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對於安敦尼王朝的開創者涅爾瓦(96-98年在位),後世學者一致認為他是一位政治智慧豐富的老人。
作為“五賢帝時代”的第一位皇帝,涅爾瓦吸取了圖密善時代的教訓,恢復了元老院的權勢併發誓所有軍國大事都會與元老們商量,還釋放了曾經被圖密善皇帝下令關押處刑的人,並歸還了他們被罰沒的財產。此外,涅爾瓦向貧民發放土地,並透過縮減開支、降低稅率、廢除奢華活動等形式使帝國得以休養生息。
▲涅爾瓦雕像
最值得肯定的是,涅爾瓦為獲得軍方的支援,收養文武兼備的上日耳曼行省總督圖拉真(98-117年在位)為養子,並開創了“養子繼承製”這一良好的權力交替制度。“羅馬五賢帝”都不是傳統的父子相繼,而是從賢良的行省貴族中選擇繼承人。或許這樣的選擇和這些皇帝都沒有能夠接班的子嗣有關,但是其中也必然蘊含著“傳賢”的考慮,我國史書中就曾記載大秦(即羅馬)“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
文治武功的圖拉真皇帝圖拉真是第一個出生於行省卻登上羅馬皇帝寶座的人。他的出生地是西班牙的伊塔利卡(今塞維利亞附近),祖先是羅馬人,屬行省顯貴家族,他的父親曾在韋帕薌手下服務,以戰功得任執政官,位列羅馬元老,出任敘利亞總督。圖拉真首先是在其父部隊中任職,在敘利亞軍團幹了十年,後又轉戰萊茵河,升為軍團指揮,在圖密善皇帝執政之時,他已成為羅馬將領中的佼佼者,曾被授予執政官的榮銜。
▲圖拉真半身像
因此,當涅爾瓦繼被推翻的圖密善作了新朝皇帝之時,由於涅爾瓦本人和軍界關係較淺,甚至遭到邊疆軍團的反對。涅爾瓦便把圖拉真倚為左右手,靠他爭取軍界對新朝的支援。圖拉真果然顯示出他不僅有軍事指揮之才,而且很有政治頭腦。由於與涅爾瓦的合作取得良好成果,涅爾瓦便收圖拉真為養子,確立他為繼任人,授予他“愷撒”的稱號和保民官權力。
圖拉真當政後,軍政方面皆有建樹,善恤民情,受到朝野歡迎,可說是較妥當地處理了當時帝國面臨的諸多矛盾。在內政方面,他強調穩定團結,改善與元老院的關係,並對窮苦民眾表示關懷,擴大救濟糧,免稅減賦,創設慈善機構,由政府撥出基金救助孤兒與貧民子女,同時大修公共設施,在各行省和首都對道路、港口、橋樑、引水道等廣為興建,尤其注意對行省的管理,對官員的任用考核也側重才學,大體不失選賢任能的宗旨。
▲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疆域
在對外方面,則以推行擴張保證帝國和平,使他統治時的羅馬帝國版圖擴至最大範圍,西部以多年艱鉅的達西亞(今羅馬尼亞)戰爭獲得多瑙河邊的廣大土地,並新建一行省;東部則衝出敘利亞,對安息取攻勢,一度進佔底格里斯河,奪取安息首都太西封。
把古代東方文明中心的兩河流域也置於羅馬治下,本是帝國統治者多年來的夢想,現在圖拉真終於實現,他的武功亦達登峰造極。然而,對外征服的頻繁和作戰的殘酷,進一步反映了帝國的奴隸主階級統治的實質,帝國的太平盛世對於被征服人民和廣大奴隸說來仍是血腥的壓迫與剝削。從羅馬的國力看,奪下太息封已是強弩之末,此後不久猶太、塞普勒斯爆發起義,圖拉真急忙抽兵回國,病死於途中;繼任的哈德良只好轉攻為守,退出兩河流域。
“勇帝”哈德良哈德良也出生於西班牙,是圖拉真的內侄,在其提攜下歷任各種官職,具有豐富的軍政經歷,遂被圖拉真立為養子和繼承人,哈德良在內政方面繼續執行圖拉真的路線,在穩定團結之上尤致力於文化建設,因此他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一位很出風頭的皇帝。經他的奔走提倡,帝國各行省的建設有更上一層樓的發展;首都羅馬尤添光彩,在他統治時期,羅馬的建築藝術和工程技術皆達鼎盛水平。
▲哈德良半身像
為了督促行省管理和視察邊防,他經常在帝國各地巡行,足跡遍及數十行省,據統計,他在位21年中,有一半以上時間是在義大利以外的各行省度過。許多行省的城市在他手下獲得自治之權,行省居民更廣泛得到羅馬公民權,除原有城市進行整頓擴建而外,還新設許多市鎮、神廟,廣場、劇院、浴室、引水道之類標準的羅馬城市設施的建造更不計其數,行省城市出現了全面的繁榮。他還極其崇拜希臘文化,對希臘地區的發展給予特殊關懷,屢次來到雅典皆撥出鉅款資助其建設,使雅典、科林斯、米利都等文化名城恢復了昔日的光彩。
