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春秋時代軍事訓練制度的特點是在農閒時進行,名為“春蒐、夏苗、秋獮、冬狩”。這種與田獵結合在一起的訓練形式,又稱為“教於田獵以習五戎”,是殷周時代傳統的軍事訓練方式。在舊時的軍事訓練中,以“冬狩”最為隆重,時間也最長,因而這種制度又被稱為是“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每隔三年,必有一次大的軍事演習,叫做“三年而治兵”。這種訓練方式是由軍事制度所具有的“兵農合一”性質決定的,也是與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相適應的。o戰國時期,由於常備軍的出現,經常化的軍事訓練已被列入軍隊建設中的首要問題,所以“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的古老訓練方式宣告中止。

舊的軍事訓練由司馬和各級村社組織實施,透過“蒐狩”活動,採用集團方式訓練。而新的軍事訓練則是在各級軍官的指揮下進行,拋棄了“蒐狩”活動的形式,直接按軍事編制系統進行。“伍長教成,合之什長。什長教成,合之卒長。卒長教成,合之佰長。佰長教成,合之兵尉。兵尉教成,合之裨將。裨將教成,合之大將。”這是一種分級訓練方式,即先由“什伍”等基層單位開始,然後逐次提高,直到全軍。分級訓練在軍營中進行,最後才“合之大將”,進行全軍訓練,陳三軍於“中野”,從事實戰演習,稱為“教成試之以閱”。經常性的專門訓練,使列國培養出計程車兵各具特色,戰鬥力很強。荀子說:“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錙金。”“技擊”即武藝,齊國計程車卒個人技藝很高。但齊國的技擊之士,不如魏的“武卒”。魏國的武卒,能“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軸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而魏國的武卒還抵不住秦國的“銳士”。“夫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猶孟賁之與怯夫也。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也。”秦國勇猛頑強、天下無雙的銳士,是經過更加“酷烈”的方式訓練出來的。

軍事訓練的經常化為選拔勇士作突擊部隊的作戰方法,提供了有利條件。戰國時列國在軍中都要建立突擊部隊。《吳子兵法·料敵》稱他們為軍中的“虎賁之士”。《孫臏兵法·威王問》把他們稱為“選卒之士”。《呂氏春秋·簡選》稱他們為“選練角材”。列國的突擊部隊無不是衝鋒陷陣、赴湯蹈火的主力軍,身系戰爭勝負之任,所以被稱作“軍命”。他們自然都是由經常化的軍事訓練培養出來的。

戰國軍陣的複雜化也要求軍事訓練的經常化。戰國時的軍陣已相當複雜,有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之陣、雁行之陣、鉤行之陣、玄襄之陣、火陣、水陣等各種形式。並且每一處軍陣又有“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等多種變化。士卒只有熟練掌握軍陣陣法,才能執戈上陣,從事戰鬥。如果士卒缺乏訓練,不掌握軍陣作戰的技能,是註定會吃敗仗的。

戰國的軍陣訓練是相當嚴格的。首先,它要求士卒能夠適應各種陣法的變化和高山、大川等各種複雜的地形條件。不論敵人佈下方陣、圓陣、斜陣,都要勇於去爭取勝利。不論敵人在山、在淵,都能敢上敢下去攻擊,“求敵,若求亡子”。其次,它要求戰士熟悉軍中的各種號令,掌握各種戰鬥動作。作到“出卒陳兵有常令,行伍疏數有常法,先後之次有適宜”。在戰鬥時“位欲嚴,政欲慄,力欲窕,氣欲閒,心欲一”,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

戰國時期軍事訓練的經常化,還促進了一些軍事體育活動的發展,如“技擊”、“角力”、“蹴鞠”、“扛鼎”等,培養出了像烏獲、孟賁、任鄙這樣一批勇士,也訓練出了新的騎兵、弩兵等技術兵種。而這一切,都是舊的、“農隙講事”的訓練方式所辦不到的。

3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分享——埃德加•斯諾剛到陝北時與小同志的“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