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秦武王在秦國曆史上並不怎麼出名,主要是他的前任和後任都太出名了,祖父秦孝公行商鞅變法,父親秦惠文王首稱秦王,弟弟秦昭襄王打贏了長平之戰。秦武王承上啟下兩代雄主,其個人也不是庸碌之輩。雖然在位僅四年,但無論是政績,還是戰績,他都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先來看看《史記·秦本紀》中關於他的記載。

子武王立。韓、魏、齊、楚、越皆賓從。

武王元年,與魏襄王會臨晉。誅蜀相壯。張儀、魏章皆東出之魏。伐義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張儀死於魏。三年,與韓襄王會臨晉外。南公揭卒,樗裡疾相韓。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其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涉河,城武遂。魏太子來朝。武王有力好戲,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皆至大官。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八月,武王死。族孟說。

加上標點符號也就二百餘字,可資訊量還是很大的。秦武王平定蜀亂,將蜀地徹底納入秦國治下;攻拔宜陽,為秦國在中原腹地打下一塊穩固根據地;掃蕩義渠,為秦國贏得了穩定的後方。除了打仗,秦武王在政務處理上也很有想法,丞相一職就是由他首創,發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先聲。在外交上,秦武王嘗試了很多新思路,如拉打併行,分化魏韓,聯越制楚等,為後世統治者提供了很多借鑑。

守疆拓土,爭雄天下

秦武王為秦國守疆拓土,尤其是建立三川郡,讓秦國從不可忽視變為舉足輕重。

自秦孝公推行變法以來,秦國國勢復振,一掃春秋中期以來的頹勢,重新成為一流大國。經歷孝公、惠文王兩代經營,秦國疆域面積增加數倍有餘。但是秦國的擴張成果含有不少水分,西北的新領地一直受到義渠諸部的威脅,陝北的河西之地人口稀少,南方的蜀地路途險遠,對關中的支援也不大。至於富庶的關東方向,儘管秦國打了不少勝仗,卻鮮少能取得穩固地盤。所以在秦武王之前,秦國還是一個標準的關中諸侯,進一步說就是侷限在一隅的西方霸主。

秦武王則為秦國邁出了重要一步,他奪取了韓國的宜陽,並設定三川郡,宣示秦國東出的決心。有了這塊前進基地,秦軍可以更有效地威脅韓魏和周室,南下伐楚也有了更佳的選擇,這對秦國東擴意義非凡,也令秦國正式成為統一天下中的頂級玩家。

秦人不是沒想過在關東奪取基地,為此秦國朝堂上發生過一次著名的辯論。當時蜀地爆發戰亂,司馬錯建議秦惠文王趁機伐蜀。但張儀認為更該集中軍力攻取宜陽,挾天子以令天下。司馬錯則堅持認為秦國國力尚不夠強,佔據宜陽必定會刺激關東諸侯,萬一他們就此聯合伐秦,秦國招架不住。與其如此秦國還不如攻下蜀地,一方面可以獲得蜀地的資源,增強國力,另一方面也不會威脅到關東,不致於引得反彈。秦惠文王最終選擇伐蜀,秦國就此拓地千里,但也推後了東出的步伐。

這場辯論後十年,秦武王便從容打下了宜陽,他靠的不止是蠻力,為此做了很多準備。

秦武王剛即位就平定了再次叛亂的蜀地,穩固了南方;同年討伐義渠、丹、犁諸部,穩固了西方。隨後秦武王在朝內開始為東出造勢,他曾對丞相甘茂言“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意思就是我很想親自去看看周室的樣子,話雖不多,但箇中豪情很容易感染人。秦國國內很快再次掀起東出的輿論浪潮。秦武王徹底沒了後顧之憂,這才進兵宜陽,並將它永遠變成了秦土。

改革官制,集權先聲

秦武王在政務方面最大的動作是在相邦之下增設了兩位丞相,弱化了相邦的職權和影響,將權力進一步向秦王集中。

秦武王在第二年封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輔佐相邦主理國務。這一出明顯是針對相邦而來的,牽扯甚廣,關係到秦國國內諸派系勢力的重新洗牌。

