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便獨攬政治、軍事大權,在推行改革期間,看似大刀闊斧的改革推進,實際處處束手束腳、被旁人左右。他費盡心機上臺當政,任期僅次於斯大林,但在這18年之久的日子裡,蘇聯的實力卻越來越衰弱,被人們認為是蘇聯發展階段的“停滯”時期。
勃列日涅夫一步一步的毀掉了蘇聯,為蘇聯的解體埋下了伏筆。
一、蠢蠢欲動的政治野心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夥同其他書記處成員,先是處決了掌管國家和導彈計劃和秘密警察的貝利亞,隨後搞垮了總理馬林科夫、收服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終於如願以償掌握蘇聯實權。
對內,赫魯曉夫抨擊斯大林,嚴防個人崇拜現象,並發表“秘密報告”,引起國內外共產主義陣營的政治動盪和強烈不滿。對外,雖然美蘇關係處於冷戰時期,但赫魯曉夫政府不僅使用暴力手段鎮壓東歐,還與中國衝突升級、關係緊張。
1964年,外出度假的赫魯曉夫還沉浸在悠閒自得氣氛中時,莫斯科傳來了一個驚人的訊息,勃列日涅夫帶頭推翻了赫魯曉夫政府。
時任蘇維埃最高主席的勃列日涅夫趁赫魯曉夫外出間隙,連忙召開會議,聯合所有中央委員統一戰線,還沒等赫魯曉夫做出反應,就大局已定、無力迴天了。勃列日涅夫成功上臺執政蘇聯。
勃列日涅夫的上位之路十分順利,從小他出生於冶金工人家庭,受家庭的薰陶進入冶金學院,並獲得冶金工程師的文憑。
1939年,勃列日涅夫就當上了烏克蘭一個州的黨委書記,那時候的他只有33歲。隨後就一路高升,歷經16年的時間,他就當上了哈薩克黨的中央第一書記。
蘇共十九大時,政治局成員從十一人擴大到了三十六人,其中就有勃列日涅夫。已經七十四歲的斯大林都對其稱讚:“多麼年輕英俊的烏克蘭小夥啊。”
雖然在赫魯曉夫上臺後對斯大林的班子成員進行了清算,但由於被下放到國防部的勃列日涅夫與軍隊聯絡頗深,又得到了赫魯曉夫的重用,讓其重回政治權利的核心。赫魯曉夫給了勃列日涅夫推翻自己的機會。
二、大搞特權主義,社會腐敗混亂1965年6月,勃列日涅夫將經濟行政區各級國民經濟委員會以及部門性的國家委員會取消,由全蘇和加盟共和國各部作為代替,幹部群體多為任命制或終身制。
為響應官僚們的要求,勃列日涅夫擴大了擁有特權的幹部範圍並使其可享受的特權種類增多,一方面原因是為了控制領導幹部層,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滿足自己追求享樂的內心。
在當時,官員之間贈送禮物、收取錢財被視為是正當行為,每逢節日,官員們都“忙”的不可開交。贈送禮物的風氣被勃列日涅夫帶頭盛行起來,他本人收到的貴重禮物已經數不勝數,社會風氣及其惡劣,各官員之間都開始表現出阿諛奉承的醜惡嘴臉。
據說,在一次烏茲別克之行時,勃列日涅夫為國家領導層及其團隊,大到領導,小到打字員和司機都準備了禮物,花費了將近數十萬盧布。這種出手闊綽的行為讓全國上下紛紛效仿,影響及其惡劣。
當時的蘇聯報刊都寫道,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是一個“拍馬屁和阿諛奉承”的時代。對於這些“阿諛奉承”,勃列日涅夫是欣然接受的,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喜愛特權和享受的人。
他酷愛收藏汽車,除了擁有50多部私藏豪車,美國總統尼克松還送了他一輛勞斯萊斯。傳說,勃列日涅夫的夫人在莫斯科特意找了一間套房,來放置人們在各種場合送給勃列日涅夫的禮物,可想而知禮物的數量有多麼龐大和貴重。
實際上,“特權階層”擴大化在斯大林時期就已經出現,例如政府別墅、療養院、專用汽車及司機等,到後期甚至還會增加領導階層工資附加款,裝於秘密信封發給領導特權層成員。斯大林時期是利用特權來收買官員,讓他們做到絕對服從,並且積極地為個人迷信所服務,鞏固斯大林的政治體制。
特權主義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發展到頂峰,這給蘇聯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尤其在那個時期,勃列日涅夫廢除了蘇共黨委會每年必須改選換人的規定,致使幹部連任率越來越高,領導隊伍逐漸趨於老齡化、領導體制僵化。再加上領導階層盛行奢靡腐敗之風,更是使蘇聯政治團隊貪圖享樂、混亂不堪,難以分出心思來處理國家大事。
