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昨天看某音的時候,偶然刷到一個影片,某哥講(編)歷史的時候,說出了這樣的言論:

清朝……來到我們中國後,利用順、康、雍、乾,四代人近一百年的左右的時間,來瘋狂的篡改明朝的歷史,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明史》的每一個字,都是被篡改過的。

所以大家記住,《明史》的每一個字都不要相信……不要被他們矇騙。

其實這套說辭並不新鮮,但能說出一個字都不要信的,這位還是頭一份嘞。

隨便上網一搜,就能搜出一堆,關於《明史》抹黑明朝、不能相信的文章,那可海了去了。

但問題是,清朝修《明史》真的抹黑了明朝嗎?

最最最重要的是,這群口口聲聲說清修《明史》,是在篡改明朝歷史,惡意抹黑的明朝的人。

真的讀過《明史》嗎?

1、清修《明史》真的用了近100年?

正如某大師上面所講的,清修《明史》經歷了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時間跨度近100年。

但是,這僅僅是理論上了編修時間。

《明史》的實際編撰時間,其實只有60年

如果以萬斯同版的《明史稿》問世為節點的話,《明史》的編撰只有12年時間。

因為剩下的《明史》版本,無論是擔任第二任《明史》總裁官的王鴻緒版,還是第三任總裁官的張廷玉版。其實都是在萬斯同版的基礎上進行刪改的。

清朝第一次公開提議修明史,的確是在順治年間,而且就在清朝入關的第二年。

即順治二年的四月十一日,御史趙繼鼎首次提議編修明史,並且得到了順治(多爾袞)的首肯:

御史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並博選文、行鴻儒、充總裁纂修等官。下所司知之。”(《清世祖實錄》)

到了五月初一的時候,清廷開始組織人手編修明史,並且任命了編修的總裁、副總裁等官員。

內三院大學士馮銓、洪承疇、李建泰、范文程、剛林、祁充格等奏言:臣等欽奉聖諭,總裁明史。”(《清世祖實錄》)

今請以學士詹霸、賴袞、伊圖、甯(寧)完我、蔣赫德、劉清泰、李若琳、胡世安、侍讀學士高儼、侍讀陳具慶、朱之俊、為副總裁官。”(《清世祖實錄》)

透過這些總裁官、副總裁官的人選可以看出,最初負責編修明史的人,主要還是投降過去的明朝將領、文臣等,以及沒入關就歸順了清朝的大臣,其中以總裁官馮銓、洪承疇和范文程最具代表性。

看似清朝要動真格編修明史了,其實就是一紙空文;因為南方還有弘光政權、西南還有大西政權等等;戰爭還在打的如火如荼,哪有閒心去搞盛世修史的事啊。

所以儘管任命了一批編修人員,但就是定定調子、走走過場,壓根沒有開關編撰;連最基本的蒐集史料都沒有完成,去編個錘子的明史啊。

於是這事就耽擱下來了,一耽擱就是40年;直到康熙一十八年,編修《明史》的任務,才再次動真格的上馬;這幾十年的空閒時間,也就是蒐集點資料,但正經是一個字都沒有開寫。

康熙十八年三月二十日,博學鴻詞科的考試與錄取完畢後,康熙帝任命錄取計程車子,承辦了編修《明史》的工作。

諭吏部:薦舉到文學人員,已經親試。其取中一等……二等……俱著纂修明史。”(《清聖祖實錄》)

中間省略的都是錄取的人名,幾乎是當時最頂尖學術天團了,這裡隨便列舉幾個:

一等的陳維崧、朱彝尊、湯斌,二等的毛奇齡、施閏章、嚴繩孫等人,都是足夠分量的學術明星。

而且這批人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是明末清初人;少年甚至成年時期都是生活在明末,而且以南方人為主;所以對明朝也是有相當的情節。

陳維崧像

但這批人中出力最大的就是萬斯同,他是明末大家黃宗羲的弟子,但他沒有參加博學鴻詞科。

康熙三十年的時候,萬斯同的《明史稿》完成;其後主要是刪改和校訂工作;但萬斯同隨後去世

康熙五十三年和雍正元年,總裁官王鴻緒先後向康熙、雍正,送上了兩版他刪改過的《明史》。

但直到乾隆四年,張廷玉般的《明史》才最終定稿。

從提議到正式開修,再到從開修到刪改,再到最後的定稿,期間共經歷了94年。

其中籌備期40年,實際編撰期12年,刪改定稿期42年。

2、《明史》真的被篡改的一個字都不能信了?

顯然大師的這種話,不僅僅是在羞辱我的智商,也是在羞辱他粉絲的智商。

前面已經說了,萬斯同版的《明史稿》,在康熙三十年就已經成書了;但是其後十幾年,都是在萬斯同在校訂、刪改,但是還沒有完成,萬斯同就不幸去世了。

隨後總裁官王鴻緒接受刪改任務;並在萬斯同版本的基礎上,刪改成書,分別交給康熙和雍正審閱。

不過王版的《明史》雖然得到刊刻,但是對於《明史》的最終定稿,還是沒有完成。

隨後張廷玉接手了編修《明史》的工作,直到乾隆四年,先後經過三次刪改之後,《明史》才最終定版。

這裡所說的刪改,其實主要是刪減,而不是修改。

因為無論是王鴻緒版,還是張廷玉版,都是萬斯同版《明史稿》的基礎上完成的。

其實就是在刪減他的《明史稿》。

因為《明史稿》的主要問題,還是收錄的內容過於龐雜,但裡面保留相當多原始材料。所以康熙三十年成書的時候,足足有416卷之多。

416卷是個什麼概念?