秦武王一直以愛恨分明的面目示人,即位伊始就強行驅逐了功勳卓著的張儀和魏章,理由就是很簡單的不喜歡。但是觀秦武王后來的舉動,他好像應該很支援張儀才對。之前的伐蜀之辯中,張儀主張伐宜陽,秦武王后來便這麼做了,張儀主張連橫,即聯合一國進攻另一國,秦武王亦是這麼執行的,而且範圍還擴大了。因此政見上兩人並無分歧,張儀令他反感的是其魏人的背景。

秦惠文王后期,秦國引入了諸多魏人,張儀、魏章都是魏人,甚至連秦武王的生母也是魏女。魏國人已經成為秦國朝堂上的重要力量,左右著秦國的國策,長此以往必將影響秦國的壯大。秦武王不想受制於魏系的身份,他想恢復秦國朝野上各系勢力的平衡。

秦武王一上任,就先和魏襄王舉行了會盟,表達了秦魏友好。做足姿態後就蠻不講理地驅逐了魏系集團的核心張儀,給了魏系當頭一棒後,又娶了一位魏女為王后。秦武王的一拉一打讓人很難摸到頭腦,猜不透他對魏系和魏國的真實態度。緊接著,秦武王任用樗裡疾、甘茂為丞相。這兩人的身份也很有講究,樗裡疾是他的叔叔,代表宗室力量,同時又因生母為韓女的緣故,也是秦國國內韓系勢力的代表。甘茂則是楚國人,代表的自然是楚系。

魏系、韓系和楚系正是秦國朝堂上最重要的三大外來勢力集團,秦武王打壓過於強大的魏系,扶持楚系和韓系。正是因為朝堂上的制衡,秦武王取得了對朝野的絕對控制權,這才可以大膽推行東出主張。不管是他伐韓,還是悍然進兵周王城,都不會在國內感受到阻力。

秦武王的一系列制衡措施,提醒了繼任者削弱相權與加強王權的重要性,國策才不會隨宰相的變更而變化。但是集權的趨勢在秦昭襄王時期被打斷,直到秦始皇時,國君集權體制才在秦國得以確立。

靈活外交,連橫逞威

秦武王在位期間也搞了很多外交活動,進一步強化了連橫政策,令秦國擁有了更大的戰略自主權。

秦武王即位時“韓、魏、齊、楚、越皆賓從”,這份賓客名單很是不同尋常,少了一個曾經很是活躍的趙國,多了一個和秦人八竿子打不著的越國。這份敏感的名單反映著秦武王即位初期的國際形勢。

秦惠文王后期,韓魏兩國在秦國的打擊下疲態盡顯,不得不和秦國結盟,秦國也多次派兵幫助魏韓攻擊燕齊等國。既然韓魏已是盟友,秦國將主要打擊物件定為有了復興苗頭的楚國。正是感受到楚國應對秦國時的軟弱,被楚國壓制的越國試圖同秦國建立同盟,以減輕楚國帶來的壓力,這便有了越國的突兀加入。而趙國面對秦國的壓力,則採取了戰略收縮策略,試圖謀求中立國的地位,所以不參加任何敏感的會盟。

面對這一局勢,秦武王的外交策略是延續秦惠文王的路線,但在細節上又有了改動。

首先,弱化了秦魏韓之間的同盟關係,對內打壓魏系集團,對外攻取韓國的宜陽。這樣做的好處是讓秦國在處理魏韓關係時有了更大的伸縮空間,同時恐嚇魏韓來主動加強同盟。其次,中斷大規模伐楚行動,改用聯越制楚這樣的溫和手段,在楚國的大後方埋下釘子的同時,還能減輕秦軍日益繁重的軍事任務,更好地消化新得地盤。

秦武王的外交舉措已經有了後世“遠交近攻”的雛形,一定程度上讓經歷長年累月戰爭的秦軍得到踹息。事實上直到秦昭襄王前期,秦軍的軍事活動明顯減少。諸侯間最顯著的戰略態勢還是秦魏韓共抗楚國,秦國不再是眾矢之的,這也是秦武王留給繼任者最大的政治遺產。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統一六國,秦武王在“六世”中承上啟下,他的功績也是不可忽視的。

2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周公是誰?成王年幼時,他是怎麼掌舵周朝的?為何為後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