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延五千年,真正有歷史記載的大概四千年,秦之前的歷史傳說較多,而且被後代儒教給修訂再修訂,我們試著分析人才爆噴和什麼有關?
秦漢唐,這三朝大概1000年,當時的中華大地還是很熱的,黃河還不是黃色的,關中還是一片綠油油的,長安西去也不是黃沙漫漫,而是樹高草豐,這從阿房宮就可以知道,從以前周王朝黃腸題湊可以看出很難成長的柏木,那時候的水運應該沒有發達到後來明朝修繕故宮從越南搞黃花梨的程度,而且古代人的壽命不長,王爺又多,所以大木頭消耗還是蠻大的,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資料推定當時的黃河流域簡直就是現在魚米之鄉。
春秋時代的名人:秦王,趙王,魏王,晉公,齊王,魯公,宋襄公,楚王,越王,吳王,屈原,商鞅,管仲,孫武,鬼谷子,孔子,老子,孫臏,白起,龐涓,伍子胥,吳起,樂毅,廉頗,李牧,王翦,祭仲,曹劌,魯班,子產,范蠡,柳下惠,鄭莊公,蘇秦,張儀,荀子,墨子,韓非子,等等人才鼎沸,彪炳千秋!原因就是這400年,征伐不斷,人才需要,貴族思想等,主要戰場是在祖國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參與度有限,主要是當時的交通工具和冶煉技術困住了。每一次爭霸都是一個財富轉移,如齊國就是因為海鹽和妓女官辦!秦國就是全民軍工化,實現非軍則農。
秦漢時期的名人:董宣,郅都,主父偃,鍾會,朱買臣,章帝,鄭玄,諸葛亮,周勃,章邯,張昭,張仲景,張騫,張湯,張良,趙充國,周亞夫,臧宮,朱儁,張奐,張梁,張角,朱應 ,蘇武,衛青,霍去病,蔡倫,等等 秦漢時期是中國文明高度融合的時代,經濟財富的中心依然在黃河流域,特別是東漢末年重要的人才集聚地方是南陽郡(包括諸葛家族等),這地方以前是雲夢澤邊緣區域,處於中國地理交通的樞紐,那時候也是魚米之鄉。戰國時期雲夢山據說是鬼谷子活動的地方,他的高徒蘇秦、張儀 、孫臏、龐涓等,這幾個人把戰國給搞的團團轉。
鬼谷子,王詡或者王禪,籍貫存爭議,多地相爭,戰國時代傳奇人物。著名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 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在雲夢山。
這裡插一段劉邦的故事,這是個很厲害的人,布衣起家當皇帝的不多,就劉邦和朱元章。我也姓劉,也許是和劉邦同宗,當然我們的族譜上第一頁就是劉邦。
劉邦的創業隊伍有:劉邦(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土著),呂雉(躲避仇家從山東遷居沛縣),韓信(江蘇省淮安市),張良(河南寶豐),蕭何(劉邦老鄉),樊噲(泗水郡沛縣),陳平(河南省原陽縣),盧綰(劉邦老鄉),審食其(劉邦老鄉),曹參(劉邦老鄉),夏侯嬰(劉邦老鄉),周勃(劉邦老鄉)等,這些人除了韓張陳不是老鄉,基本都是沛縣人,一個地方的人支起一個王朝,這在中國不常有,這說明什麼?當今中國經常出現快遞之鄉-浙江桐廬,等傳幫帶的老鄉文化不同,秦末在沛縣居然出了一套帝國班底,實屬2000年帝制中華的特例。
中國有幾個盆地都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四川盆地,松遼盆地,華北盆地,湖北盆地等。
隋唐國家的中心從長安到洛陽,這表明黃河的水不夠了,只能南遷了,到了宋更是南遷到開封,這說明在唐宋中國氣候發生了重大變化,得益於隋煬帝的大運河,元明清才能把都城搞到北京,不然中國可能會是南北分治的國家。
宋元明時期,人才重地就是江西了,塵封的歷史如下:唐朝開元年間,宰相張九齡開鑿了大庾嶺路,使贛江-大庾嶺路成了南下兩廣的一條交通通道(當下江西省想重修江西和廣東贛江和珠江的運河重現千年的繁華,這個好像有幫助,但不可能改變產業佈局)。從北到南,沿著大運河——長江——贛江——大庾嶺——珠江——廣州,這條商道成為帝國貿易的總幹線,被稱之為“京廣大水道”的流通路線,全國漕運和南北貨物的運輸幹線。在1000多年裡,江西獨享這條商道,發達的農業和工業與商路互為表裡,於是江西成為各個王朝的經濟中心,在乾隆嘉慶時期,經由贛關(贛州府設立的榷關—贛關)的商品流通量,竟佔全國商品流通量的70%,依靠這條商路,江西孕育了一支商業勁旅——江右商幫。
