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中亞地區位於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國或地區性大國中間的地理位置,作為亞歐大陸重要的戰略緩衝地帶。

中亞地區生活著大大小小130多個民族,主要民族有哈薩克民族、俄羅斯民族還有被稱為"中亞高麗人"的朝鮮族

中亞地區是除朝韓兩國以外的朝鮮族同胞分佈最多的地區,這並不是因為中亞發達的經濟和獨特的位置,而是由近代的政治因素導致。

中亞地區的朝鮮族人數從1989年的18萬到如今的35萬,那麼是什麼讓朝鮮族人不遠萬里經歷百般磨難來到中亞?又是什麼讓他們寧願艱難的生存在中亞也不願回到朝鮮?

或許一切都要從十九世紀的朝鮮說起。

一、躲避戰亂 遠赴俄國

十九世紀的朝鮮半島,在李氏王朝的統治下由於內部派系鬥爭嚴重,常常爆發政變,而近代最為著名的就是甲申政變。

甲申政變是開化黨一派在日本的支援下,意圖推翻大清帝國對朝鮮的統治,在這場政變中,儘管清廷派袁世凱領兵鎮壓成功。

但是卻讓背後的日本勢力趁虛而入,逼迫清廷與日本簽訂了《天津會議專條》,這也為甲午中日戰爭埋下了隱雷。

李氏王朝統治時期嚴徵苛稅,百姓苦不堪言,最終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清政府作為宗主國,在收到李氏王朝的求助後便出兵鎮壓,被日本以此為由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

清政府作為戰敗方,被迫割棄了朝鮮,拱手讓給日本,在日本的統治下,朝鮮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朝鮮人民在這樣水深火熱的環境裡,又遭遇了自然災害引發的饑荒,本就零星的耕地在自然災害的影響下顆粒無收,加上人口的快速增長,想要活命的朝鮮人民動了逃出朝鮮的想法。

他們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幅員遼闊而且距離近的中國,但是當時清政府正在實施閉關鎖國政策,而且頻頻有越境的朝鮮難民。

所以中朝相鄰邊境管理嚴格,難住了想要遷徙的朝鮮族人,於是他們就想到了風頭正猛的俄國。

起初朝鮮和俄國的領土是不接壤的,但是當時的俄國不斷地向東擴張,佔領了西伯利亞,後來俄國侵略了中國東北。

與大清帝國簽署了《北京條約》《璦琿條約》,侵佔了黑龍江以北的約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版圖的擴張使得俄國、中國、朝鮮三國有了接壤的邊境,為朝鮮族遷往俄國遠東提供了機會。

當時的俄國儘管獲得了這麼多土地,但是俄國正忙於爭奪霸國地位,沒有足夠的人手開發遠東,而且東部氣候惡劣,俄國本地農民大多不熟悉當地種植。

此時這些從異國他鄉逃來的朝鮮族人,正好解決了俄國政府的難題,俄國政府向其承諾受俄國法律保護,為他們提供俄國國籍還有住所,籠絡了大批朝鮮族人的效忠和助力。

甲午戰爭之後,朝鮮半島也開始成為俄國和日本相互爭奪的地盤。日本為了牢牢把握住對朝鮮半島的掌控權,與俄國爆發了俄日戰爭。

而當時的俄國正處於捉襟見肘的處境,大批兵力困在歐洲戰場的泥潭裡難以脫身,國內也頻繁發生革命,短期內無法集中軍力和日軍抗衡。

加上日本拉攏了英國的支援,所以最後朝鮮半島落入日本手中,徹底把朝鮮半島變為半殖民地國家。

國內的壓迫讓朝鮮人民開始了政治性逃亡,他們逃往海參崴一帶,並把海參崴發展成朝鮮抗日基地。

俄國為了打擊在遠東的日本勢力,也默認了朝鮮移民的反日行為,所以越來越多的朝鮮人為了從事獨立運動移居俄國東部。

這一時期湧入遠東地區的朝鮮人就有10萬左右,直至俄國倒臺,蘇聯政權成立,還是有源源不斷的朝鮮人向遠東遷徙。頂峰時期朝鮮族人口達20萬左右,如此之多的人數也成為後來朝鮮人被驅逐至中亞的原因之一。

二、被俄驅逐 遷徙中亞

俄日戰爭以後,日本不僅佔領了朝鮮半島,也將勢力擴大到中國東北,這些地區都與蘇聯東部疆土接壤。

所以蘇聯政權成立後,作為當時唯一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四處都是虎視眈眈的資本主義霸國,日本也被蘇聯列為頭號對手。

