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北洋就要從袁世凱說起,這一節我們說一說袁世凱剛剛起步的那段時光。
上為袁世凱照片
袁世凱出生於大官僚地主世家,受祖父、生父、堂叔、嗣父的影響。袁世凱雖然是一個讀書人,但是也善於鑽營。青年的袁世凱,飽讀詩書,也對兵書常有涉獵,兩次應試,名落孫山。但是袁世凱卻不是凡人,科舉入仕無望,就走了另外一條路——那就是棄筆從戎。
1881年,袁世凱透過嗣父袁寶慶的關係,投靠袁寶慶的吳長慶的麾下,吳長慶是當時慶軍統領,袁世凱受到吳長慶的賞識,擔任營務處會辦。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政變,袁世凱隨吳長慶開赴朝鮮。袁世凱幫助吳長慶在朝鮮鎮壓“開化黨”,頗有功績,初步嶄露軍事才能,更是被保舉為朝鮮國王訓練“新建陸軍”。
上為身著戎裝的袁世凱
訓練新軍這個名詞,成為後來袁世凱發跡的耀眼標籤,但是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袁世凱最先實踐這個事物卻是在朝鮮。
1884年,在朝鮮三年之久的袁世凱透過自己的努力受到當時大臣李鴻章的賞識。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月,李鴻章保舉袁世凱擔任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專員。
從此袁世凱踏入仕途,而袁世凱最初的仕途生涯,卻是在朝鮮度過的,長達十年。
光緒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加緊對朝鮮的挑釁和侵略,袁世凱雖然頗有軍事才能,而且練兵很有成效,但是袁世凱並不是傻子,他可不想在朝鮮送命,曾經八天連發六個電報,要求調回國內。當時總理衙門恰巧要聽關於朝鮮形勢的彙報,袁世凱成了最佳人選,便將袁世凱召回,仍任軍務處差委職務。
在甲午戰爭之前,清朝的舊軍就已經腐敗不堪,敗績不斷,而甲午戰爭爆發之後,清朝舊軍更是不堪一擊。甲午戰爭之後的中國,不管是大臣,還是社會的有志人士,紛紛向朝廷上書,要求編練新軍,提高軍隊的戰鬥力,這是當時的輿論大環境。
有遠大抱負又熟讀兵書的袁世凱當然不甘寂寞,向盛宣懷建議募兵編練新軍,並自告奮勇擔任督辦。 同時,在等候差遣的時光,和好友一起在草堂參考西方的軍事理論編撰自己的軍事著作並將其呈現給軍務處,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練兵法則13條》,此外還有《新建陸軍餉章》、《募定洋員合同通稿》等等。其中《練兵法則13條》最為系統也最為重要,涉及軍律、軍餉制度、器械建設、募兵方式和條件、軍事教育等五大體系,是一部比較系統的軍事著作,也是一套比較完整的設想。
上為盛宣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