《史記》只有130卷,《明史稿》的卷數是《史記》的3倍多。

就這還是沒有盡善盡美,還有繼續擴充套件的空間,突破500卷是很輕鬆的事。別說編起來不輕鬆,這樣大部頭的著作,讀起來也不輕鬆啊。

所以只能是稿,還需要接著刪改,其後的《明史》工作,也是圍繞刪進行的。儘量保證史料足夠詳實,又能讀起來簡便輕鬆,不至於讓人一看就覺得壓力山大。

王鴻緒版的《明史稿》,經過大部頭的刪減之後,還有310卷之多。

張廷玉版的定稿《明史》,也就是現在通行版的《明史》,則有332卷;也是差不多刪掉了近百卷。

就這在二十四史裡,總卷數仍然排第二,排第一的是496卷的《宋史》。

所以所謂的“篡改”是怎麼體現的呢?

篡改《明史》?篡改誰的《明史》?《明史》就是清朝人自己編修的啊,自己篡改自己的嗎?可是自己篡改自己的事,哪能叫篡改嗎?這種基本的邏輯與常識,大師能不能自己理清楚嘞?

關於張廷玉版《明史》的評價,應該是二十四史中,除前四史外,學術界評價最高的了。

清代史學家趙翼評價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史學家白壽彝也評價說:“《明史》是一部史料價值較高的正史。《明史》修纂日久,又有前諸史修纂之經驗,成為二十四史中較好的一部,尤其是隋、唐以後諸史中,更為突出。”

著名學者餘秋雨也說:“《明史》後來成為整個二十四史中寫得較好的一部,這是我們直到現在現在還要承認的事實。

所以《明史》到底差在哪裡了?假大師比真大師研究的更透徹嗎?

3、《明史》真的抹黑了明朝嗎?

張廷玉版《明史》有缺陷嗎?

當然有了。人無完人,書無完書。

前面已經說了,《明史》最大的問題不是改,而是刪。

萬斯同版的《明史稿》,經過萬斯同、王鴻緒、張廷玉的三次刪改,已經是儘可能的刪繁就簡了;但是這其中被刪去了內容,可能才是最可惜的,因為不再那麼的翔實了。

其中刪減最為嚴重的,當屬明末清初的這段歷史,尤其是涉及明清爭鋒的歷史。很多時候就給人一種看連續劇,上下劇情不連貫的感覺,主要還是這段歷史刪減太多的緣故。

但是篡改歷史的這種事,《明史》基本上還是很少發生的,基本的真實性是可以保證的。

不過,這裡面同樣也是有bug的。比如現在已經考證出來的,魯王朱以海下場等事蹟。但是二十四史,哪個沒有卡bug嘞?《史記》的bug也不少啊,同樣是瑕不掩瑜。

並不能因為幾個bug,就把《明史》全盤否定。

最後關於《明史》抹黑明朝,尤其是抹黑明朝皇帝的事。

怎麼說呢?就很可笑。

《明史》裡對明朝皇帝的評價,基本都是往天上吹的,就這某些朝代粉還不滿足。

明朝十六代皇帝,除了明熹宗朱由校外,蓋棺定論都是直逼唐宗宋祖的水準。

比如他們最喜歡引用的明朝“遠邁漢唐”,那是《明史》對成祖的讚頌:

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明史·成祖本紀三》)

再比如說《明史》抹黑明武宗,那更是把《明史》冤枉死了;以應州大捷舉例,他們最喜歡引用的說是此戰之後,韃靼人幾十年不敢再南犯,同樣是《明史》給出的肯定。

帝乃還,命宣捷於朝。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明史·韃靼傳》)

而《明武宗實錄》對於這事,那可是啥都沒說,而且還有不少韃靼人鬧事的記載。

對於所謂印象裡昏君朱厚照的評價,那也是直逼漢武帝的水準:

毅皇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明史·武宗本紀》)

就連明英宗這樣的皇帝,那也是把洗的無以復加,明英宗本人看了都得慚愧:

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明史·英宗後紀》)

海內富庶,朝野清晏,不知道英宗本人好意思嗎?可問題是英宗的黑料實在太多,實在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東西,能夠讓修史者去吹捧。於是乎,後世某粉們最喜歡引用的,明英宗下令廢除殉葬的功績,最早被《明史》搬出來吹了。

雖然的確是件好事,但是強行吹捧的話,就比較的尷尬了。

對於亡國之君朱由檢,那都不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水準了,直接就奔聖人的水平了:

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明史·莊烈帝二》)

就怎麼說呢?除了個別已經被定性為奸佞的人,上到皇帝,下到臣工,基本很少出現惡意抹黑的情況;幾乎一水的都是誇獎,實在找不到誇獎的地方,就見縫插針的強行讚揚。

如果真正想看抹黑明朝的東西,《明史》是沒多少黑料的,正經還得看明朝人編修的《明實錄》。那裡面可是老帶勁了。

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時間證明名人也"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