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弘奏請博士弟子,第其高下,以補郎中文學掌故。

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歷史中的瑰寶,也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一般來說,科舉制度最成熟的時期首推唐宋,而隋朝被看作是首次產生科舉制度的時期,不過也有史學家認為,科舉制度其實始於漢朝,大約出現在漢武帝時期。

上圖——公孫弘像

像後人耳熟能詳的"孝廉"、"秀才"的科舉名詞也是出現在這一時期,因此這段時期也被視為科舉制度的萌芽期。

一、獨尊儒術使得博士被儒生壟斷

漢文帝時期,漢朝已然有了從民間選拔人才的基礎,博士便是在這時所設。博士們的工作就是從各個角度向皇帝提供治國建議,其主體多由諸子百家中的名聲聞達者組成。

不過到了漢武帝時期,由於其採用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得博士這個群體被儒生壟斷,諸子百家的後人消失不見,只剩下熟讀儒家經典的五經博士了。

上圖——漢武帝像

這種變化帶來的直接區別就是,儒生進入朝堂的門檻越來越低,其他學派則逐漸被趕出朝堂。

博士雖然來自民間,但是個體的能力差異也是巨大的,當他們進入朝堂後,也會面臨層層篩選。就拿本文的主角公孫弘來說,他能成為博士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他熟讀儒家經典《公羊傳》,二是他十分孝敬母親而素有美名,但是真正到了朝堂上他就不行了,既不能得到待見,出使又搞得一塌糊塗:

使匈奴,還報,不合上意,上怒,以為不能。

上圖——董仲舒雕像

不難看出,像公孫弘等人之所以選擇儒家,就是因為他們敏銳地發現了儒家後人可以輕鬆出仕。

漢武帝之所以偏愛儒家思想,是因為儒家思想最注重階級和君權,其他學派這不然。儒家外的諸子們或許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其行為卻對君權獨大有傷害作用,而這種行為產生的原因在於其學派的本源思想中的輕君思想,這給了儒家打壓其他學派的最佳藉口。

二、董仲舒設立太學鞏固儒家地位

在《天人三策》的三大思想被漢武帝採用後,董仲舒雖然沒有成功登堂拜相,但是也一度獲得了漢武帝的重視,於是他趁熱打鐵,提出了設立漢朝最高學府機構太學,用最頂級的教育資源宣稱儒家的最高地位:

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

儒家重視教育,從孔子時期開始,便有在民間廣泛教書育人的傳統,對普及基礎教育、推廣儒家思想有重大的幫助,這也使得儒生成為了"老師"、"教育"等詞語的代名詞。

上圖——孔子像

不過仍然是從孔子時期開始,儒家大部分時間都只能在民間教學,至聖先師曾經嘗試過用儒家思想指導治國,可是結果卻很難令人滿意,這也使得孔子去世後,儒家和朝堂越來越疏遠。

這種局面到了漢武帝時期終於有所改變,儒家一躍成為了百家之首,在朝堂上佔據了統治地位,而董仲舒隨後的建議,更是動員國家資源和財力培養儒家弟子,對這個學派有重要意義。

從此之後,源源不斷的儒家青年才俊會從各種渠道流向朝堂,當其中的璞玉展示出耀眼的光芒後,自然會得到統治者的重視,而當他們擔任高官後,又用自己的資源去反哺自己得以登堂入室的偉大思想,這種迴圈令儒家的地位得到了空前鞏固。

三、公孫弘為博士設弟子造成巨大社會影響

在董仲舒設立太學後,另一位有強大話語權的儒生公孫弘,又為儒家加上了一重保險。

武帝十年,時任國相的公孫弘上書武帝,請求為博士設立弟子。這個看似非常平常的上書,但卻影響了後世上千年。

博士這個群體,畢竟也是朝堂官員,一個蘿蔔一個坑,數量是有限的,然而博士的弟子數量,則是可以變通的。像武帝時期每個博士只有五十個弟子,可是到了元帝時居然達到了千人的規模。

上圖——傳統儒生形象

當龐大數量的儒生悉數靠近中央後,勢必會出現新的問題,強烈的權力慾望會促使他們對出仕產生更大的興趣。而整個儒家社會對此的態度也會十分明確,那就是儒生們需要一個公平的選拔機制。

在這種情況下,擇優而仕成為了統治者的必然選擇,和察舉制、徵辟制類似,儒家選拔人才也有統一的原則,那就是對儒家經典的掌握,而儒家經典的範圍終究有限,不會產生巨大的變數,這對於所有博士弟子來說相對公平,只需要比較對儒家思想用口、筆等同意方式來作答,自然會分出高下。

而這種選拔方式,雖然沒有被明確為科舉制,但是和後來的科舉制有異曲同工之處,無論是目的、過程還是方式,都有著高度相似,這也是為何許多史學家認為科舉制度其實始於漢朝的根本原因。

上圖——後世科舉場景

四、結語

隨著公孫弘為博士設立弟子,越來越多將儒家作為主修思想的人出現,漢初平民階級被封死的上升通道又重新開了一個小口,有了這個口子,至少會讓普通人看到希望,而且這個希望相對來說比較公平公正,只是考察你對儒家經典的掌握程度,所以極大促進了儒家的發展。

但是這也徹底堵死了其他學派的路,像道家、法家都有大量的繼承人,不過他們必然不懂得儒家經典,你說他們有學問吧,可是他們的學問被主流學術所不容,也就產生不了價值,更遑論對社會的影響了。你說他們沒學問吧,他們也是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不甘心就此泯然眾人。

最終,當和公孫弘同時代的諸子們老去後,越來越多的後人們為了出仕,最終選擇親近了儒家,當這個社會都適應了儒家的人才選拔制度後,自然會使這種制度成為百姓首先的改變階級的方式,當廟堂之高和宗廟之遠皆完全接受這種制度後,正統科舉制度的出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參考文獻: 

【1】《讀史漫錄》

【2】《史記·七十列傳·平津侯主父列傳》

【3】《漢書·傳·董仲舒傳》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她一生經歷五帝六朝,兩次被廢,最終還是被明朝認可了皇后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