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戰派費禕
歷史上有一個說法叫做"蜀漢四相",包括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其實在這四個人當中董允並不太夠格,諸葛亮、蔣琬、費禕才算是蜀漢的當權人物。諸葛亮去世後蔣琬執政;蔣琬去世後費禕和姜維兩個人執政,但是姜維只不過是名義上執政而已。他在政治上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
諸葛亮、蔣琬包括姜維都是北伐派,但是費禕卻完全相反,是一個堅定不移的反戰派。費禕在沒掌權的時候不顯山不露水,在掌權之後就開始蜀漢的休養生息的策略。姜維是涼州名士,通曉涼州的風土人情,為人也比較自負。常常希望大舉進攻曹魏控制的隴右地區,完成諸葛亮都未能完成的目標。
但是姜維的熱情每次都被費禕的冷水澆滅。費禕以自己等人遠不如諸葛亮,諸葛亮都沒有北伐成功何況我等這類的理由,禁止姜維進行大規模的北伐,只給姜維一萬的軍隊。這樣一來既降低了北伐的成本和失敗的風險,也滿足了蜀漢主戰派對北伐的熱情。
"興勢之戰"雖然費禕是個堅定的反戰派,但是這個反戰派卻取得對曹魏的一場大勝,就是蜀漢比較著名的防守反擊戰——"興勢之戰"。在蜀漢延熙七年、曹魏正始五年(即公元244年),曹爽對蜀漢發動戰爭。
曹爽打這場戰爭的理由非常離譜,因為當時曹爽和司馬懿兩個輔政大臣隱隱形成競爭的勢頭,曹爽為了提升自己的名望,對司馬懿造成壓制,希望透過戰爭的手段,就發動了這場戰爭。曹爽的理由如此輕忽,也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所以這場戰爭的結局也是以曹魏失敗而告終。
"興勢之戰"總體上來說乏善可陳,由於魏延時期建立起來的重重防禦的戰略,讓漢中的守備固若金湯。當時的漢中都督王平憑藉這個防禦體系,在興勢圍、黃金圍駐防,用三萬人就挫敗了曹爽的大軍。曹爽怎麼打也打不進去,而運輸的成本實在太大,於是曹爽準備撤軍。如果蜀漢方面沒有其他的動作,那麼蜀漢只能說是挫敗曹爽的攻勢。而費禕率領一支軍隊截斷曹爽的歸路,讓曹爽陷入苦戰,付出了很大代價才脫身。
餘論雖然費禕參與"興勢之戰"取得了大勝,但是本質上是一場防守反擊戰,與北伐有本質區別。在蜀漢延熙十六年(即公元253年),費禕被左將軍郭循刺殺,郭循是曹魏投降到蜀漢來的,他正是姜維進行萬人規模的北伐時候帶回來的俘虜。
考慮到姜維和郭循的理念不同,加上郭循與姜維的特殊關係,很多人將費禕的死歸因於姜維的暗中策劃。而在費禕被刺殺之後,姜維馬上就發動了大規模的北伐。不過這些都停留在猜測的層面上,具體真相如何恐怕沒有人能知道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