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春秋時期有馬鐙嗎

電影《趙氏孤兒》,是一部關於春秋時期晉國趙氏慘遭滅門,後趙武復仇,重振趙氏家族的故事,其中出現的馬鐙距考古發掘出馬鐙的年代早了約1000年。

春秋時,戰騎軍,有悍馬,無馬鐙。

早至漢,晚北燕,配馬具,方可能。

歷史上,漢民族苦於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因此先秦時期就建造長城,其主要原因就是遊牧民族的騎兵機動性太強,內地很難抵擋。趙武靈王時,鑑於胡人騎兵的優勢,於是效仿胡人,施行"胡服騎射",穿胡人的衣服,訓練胡人式的騎兵,結果在戰國時稱霸一時,連秦國也不敢小覷。漢武帝喜歡西域的汗血寶馬,為此不惜和大宛國發生戰爭,勞民傷財,付出了巨大代價才換來良馬數十匹。宋代之所以不敵遼、金,很大程度上也是騎兵不足。而蒙古人能在攻打亞歐大陸時勢如破竹,則依靠的就是他們的騎兵了。

然而,馬在古代戰爭之所以能有這麼重要的作用,和人的駕馭不無關係。一個騎兵能發揮比步兵更強的戰鬥力,就是因為他騎在馬上。如果騎不好,摔了下來,別說殺敵了,估計先把自己摔個半死,只好舉手投降。為了能讓騎兵更好地坐在馬背上,人們發明了一套騎馬的用具。

《木蘭詩》中,花木蘭替父從軍,臨走時就到市場買了一匹馬和一套馬具,"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幕,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其中的鞍鞘,就是馬鞍和墊馬鞍的東西,人騎馬時坐在上面,比較穩當,當然,鞍鞘的兩側,還應配上供人蹬踏使用的馬鐙。

馬鐙的作用能幫助人踩著登上馬,更能夠在馬奔跑時,支撐騎馬人的雙腳,不至於使人在馬背上無支撐點而

摔下來,也解放了騎兵的雙手,可以用來戰鬥。馬鐙的歷史要比人類馴化馬的歷史遲得多。當馬作為戰鬥工具被使用時,最早的騎兵並沒有享受到踩馬鐙的待遇,他們只好兩腳懸空,雙手抓住馬鬃,在戰鬥時首先要保證馬不能亂動,然後還要自身保持平衡,所以身體幅度不能擺動太大,也不能使出全力戰鬥,騎兵的戰鬥力大大地打了折扣。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冶金技術得到了發展,首先在中國出現了馬鐙。

1965年,考古人員在我國遼寧北票西官營子發掘了北燕官僚貴族馮素弗墓時,發現了馬鐙實物。1983年,考古人員在河南安陽孝民屯154號墓中,也發掘到了馬鐙,並且比馮素弗墓中出土的馬鐙早了約100年。由此可知,公元4世紀至5世紀時,我國北方已經出現了馬鐙。不過也有的學者認為,馬鐙的出現應該在公元1世紀至2世紀,因沒有材料證明,只能當做臆測。

電影《趙氏孤兒》,是一部關於春秋時期晉國趙氏慘遭滅門,後趙武復仇,重振趙氏家族的故事,其中出現的馬鐙距考古發掘出馬鐙的年代早了約1000年。在影片中有

一武官騎馬,其中兩腳踩在馬鐙上,且不說當時使用的金屬是青銅器而不是鐵,就是那一雙大馬鐙,

和現代騎馬場中的馬鐙一模一樣,難怪他騎得這麼穩,這麼威風,訓練一下簡直可以參加盛裝舞步了!

17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紅顏薄命之陳阿嬌——金屋藏嬌後的悲慘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