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能燒紙錢嗎
西漢時,中國人已經發明紙,不過當時造紙原料多為絲綢等昂貴物品,造出的紙質量也很差。直到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將造紙的原料換成低廉的樹皮、破布、漁網等,使紙有機會走入尋常人家,被更多的人所認識。
墳墓前,祭祖先,體現孝,燒紙錢。要燒紙,得到漢,秦朝時,只有簡。
中國人是重視祖先的,每年一到清明、陰曆七月十五和冬至等時節,總是要去先人的墓碑前祭奠,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就是放爆竹、燒紙錢。據說,人死後在陰間也要花錢,不僅自己得買日常用品,還要打點給閻王小鬼,所以每年燒點紙錢也是一種孝道的表現,和在墳頭上供一碗飯性質相同。走過中國的大江南北,只要有漢族人的地方,祭祀先人時就有燒紙錢的。但是,現在為了防止火災和空氣汙染,政府提出了採用獻鮮花等綠色方法。
錢之所以能燒,在於其為紙造也。燒紙錢的先決條件就是有紙做的錢,沒有紙的話,火再旺也燒不了,於是這就涉及造紙的問題了。
秦始皇時期,中國還沒有紙,當時人們將竹簡、木片和絲綢等作為書寫的載體。當時著名的"焚書坑儒",焚的就是竹簡書。西漢時,中國人已經發明紙,不過當時造紙原料多為絲綢等昂貴物品,造出的紙質量也很差。直到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將造紙的原料換成低廉的樹皮、破布、漁網等,使紙有機會走入尋常人家,被更多的人所認識。但是蔡倫製造的紙,也沒能替代竹簡等書寫載體。東晉末年,桓玄把持朝政,他發了一道命令,要求今後只准在紙上寫字,不準在竹簡上寫,之後紙才逐漸在社會中普及。
燒紙其實是源自中國的瘞(yi)錢的喪葬制度,根據史料記載,漢代以來,人死後安葬在墓中後,通常會有一些隨葬品,其中就有錢,把錢埋藏起來,就叫做瘞錢。不過當時的錢是真錢。到魏晉時期,由於使用真錢耗費太大,加之又會招來很多偷錢的盜墓者,因此逐漸改為用紙錢代替。
關於燒紙錢,還有一個故事。傳說蔡倫在改進造紙術之後,很受歡迎,蔡倫也賺了不少錢。他的哥哥蔡莫、嫂嫂慧娘得知後,非常羨慕,也仿照蔡倫的方法造紙去賣,結果沒有造出好紙,反而賠了本。正在兩人一籌莫展的時候,慧娘想出了一個辦法。她把紙剪成錢的模樣,又買了口棺材,自己睡在裡面,假裝死了,讓蔡莫嚎啕大哭,引來眾鄰圍觀。蔡莫一邊哭一邊燒紙,燒著燒著,就聽到棺材裡有動靜,慧娘在裡面叫著"快開門,我回來了。"大家趕忙將其扶起,問她發生了什麼。慧娘道,我去了地府,本來回不來的,但是因為蔡莫燒了很多紙錢,閻王小鬼都得了好處,就把我放回來了。鄰居們聽到這句話後,凡是有需要的,都來買蔡莫家的紙錢,結果沒幾天,蔡莫家的紙就賣光了。
這雖然是個故事,但至少可以得知,燒紙錢的風俗應該在蔡倫之後,因為如果紙的造價太昂貴的話,誰也買不起,燒不起。電視劇《神話》中,劉邦要在小川死後給他燒點紙,殊不知秦朝時還沒有紙,燒紙錢的風俗好也要等幾百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