三、終止經濟體制改革斯大林執政時期,蘇聯的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二的位置,成績十分突出。但到了赫魯曉夫上臺後,雖然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沒有解決實質性的問題,所以蘇聯還是保持在斯大林時期的經濟狀況特點。
那時候,蘇聯的社會經濟體制主要以粗放式經濟為特點,經濟問題矛盾表現為經濟質量及效率低下和高度浪費問題。
這種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是以大量的且不間斷的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方式來達到經濟的高速增長,而這種經濟方式本身就是一種高消耗型的經濟方式,只適用於國家經濟發展初期。粗放型經濟的結果就會出現勞動力不足、原材料燃料資源不足,最後導致供需不平衡現象出現。
勃列日涅夫上臺後,首要目標就是解決前任赫魯曉夫的歷史遺留問題。其中主要解決農業改革問題,例如實行固定收購和超計劃交售獎勵的制度、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以刺激和促進農業生產中的作用等措施。
豐滿的理想往往與現實不符,在改革實施初期就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農產品的收購價格高於零售價格的平均水平,或是由於政策與農民行動不相適應從而增加了財政補貼問題等等。
其次,勃列日涅夫改革著重於工業部門,在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改組和重建部門管理體制。在改革期間,遵循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經濟與行政方法相結合以及國家、企業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三種原則,主要是為了提高企業的積極主動性和加強經濟槓桿作用。
從第一階段看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策略還具有一定的可實施性,在改革前期還是取得了一些成就,經濟發展狀況得到回暖。
但是,在改革進行到後期時,就顯現出了官僚階層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矛盾和衝突。由於新經濟體制改革會觸犯舊體制內官僚階層的既得利益者,所以體制內成員皆奉行“保守主義”,盡力拖延或中斷改革程序。
而隨著勃列日涅夫執政時間的推移,其領導層的看法對勃列日涅夫也影響越來越深,他也漸漸被周圍人影響,為了滿足領導層的利益需求、穩定政治團體,後來就徹底取消了改革。
到1971年,蘇聯共產黨就禁用“改革”一詞,替換為了“完善”,領導層對改革迴避式的態度使改革從根本上停滯,工業領域也未達到原定的目標。
與此同時,各種各樣的工業、企業問題也並沒有得到的解決,比如企業地位、企業自主權等問題,大都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在國家、企業和個人的三者關係中也沒有得到協調,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也不相適應,依然處於矛盾狀態。
勃列日涅夫從前信心滿滿、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到後期遇到困難和蘇聯領導層的阻撓就放棄了改革,為維持他“穩定”政治的路線,使蘇聯經濟從巔峰變為停滯甚至下降。在他的內心,重要的可能不是蘇聯國家本身,而是他政治團隊的利益和他個人的安穩享樂。
四、美蘇爭霸,蘇聯過度軍備競賽勃列日涅夫政府注重工業發展,其中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作為主要發展投資目標。在軍事安全領域,強調發展核武器和遠洋海軍為發展重點。