江右商幫是中國滲透力最強、分佈最廣的第一商幫。隨著江西人口快速增長,江西人向人煙稀少的地區遷徙,向商業欠發達省份遷徙,其中兩湖、兩廣、雲貴川的移民最多,如雲南省,就有近一半是江西移民,而移民大多經商。江右商幫曾稱雄中華工商業900多年。江右商幫有別於晉商和徽商常常依附於高官勳貴,密織複雜的關係網,在金融或鹽業等領域獲得壟斷權,進而快速集聚財富、坐享厚利。
江右商人則自詡為“老表”(以前的老表看來是自來熟,一句問候語),精明善商,只在商品流通中輾轉取利,絕少涉足特權領域,所以沒有出現大富大貴之人,在歷史影響力似乎不及晉商,徽商,被後人忽視,以至於現今很少有人知道江右幫。江右商幫十分注重宗族關係,眷戀鄉土,小有積蓄的商家,一定以耕讀傳家(曾國藩的家訓之一),詩書傳世。江西也呈現出濃烈的文教氛圍。
曾國藩
(這個大家是不是在湖南近170年崛起很相似,只不過湖南的崛起得利於搶劫南京太平天國時期,造富和造名半個聖人曾國藩,極大推動湖南看世界的態勢,造福使得湖南學院林立,嶽麓書院(宋真宗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1903年,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併改製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中華民國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學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學)和石鼓書院(宋太宗賜名“石鼓書院)。
四大書院"指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建於唐興於宋)三大書院無爭議。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 與石鼓書院(湖南衡陽石鼓山) 有爭議。
從兩宋到明朝,江西的書院數量一直高居全國首位。從南宋開始,理學家大多像朱熹一樣,有很深的書院情結,以書院為基地,講學傳道。江西書院除了在科舉場上打造了仕宦成群的奇觀外,曾經是一朝臣工半江西,文、史、理學界也是燦若群星,築造了江西“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
以唐宋八大家為例,除了唐朝的韓愈與柳宗元和北宋的三蘇外,三個就是江西的。
明朝初年,江西士子在科舉上的表現更為耀眼。在建文二年(1400年)、永樂二年(1404年)兩次科考中,江西人包攬了前十名中的大部分,而其中的廬陵人(吉安),(注:我就是吉安人),又幾乎包攬前三甲。而在這幾次的科考中,江西籍進士又佔到了全國進士的20-30%,這在歷朝歷代都極為罕見。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這就是堆花酒的名稱來歷,也是江西吉安的曾經最好註解。
堆花香的廬陵古郡,誠然江西宋明時代的繁盛早已成為過往雲煙,只留下了高聳的馬頭牆,滿庭雜草的天井,雕花的門廊和幽深的古巷,甚至好學之風日漸衰敗,然古代先賢的高大光輝的形象依舊如悠悠清泉般滋養那些執念的人們。
這條商路的繁盛後來登峰造極。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皇帝一道上諭,將沿海的口岸除廣州之外全部關閉,1842年,鴉片戰爭後簽訂的《南京條約》,讓五口通商代替了一口通商,大庾嶺商路迅速走向衰落,贛江沿岸過境貿易立時難以為繼。清帝國進入了漸漸落伍的晦暗週期。江西迎來了沉淪的100年,儘管革命的火種是在江西締造的,但是由於太平天國和圍剿運動造成江西人口銳減,1851年,太平天國戰爭剛爆發,尚未波及江西,江西人口達到2400多萬;1865年,太平天國戰爭結束,江西人口銳減為1200多萬。時至今日,江西的人口依然也只有4600萬,而湖南已經6900萬,特別是旁省湖南獨享了太平天國的紅利和粵漢鐵路修通,直接把繁華千年的嶺南商路給斷了,江西從此落寞。
總而言之,只有溝通世界,接入世界的產業和文化,開闊眼界,提升格局,才有大希望。通江達海包括地理的,也包括思想的。
參考文獻:
盧克文工作室:湖南為什麼不再出猛人
江西,一個曾商幫滿天下的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