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距離現在也才近幾年只過去了108年,作為一個離現代最近的封建朝代,人們總會把之前百姓罹難的痛苦放到清朝頭上。清末時期,無數人舉起了革命的旗幟,想要衝破命運。
事實上,自從1908年慈禧走後,大清的“命數”就已經全部被她帶進了棺材。若不是靠著原來的班底子再苟延殘喘了3年多,清朝根本撐不到1912年2月12日。最後的3年裡,清朝到處都是戰火,幾乎所有覺醒的人都在等著清朝滅亡的訊息。
但是等待沒有效果,迫不及待的人們於1911年直接發動了武昌起義。其實這時清朝已經滅亡了,取代它的政權也已經成立,但是袁世凱還是要等一份清帝宣佈退位的詔書。在普通人眼中,才五六歲的傀儡皇帝溥儀退不退位已經沒有了意義,詔書又有什麼用呢?
大家看看《清帝退位詔書》的內容就知道為什麼袁世凱一定要煞費苦心地找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了。《清帝退位詔書》大致可分為三層意思,第一自然是清末帝溥儀宣佈退位,清朝滅亡。
有了這道諭旨,才能真正證明清朝已經名義上滅亡了。政權的交替需要一個合法的過程,只要清朝還沒有完全被取締,那麼民國政府永遠只能是臨時政府或是非法政權組織。有了清朝的親口承認,以後也會少了很多麻煩。
而且清朝一旦正式宣佈滅亡,那麼以後任何復辟清朝的運動都是違法的。這也某種程度上抑制住了一些人想要復辟清朝的想法。至於溥儀,那時他年齡還太小,這份詔書是隆裕太后頒佈,由攝政王載灃讓溥儀同意的,在雙重壓力下就算溥儀不願意,還是隻能簽了。
另外,袁世凱想要竊取革命的果實,只要拿到了這份詔書,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建立一個比民國政府更加合法的政權。這是袁世凱計劃稱帝最必要的一步,但是想要讓清朝和平退出歷史的舞臺,袁世凱還需要和清朝談條件。
詔書的第二層意思就是袁世凱和清朝商酌的條件——優待皇室。清朝雖然滅亡了,但是皇室宗族仍然保留稱號,在紫禁城過養尊處優的生活。除此之外,民國政府還要每年支付給皇室400萬銀元生活費,並且派兵保護皇室成員的人身安全,以及皇帝所有的私有財產。
於是,人們可是史書中看到荒唐的一幕幕。即使1912年大清已經滅亡了,紫禁城中仍在不停地招攬宮女和太監。溥儀也照常被稱為皇帝,這也就釀成了末代皇后婉容的悲劇。第三層意思也解決了袁世凱都感到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各級官員歸屬之事。
諭旨中明確要求所有的大清官員聽從民國政府的安排,禁止“拂逆多數之民心,重啟無窮之戰禍”。如此一來,不管是反對清帝退位,還是堅持“和談”的都會消停一陣。袁世凱還派出了馮國璋等人鎮守,解決清朝各地武裝力量。
畢竟皇帝都退位了,臣子們再鬧下去也沒什麼用,只能乖乖等著民國政府吩咐。而此時的袁世凱已經成為了臨時大總統,詔書中讓所有的臣子都聽民國政府的話,其實就是聽袁世凱的話,最後袁世凱也是順順利利復辟了。
當然《清帝退位詔書》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於控制當時混亂的局面,免除了劇烈的動盪和戰爭。若是清帝不退,那就只能繼續進行更加猛烈的革命。而這種可以預見的大災難卻能由清朝的讓步和一份詔書來解決,可以說,清朝在最後還是做出了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