而長期生活在東部邊境地區的朝鮮人長相與日本人極為相似,難以與間諜分別開,加上當時的朝鮮族人人數眾多,還建立了自己的集會。

眾多不穩定因素之下,蘇聯做出了一個決定,以國家安全為由將朝鮮人遷出邊境,並安置在後方的中亞地區。

1937年,在中亞的朝鮮人有17萬之餘,被一分為二的運往哈薩克和烏茲別克,這場跨越數千裡的遷徙中由於沒有考慮到路途遙遠和嚴寒。

只是把朝鮮人粗暴的裝在運送貨物和牲畜的火車裡,也沒有提供足夠的食物和禦寒衣物,在運輸過程中分段放逐,導致很多青壯年都死在了路上。

蘇聯之所以把朝鮮人驅逐到中亞,除政治原因之外還有另一方面考量。中亞幅員遼闊但是卻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將善於耕作的朝鮮族人遷往中亞,可以將這些荒廢的土地轉換為農田,提高糧食產量。

其次,遷往哈薩克的八萬多人還可以填補在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中哈薩克大饑荒死掉的當地人,提供勞動力,延續當地種族。

朝鮮人遷移到中亞初期,基本都居住在哈薩克、烏茲別克,一下湧入這麼多的朝鮮族人,讓這兩座城市都很難快速消化。

惡劣的住房環境、短缺的食品醫療,讓一部分朝鮮族人只能住在窩棚裡,還要受當地人的歧視,直到當地重建集體農莊後才開始好轉。

當時將近一半的朝鮮人被安置在集體、國營農場工作,種植水稻、棉花、蔬菜等作物,而剩餘人員就都安排在城鎮工廠。

三、永居中亞 復興民族

1991年蘇聯解體後,在俄羅斯的允許下,中亞五國紛紛獨立,獨立初期各國國內興起"民族自我中心主義"思潮運動,在中亞地區生活的朝鮮族人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歧視。

蘇聯解體後,原先獲得蘇聯國籍,受蘇聯法律保護的朝鮮族人在"民族自我中心主義"運動中也在思考。

自己的祖國到底是韓國還是朝鮮,又或是接納他們的蘇聯,由於長期生活在異國,朝鮮語已然不能熟練使用,再回到朝鮮韓國已是不現實的。

所以,他們沒有像車臣、印古什等民族回到故土,一部分朝鮮族人回到了俄羅斯,絕大部分選擇留在中亞,建立起屬於中亞朝鮮族的民族文化組織——中亞高麗人,既區別了朝鮮與韓國,有表明了民族身份。

朝鮮族並不是唯一被蘇聯強制驅逐的民族,衛國戰爭爆發之後,車臣、印古什等民族也被集體流放到中亞。

不同是蘇聯流放朝鮮族是為了解決邊境的"隱形炸彈",而車臣、印古什等族群則是因為在蘇聯與德國對戰期間選擇了錯誤的陣營。

衛國戰爭爆發後,這些民族被認定為背叛祖國的民族,從而被流放至中亞,所以,對比這些民族,朝鮮族在中亞的生活還算勉勉強強。

儘管不必關往勞改營做繁重的勞動改造,但蘇聯方面也在嚴格管控他們的言行,禁止他們回到蘇聯甚至蘇聯周邊,甚至不准他們使用朝鮮語對話,致使如今朝鮮族人的後代幾乎不會說朝鮮語。

從感情上來說,生活在中亞的朝鮮族人內心上更認同自己是朝鮮人,因為從歷史淵源上看,他們的祖先大多是從朝鮮半島移居而來。

而朝鮮與蘇聯有建交,蘇聯又曾是高麗人的歷史"祖國",所以高麗人對朝鮮的感情比較複雜。但從經濟上看,中亞高麗人的民族文化組織的資金大多來自於很多韓國本地財閥。

這些財閥之所以贊助中亞高麗的民族文化組織是為了拉攏中亞的朝鮮族人,利用他們能熟練掌握俄語,並且在當地有著深厚人際資源的優勢,在中亞開啟市場,傾銷韓國貨物,謀取經濟利益。

韓國財閥為了拉近雙方關係,還花了心血費力修訂了在外同胞法,承認第四代中亞高麗人的韓國身份,幫助部分想要"回國"的中亞高麗人獲得韓國國籍。

從1937年起到現在,高麗人在中亞已經繁衍生存了四代,除去一部分回到俄國、韓國生活,現在留在在中亞地區生活的高麗人還有33萬左右。

在政治上,儘管他們沒有當地土著的政治地位高,也僅有小部分擔當高階官員,但是現在的中亞高麗人享有基本的公民權益,可以從事政治活動。

而在經濟方面,勤勞的中亞高麗人一心想要擺脫貧困,不僅將在農業生產上做出實績,也積極投身商海。

在韓國財閥的幫助下,建立了很多中亞企業,有些成為當地的龍頭企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亞的整體經濟。

一代又一代的更替,現在年輕一代的中亞高麗人,對1937年朝鮮族人被迫遷往中亞的事件瞭解不甚,在那個時代也沒有留下許多有價值的影音和書畫,只能透過代代口頭相傳,發展到當代早就已經忘卻了民族歷史曾經經歷過的苦痛。

7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朝鮮戰爭的前世今生(二十九)不能結束戰爭的停戰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