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系列篇講述秦國的先祖“秦嬴”從周天子養馬的家奴到一統天下的成長史,國之強大,乃國民內心之強大為首要,只要天不讓其滅,均可自救也!秦國國民彪悍、有血性,但不失文明。
戰國時代是華夏文明的正源,是中華文明飛速發展的高峰,在這個時期,代表社會各階級的有識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形成並完善了獨有的學說: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醫家、農家等。為中華民族歷史的長卷中增添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往期我們介紹了“大秦帝國在武器、裝備上的“核”科技,本篇我們重點講各國為避免被秦國吞併所使用的手段的案例:
秦國強大後,讓諸侯各國寢食難安!各諸侯國為了避免被秦吞併,可謂是絞盡腦汁,派間諜到秦國活動、聯姻、送人為質等層出不窮,為何一一被秦破解,與其說是被秦的軍事實力破解,最關鍵莫過於被華夏文化破解!
第一章 楚女太后護秦國
聯姻在中國古代是很常用的一種透過締結婚姻來結成親戚的方式,特別是國與國之間的聯姻,非常具有政治意義。楚國為拉攏與秦國的距離進行了多次聯姻,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二起聯姻事件:
第一件、秦惠文王贏駟迎娶楚女羋月。據《史記秦本記》記載:”八月,武王死。族孟說。武王取魏女為後,無子。立異母弟,是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羋氏,號宣太后。“
宣太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后。戰國時期秦國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繼位,開啟了由宣太后“垂簾聽政”的先河,以太后身份統治秦國長達36年(另一種說法為41年)。
六里秦地破齊楚之盟
公元前313年,楚懷王16年,張儀使楚,許諾割讓600裡秦地的條件換取楚懷王與齊國斷交。據《史記》記載:“群臣皆賀,陳軫獨吊之。寡人不興師發兵得六百里地,群臣皆賀,陳軫獨吊之,何也?“,當楚懷王與齊國斷交後張儀卻說許諾的6裡地。
公元前312年,楚懷王大怒,拜屈匄為將發兵攻秦,楚國為利得罪齊國,齊國顯然不會再幫著楚國,最後在秦、齊聯合下打敗了楚國,斬敵八萬人,斬屈匄、虜列侯、執珪七十餘人,順利取得了丹陽、漢中之地,擴地600餘里。
楚懷王不甘心,又派兵進至藍田(今陝西藍田西)與秦軍展開大戰,楚軍又大敗。楚懷王被迫退兵,割兩城向秦求和。秦經此兩次戰役消滅了楚軍主力,使秦國領土與巴、蜀連成一片,解除了楚對秦本土的威脅。
秦大夫被殺藉機攻楚
公元前304年,秦昭王與楚懷王在黃棘會盟,秦國把上庸歸還給楚國。瓦解齊、韓、魏、楚等國共計抗秦。
在秦國當人質的楚太子羋橫因私事而產生矛盾,羋橫便殺了這位秦大夫,然而逃回楚國。秦國以此為藉口,先後於公元前300年和公元前299年兩次出兵攻打楚國,斬殺楚軍數萬將士,奪取楚國九座城池。
武關會盟扣楚王
秦國扣楚懷王為什麼並未受天下人恥笑呢,因為早在公元前639年,楚成王就幹過趁宋襄公會盟之時,一舉拘禁了宋襄公,位列國所不齒之事,經此事件,楚國在諸侯間的信譽掃地,再加上楚國為了600裡地與齊撕毀盟約,毫無信義可言。對於無信義之徒就得用非常手段,秦國只是做了以牙還牙之事,教訓楚國,且對其它諸侯國來講扣楚懷王並不涉及他國利益。
宣太后以身報國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
秦國數百年來時常受義渠之襲擾,在秦昭襄王繼位後,這位風姿綽約的年輕太后不惜以自己的身體與義渠王保持著情人關係,在接下來的近三十年時間裡義渠戎族再也沒有進攻秦國,為秦國消耗山東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當秦國認為可以進攻戎族時,宣太后設計將義渠戎王誅殺於甘泉,並討伐義渠殘部。之後秦國又修築長城,秦國西部得到了安定,使秦國可以一心東向,再無後顧之憂
從以上事件來看,如果說羋八子(宣太后)在秦惠文王時期是姬妾無法左右秦國六里秦地破齊楚之盟並藉機奪楚國城池,那麼在秦大夫被殺藉機攻楚、武關會盟扣楚王、宣太后以身報國事件中這位霸道女總裁的鐵腕執政時期,完全有能力做到為楚國爭取利益,至少爭取楚國不受欺負是完全不成問題的,但宣太后始終堅持她是大秦的太后,秦國在秦孝公立志當王天下的理念下,其嬴後代子孫無不以座右銘而踐之,在秦國利益面前敢於自我犧牲,以秦人利益為重,完全不遜色秦國諸多男性君王。
第二件、秦孝文王(嬴柱)迎娶了楚王室之女華陽夫人。《史記》記載:“孝文後曰華陽太后,與孝文王會葬壽陵。”
因為華陽夫人無子,後來收了嬴異人為子,改名嬴子楚,也就是後來的秦莊襄王(秦始皇的父親)。
安國君當王后,因身體較弱,大部分實權掌握在華陽太后手中。安國君舉孝一年後正式登基3天而亡,緊接著華陽夫人認的兒子子楚在位三年而亡!
