代名將,應該是十分盼望能在戰場上直接交手的,可惜歷史並沒有給他們面對面直接進行較量的機會,白起要面對的是“紙上談兵”的鼻祖趙括。
趙括是曾經戰勝過秦軍的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勤習弓馬,成年後,更是儀表雍容,言談不凡,被看作"將門出將"的典範。但不知為何,秦國人彷彿料定這人沒出息,所以才設計引誘趙王換帥,究竟秦國人是如何判斷的,我們已經不得而知,只能說這個判斷真是太準了。
公元前260年九月,在長平山地,秦軍與趙軍的決戰開始了。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居後方,他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
全軍給老子拼了命地喊疼!咬著牙往回跑!
趙括不知道秦國已經用白起為將,而且就像每個急於證明自己的年輕人一樣,趙括上頭了,他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遠遠離開防守陣地直追到了秦軍的營壘,然後驚訝地發現:
XX?這敗軍的營壘咋攻不破呢?
千年的王八萬年的龜,年輕的將軍悲了個催。白起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後方截斷後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了趙軍的糧道。此時趙括自己發現中計,被迫下令全軍停止進攻,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擇機突圍。
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出於對長平之戰特殊的戰略意義的重視,秦昭襄王拍案而起,決定親自前往河內助戰!
這是秦國的國君有史以來親身來到的最靠東的歷史記錄,據史料記載,秦昭襄王給河內郡的老百姓每人升一級爵位,把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都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諸國的援軍和糧運。秦昭襄王的河內之行,對於動員兵員、全力加強長平前線的作戰能力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趙括和他帶領的趙軍,就這樣被秦軍牢牢圍定絕糧長達46天,本以為自己是老虎的趙括,現在被人圍的像籬笆內的鴨子,數十萬人經歷了空前嚴峻的生存能力的考驗。
之所以落入如此境地,還真得怪趙括自己“紙上談兵”,因為他的一切招數都是從兵法上來的,不僅是自己生搬硬套,而且只會用兵法來揣測對手,但白起可不按兵法來,事實上他的這一番操作全部都和兵法套路不同:
第一,據《孫子·虛實》所說“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敵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但秦軍比趙軍來的晚,卻形成了對趙的壓制;
第二,據《孫子·謀攻》所說“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秦軍絕對沒有十倍於趙軍的兵力,卻依然要實行包圍趙軍的戰略,並且成功了;
第三,《孫子·軍爭》提倡“圍師遺闕”,但白起卻嚴密包圍趙軍而不留出路;
第四,《孫子·九地》提倡“兵之情主速”,但是秦軍圍定趙軍後,儘管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然而遲遲不發動進攻。
白起的戰術處處違背兵法原則,但在實際效果中卻出奇的好。在已經找尋不到出路的情況下,心傲而志高的趙括髮起了拼死的最後一搏,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
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紙上談兵之王就此淪陷,四十萬趙國士兵死的死、降的降,已經全部淪陷了。而此時白起則做了一個人生中最狠毒的決定,也是這個決定讓趙人對秦人從此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坑殺全部趙國俘虜,僅留240個小兵娃子歸趙。
長平之戰作為史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之所以能夠深深地留印在人們的記憶中,不僅是因為這次戰役的規模空前,還在於這一戰役的結局,使人們極其突出地、極其深刻地感受到戰爭的嚴酷。
這是中國古代軍事史冊上具有最鮮明的色彩的一頁,而又是最灰黯的色彩的一頁:
秦軍以最殘酷的暴行,透過戰爭,把人性兇悍歹毒的一面展露了出來;
趙軍以最猥劣的失敗,透過戰爭,把人性輕浮愚懦的一面展露了出來;
趙孝成王一念之間,葬送了祖宗苦心經營了幾代的帝國和數以十萬計子民的姓名;
白起一念之間,殘忍地殺害了繳械投降的幾十萬俘虜,讓這些手無寸鐵的兒子、父親、夫君再也無法回家。
但是白起對此是心懷愧疚的,鮮為人知的是,在後來昭襄王賜死白起時,他曾有過這麼一段自白,他先是問:
“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思考良久之後,他又說:
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朋友們,面對歷史,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吸取教訓,這一小段故事送給大家,希望大家可以能有各自不同的解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