當時原屬希臘化各國的東部地中海地區,如埃及、敘利亞、小亞細亞等地,都因長期使用希臘語和接受希臘文化而與希臘本土共同形成一個繁榮的文化區,哈德良對這種發展也給予支援,促成歷史上所謂的“希臘復興”;而說希臘語的東部文化區的繁榮也成為帝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促進了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的融合。
▲哈德良圖書館遺址
哈德良本人還雅好音樂、繪畫,喜歡舞文弄墨,於建築、雕塑、數學皆有研究,和當時文人學士多有交往。他的統治時期曾被後世羨稱為理想的昇平之世,德國古典詩人歌德曾說他最願意生活於其中的時代就是哈德良的時代。寫了《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吉本和為《羅馬遺產》作序的阿斯基特,也都認為這是歷史上最能令人感到歡暢之時。
但是,作為一個專制皇帝,哈德良並未忘記加強君主權力,他宣稱君主意志就是最高法律,把奧古斯都元首制保留的些許共和外衣剝奪殆盡,官僚體制亦有發展,元首顧問會正式成為中央行政機構,皇室辦公廳則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各級官吏任免全憑皇帝指派,法學家也按皇帝意旨編集《永久敕令》,作為帝國法律的基礎。
在軍事方面,哈德良雖轉攻為守,與安息講和,對各地人民起義的鎮壓卻不遺餘力,尤其是對號稱“星辰之子”(巴爾·柯克巴)的西門領導的猶太人民大起義,他糾集帝國精銳之師痛剿三年,毀城五十,夷平村鎮近千,屠殺猶太人達58萬之眾,,可見這位羅馬的仁慈皇帝是下了決心斬草除根,不讓猶太人鬧事重演。在他指使之下,耶路撒冷被徹底破壞,廢墟翻耕成田,猶如昔日迦太基之泯滅。
▲哈德良長城遺址
猶太人民遭殺戮之後的孑餘多被擄掠為奴,整個巴勒斯坦田園荒蕪,從此開始了猶太人背井離鄉、流散異地的長期民族漂泊史。這個鎮壓猶太人事件實為帝國黃金時代階級本質的一次大暴露。經圖拉真、哈德良兩位皇帝的武功文治,可以說帝制所擔負的歷史使命已告基本完成,繼其後的兩位“好皇帝”便主要是以守成為務。
守成持國的兩位皇帝哈德良老年無子,在病榻上他委以帝國重任的安敦尼卻是守成務實的最佳人選。安敦尼對外採取收斂防禦政策,以求邊境安寧無事,對內則保持與元老院的良好關係,加強對行省的監督和管理,又整頓稅收、善理財政、廣修道路,促進了各行省的繁榮和商業的發展,所以歷史上以他的時代作為“羅馬和平”的完美標誌,自涅爾瓦以來的新王朝遂以他為名。但是,若從此時生產力的發展已越來越加深它與奴隸制生產關係的矛盾這一點看,那麼安敦尼的守成已隱伏著嚴重的危機,他的時代已是帝國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安敦尼·庇護半身像
繼他之後擔任羅馬皇帝的馬可·奧理略,儘管是一位頗有造詣的哲學家,卻缺乏力挽狂瀾的氣勢,面臨著四境多事、內部緊張的危機局面,他一心向往的哲學沉思與寧靜研究便常常為軍旅的忙碌生活打斷。儘管奧理略忠於職守,四處奔波,並且力求貫徹他的前任奠定的各項內外政策,但卻難以取得輝煌的業績。
在帝國東部,安息屢犯邊疆,而當帝國軍旅疲於應付這個強敵時,帝國西部的蠻族又乘虛而入,紛紛南下,後來奧理略不得不允許一支日耳曼部落定居多瑙河以南,想利用他們抵禦其他蠻族,誰知以夷制夷之計未能成功,卻敞開國門引狼入室,為日後大批蠻族進入帝國境內開了先例,後患無窮,史家以此作為帝國開始衰落的徵兆。
▲羅馬元老院成員形象
這位哲學家皇帝最後也是在征途中罹染瘟疫而死,但他卻做了幾位前任未做之事:把帝位傳於親生兒子。作為哲人的奧理略教育兒子反不見成效,這位新皇帝康茂德暴虐淫逸有如尼祿再世,完全不像乃父。這樣一來,帝國的黃金時代便在這個敗家子手上葬送了。192年,康茂德在元老院和禁衛軍聯合組織的政變中被殺,接著各方刀兵相見爭權奪利,內戰再起。此後從混亂中崛起的塞維魯王朝再也無力保持太平,從而揭開了危機四起的後期帝國的歷史。
參考資料:
《羅馬遺產》
《羅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