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市舶制度是我國曆史上對外經濟和貿易關係發展的產物,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大進步。它表明了我國不僅有善於做對外貿易,而且也會管理對外貿易的歷史傳統。當然,市舶制度也只能是封建的中央集權體制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秉命於中央朝廷,它的核心是統制貿易。

一、市舶的產生

根據史料考證,我國的市舶度開始於唐代早期。即使早期,也有兩種論說。一說是起源於貞觀年間。此說始於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的論斷。他說:

“唐始置市舶使,以嶺南帥臣監領之。設市區令蠻夷來貢者為市,稍收利入官。凡舟之來,最大者為獨檣舶,能載一千婆蘭。次曰牛頭舶,遞得三分之一。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詔三路舶司:番商販到龍腦、沉香、丁香、白豆蔻四色,並抽解一分。”(《天下郡國利病書》)

另有一說,即《冊府元龜》的開元二年(公元714年)說:“開元二年……市舶使右威衛中郎將周慶立,……廣造奇器異巧以進。”

以上兩種說法都不足定論。顧炎武雖是一代名家,但此說與事實頗多不符。例如,唐代的省區建置稱“道”,而不稱“路”;所謂“三路舶司”,這是宋代對粵閩浙三路市舶的簡稱。所謂“貞觀十七年”之事,可能系誤引《宋會要》中載及南宋紹興十七年下詔舶司的史料。也許因為顧炎武的盛名而被《粵海關志》、《廣東通志》等以訛載訛,流傳至今吧。

關於開元二年的記事也只是說:此年廣州市舶司官員周慶立等人“廣造奇器異巧以進”,而被殿中侍御史、嶺南監選使柳澤彈劾。可見廣州市舶應建於唐玄宗開元二年之前。

市舶制度起於唐代已無問題,雖然《唐六典》、《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百官志》等“正史”並無專載,但在唐代其他文籍中,卻有多次記載,只有名稱不同了。如“廣州結好使”(《文苑英華》)、“押蕃舶使”(《柳河東集》)、“監舶使”(《全唐文卷七百六十四》)等。

二、市舶使的職能

市舶使並非地方的行政首腦,而是專管外交外貿的外事官員,其地位一般在地方長官刺史之下。如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13-741年),楊貴妃、楊國忠等權寵之時,“揚益嶺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異服,以奉貴妃獻賀”(《舊唐書五十一后妃傳》)。

嶺表是古代對五嶺以南地區的統稱。嶺表歷來為我國對外交往的門戶所在,交州、廣州是嶺表的代表。《舊唐書》所說的揚益嶺表,即是指唐代著名的四大工商業城市,即揚州、成都、交州、廣州。除益州(成都)是內陸大邑外,交廣揚三州是唐代的三大對外貿易口岸。向朝廷進奉的異物多屬舶來之物。

為什麼要由州刺進奉,可見州刺地位一般高於舶使。但舶司屬於管理外貿的職能部門,且舶使職務也多由中央任命,故州刺在干預外貿方面事務必須尊重舶司的職能。例如,據《全唐書》說,外國商人運來象牙、犀角、貝珠等高貴貨物,“州與監舶使必摟其偉異”。可見州刺(刺史)和市舶司官員是共同參與的。

三、市舶的地位

經過唐初經濟上的休養生息,發展生產,政治上的寬容統ー,軍事上對突厥戰爭的勝利,西域再度暢通,海上諸國紛紛來唐貿易通好。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掌管海外貿易的專司機構市舶司應運而生。因此,唐在廣州置市舶的年代約在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公元650-683年),此時廣州的波斯、大食商人已紛紛來到嶺表通商定居。

根據唐代對外實行的開放政策,鼓勵中外經濟貿易來往,“結好使”、“押蕃舶使”、“監舶使”、“市舶使”等官制也就相應產生,起先有權宜之稱,但在開元天寶年間,市的體制基本形成。

根據歷史記載,唐代設定市舶的口岸只有交廣兩州。交州治所在今越南北部,漢唐期間,一直為我國嶺南的重要口岸之一。魏晉以來,廣州地位漸趨上升,到了唐代,其吞吐量已超過交州,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大港。故唐置市舶時,廣州在前,交州建置市舶尚在八世紀中葉。唐德宗時,宰相陸在《論嶺南請於安南置市舶中使狀》中提出由朝廷派“中使”掌管交州(安南)市舶。

市舶的地位因其重要性日增而得到提高。八世紀中葉起,漸與州刺相當,甚至一度超過地方州刺。其主要原因,是朝廷有時直接委派宦官掌管市舶。唐代是宦禍熾烈的朝代。唐玄宗在位期間,宦官集團日趨專橫弄權,八世紀中後期已成宦禍,勢傾朝野。它是封建中央集權的產物,皇帝的親信雖然未必全是宦官,但宦官干預朝政的起因卻是因為皇帝的親信。奴才得勢,炙手可熱,甚至勢過其主的史實,這是常見不鮮的。

“中使”是宦官的美稱。所謂“市舶中使”也就是市舶宦官或市舶太監。以太監掌管進出口貿易,並作為中央集權的代表,說明封建朝廷把市舶的地位是放得很高和對海外貿易的倚重。據《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載: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出現過廣州市舶中使呂太一舉兵驅逐嶺南節度使張體的事件。節度使是封疆大吏,地方大員,掌管數州的軍政長官,竟被廣州舶使所逐,可見舶使權勢之重。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秦始皇他爹有多慘?窩囊了半輩子,好不容易翻身,卻突然離奇暴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