隨著戰略方針的調整,蘇聯用於軍事建設的費用逐年上漲,大力度的軍備擴充也確實使蘇聯的軍事實力得到了發展,逐漸與美國持平,維持美蘇冷戰的均勢局面。相比勃列日涅夫對國內的“穩定”政策,對國外卻表現出了他霸權主義的野心。
勃列日涅夫對於美蘇爭霸的態度較為主動,不同於前任赫魯曉夫。赫魯曉夫在與美國爭霸對抗時,總體呈現被動、軟弱的特點,他倡導“三和路線”,把美蘇合作和緩和放在首位,其次才是與美國的爭霸和對抗。
相比之下,從勃列日涅夫大搞軍備競賽就能看出他對美蘇對抗的態度,就是要透過軍備擴充來獲得與美國對抗的資本,這樣才有能力與之爭霸。
他的政治方式具有帝國政治色彩,為實現蘇聯超級大國的地位,必須實行擴張,在世界與美國爭霸。實現擴張和爭霸的主要步驟就是進行擴軍和備戰。
70年代的蘇聯在勃列日涅夫的領導下,極度快速和大範圍的進行軍備擴充,在武器、軍隊、坦克、火炮、飛機和潛艇等武器系統方面都做到了充分的擴張和準備,有些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
蘇聯軍事實力上漲,在美蘇冷戰時期逐漸改變了軍事層面的實力對比。在當時,除了蘇聯海軍得到了擴建,成為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武裝力量,還擁有1300枚洲際彈道導彈,而美國只有1054枚洲際彈道導彈。
到70年代初,蘇聯用了10年的時間來擴充軍備,美蘇軍事力量對比逐漸持平,達到均衡。但在兩國軍事實力均衡的同時,進一步也加劇了美蘇冷戰局面的發展。
極度擴充的軍備使軍費支出一直處於高增速狀態,遠超同時期的蘇聯國民收入和社會總產值的增速。據統計,1965年到1979年的均被開支增長了三倍以上,1979年蘇聯的軍費開支已經差不多使對國民經濟投資的總和。
大量的軍備競賽投入不僅消耗大量的財政資金,同時也耗費大量的物資,國家生產也大部分用於軍事,這就會導致蘇聯經濟的快速衰敗。尤其是後來蘇聯發起了入侵阿富汗的戰爭,全面對抗美國,戰爭的持續時間太久以至於蘇聯經濟受到了極度的消耗和衝擊。
五、推行霸權主義外交,盟友心灰意冷受傳統大沙文主義思想的影響,勃列日涅夫的外交方式逐漸趨於霸權主義。蘇聯以推行社會主義模式的名義來干涉東歐、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內政,甚至用武力手段來達到其霸權目的。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在國內開始了一場政治民主化運動,史稱“布拉格之春”。蘇聯藉由“有限主權論”的由頭,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對其進行鎮壓。
六十年代末期,勃列日涅夫政府提出了有限主權論,主張“聯合主權代替國家單一主權”,其本質就是限制社會主義陣營內兄弟國家的主權。
除了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還侵犯了中國領土珍寶島和出兵阿富汗等。勃列日涅夫將這種干涉他國內政的行為美其名曰“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國責任”,為其霸權和擴張主義冠以正義和“大國責任”的名號。
在對東歐盟國的政策中,雖然蘇聯對東歐各國提供了相應的援助和支援,但其實際是為了加強對東歐各國的控制,鞏固其霸權主義。
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要求並不是以強權來壓制、控制,而是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要互相合作、扶持,保持平等關係。然而,勃列日涅夫這一霸權主義行為,不僅讓社會主義國家盟友心灰意冷,也為蘇聯帶來了多方面的消極影響。
結語勃列日涅夫費盡心機上位執政,歷經18年之久,沒有為國家發展謀福利,只為自己利用權力貪圖享樂。那個時期的蘇聯經濟發展停滯、特權階層腐敗混亂,與美國的過度軍備競賽加上入侵阿富汗的鉅額軍費開支,漸漸壓垮了蘇聯,加劇了蘇聯的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