華陽太后助嬴政掌權
13歲嬴政繼位,大權旁落在嬴政的仲父呂不韋、嬴政之母趙姬的手中。後秦始皇之母趙姬的男寵嫪毐封長信侯,據《史記》記載:“事無大小皆決於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為毐國”。可見嬴政只是一個傀儡君王。
在華陽太后的幫忙下,嬴政剷平叛亂,後藉機(嫪毐為呂不韋門客,為呂不韋送給趙姬)免職呂不韋,最終成為真正的王。
為何說是華陽太后幫忙了嬴政呢?據史記記載:“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毐敗走”,而昌平君為楚考烈王聯成
之子,昌文君也出身於楚國,均以華陽太后為首的外戚楚系。
如果沒有華陽太后的要求,這兩位很大可能是不會賣力,另外從華陽太后去世幾年後,昌平君叛亂隱隱約約可以找到答案。
換句話說嬴政任用昌平君、昌文君平叛也是相信華陽太后是支援自己的,在已經夠亂的秦國容不得半點差錯。
但史記載的昌平君為相國有誤,當時的相國是呂不韋,或者司馬遷是想提高其影響力,說明派秦國高官參與平叛。
作為華陽太后,如果秦國越亂,其對母國楚國越有利,而華陽太后支援無血緣關係的孫兒嬴政掌權,可見其公心。在大事大非面前,作為楚人的華陽太后又站到了秦國這邊。
所以,從兩位楚系太后種種事蹟來看,一句話概括:生是楚人,魂是秦人。作為楚人尚且如此,生為秦人,為天下一統更甚之!
第二章、韓國“疲秦政策”助秦滅六國
秦國國力可以一挑眾國以後,當時實力最弱的韓國頭上無疑是懸著一把利劍,韓國便異想天開的想了一條“疲秦政策”,派韓國有名的水利工程師鄭國前往秦國說服秦國修渠,以阻止秦國東進,另借修渠企圖在經濟上拖垮秦國,這就是韓國實行的“疲秦”之策。
因關中平原乾旱少雨嚴重缺水,糧食產量極低,當聞名水利界的鄭國提出修渠時,很快得到了秦國的支援。公元前246年,在鄭國的主持下,一條耗費上十萬人修渠的大工程開始了。
期間,秦國廟堂識別出韓國的計策,欲殺掉鄭國停止修渠,並計劃下“逐客令”驅逐客卿。《史記 李斯列傳》記載:會韓人鄭國來間秦,以作注溉渠,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遊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
當時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上《諫逐客書》稱:“從前秦穆公尋求賢士,重用不是秦國人的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吞併國家二十多個,於是稱霸西戎。
秦孝公重用商鞅推行新法,國家因此富強,百姓樂意為國效力,諸侯親附歸服,戰勝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取土地上千裡,至今政治安定,國力強盛。
秦惠王採納張儀拆散六國的合縱同盟,昭王重用范雎,加強·鞏固了王室的權力。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勞。由此看來,客卿哪有什麼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呢!倘若四位君主拒絕遠客而不予接納,疏遠賢士而不加任用,這就會使國家沒有豐厚的實力,而讓秦國沒有強大的名聲了。
鄭國對秦王說:“你們只看到其一,看不到其二,哪裡談得上英明?秦國這條水渠要修好幾年,耗無數人力財力不假,但韓國只能苟延殘喘幾年,從眼前來看這是利於韓而不利於秦之處。
但從長遠來看,水渠一旦修成,秦國800裡關中之地將盡得涇河灌溉之利,關中缺水的大患將永遠解除,這到底有利於誰呢?”
後來秦國聽取了李斯的建議,作罷逐客令,並讓鄭國繼續修渠。
鄭國作為主持這項工程的籌劃設計者,在施工中表現出了他傑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創造的“橫絕技術”,使渠道跨過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攔入渠中,增加了水源。
他利用橫向環流,巧妙地解決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問題,表明他擁有較高的河流水文知識。
據測量,鄭國渠平均坡降為0.64%,也反映出他具有很高的測量技術水平,他是我國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學家,其科學技術成就得到後世的一致公認。
十年後,鄭國渠,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完成了。它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餘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
根據《漢書》記載,“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名曰鄭國渠。”一鍾即為四石六鬥,而當時黃河中游地區的畝產量則僅有一石半。如此,從畝產量來算,就是其他地方的三倍有餘。
《大秦賦》的播出,助推“鄭國渠”上熱搜,很多歷史愛好者紛紛去觀看2016年申遺成功的陝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鄭國渠成就了關中“天府之國“的美譽,關中沃土為秦國東出提供了糧食的保障,韓國萬萬沒想到一個”疲秦“政策且成了重要的強秦之策。
這就是君王的格局差距,東出的秦國第一個滅掉了韓國。
鄭國渠的意義其實早已超出了其本身,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以後,歷代王朝都繼續在這裡完善水利設施。
秦國為什麼能滅掉六國,有人說是軍事,有人說是將士用命,有人說是君王用心!其實核心在於秦國尊重、繼承和發揚了華夏文化:
華夏文化天下統一,結束戰亂還民眾以太平的惻隱之心;
華夏文化海納百川,人才不分國界的包容之心;
華夏文化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華夏文化領域專研之心,如匠作、農業等;
華夏文化法不避親,重塑價值觀“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全民奮鬥之心。
華夏文化堅韌不拔,愚公移山,不達目的勢不罷休之心;
……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不是偶然,不是天意,其精髓實乃“華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