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憐日暮途窮後,猶有揮戈李晉王。"——柳亞子《四月二十五日》
猶記得當初章炳麟起兵討袁時曾說的那句:"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如今去到雲南,還能隨處見到李定國的祠廟。他是是豪情壯志不遜於岳飛的民族英雄,是兵法謀略能比肩諸葛亮的頂級將帥,是明朝最後的戰神。
如今人們大多數以為崇禎帝景山自縊後明朝就徹底結束,吳三桂大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神州大陸從此就收歸滿漢所有,這其中有著不少誤區,真正顛覆大明政權的是"內憂",是昏庸政策導致的農民起義,而非僅僅是"外患"。
由於明朝末期皇帝不作為,宦官獨攬大權,官員機構冗雜,百姓民不聊生,因此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其中又以李自成的起義軍跟張獻忠的起義軍最為出名。公元1644年元月,盤踞中原地區的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隨後位於川渝地區的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此時關外還有收整完畢的滿蒙聯軍在虎視眈眈,大明王朝岌岌可危。
由於李自成的大西政權佔據地理優勢,直接一路往北京推去,勢如破竹,3月15日就包圍北京,隨後攻入紫禁城;2天后崇禎帝自縊而亡。
雖然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城,但其實他的大西政權實力真的很一般,主要還是由於明朝此時太弱,還自斷一臂,將袁崇煥給砍了;吳三桂本來在山海關駐守,萬萬沒想到被人從後方抄了大本營,乾脆一不做二不休,決定放清軍入關,從此歸降。
李自成自然不是滿蒙鐵騎的對手,一聽聞清軍入關立刻棄北京城逃走,等清軍到達北京時之間滿目瘡痍。此時華夏大陸一共被分為了四大政權,張獻忠的大西依舊在川渝地區,李自成依舊佔據著中原大部分土地,明朝餘部逃亡南方,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
李自成跟他的大順王朝最先被滅,隨後就輪到了張獻忠。至於南明,雖然清軍在一年後就攻克了南京,但畢竟南明在民間擁有眾多擁躉,皇室宗親又多,之後唐王朱聿鍵與桂王朱由榔相繼在福州與肇慶稱帝。
我們說回張獻忠。張獻忠雖然致力於顛覆明朝政權,但他所求的是自己顛覆,在面對清軍時,他寧願選擇繼續擁護明朝為正統,而不願讓滿清統治這片土地,因此在去世前特地留下遺言:"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這裡的"爾"指誰?指他的4個養子,分別為老大孫可望、老二李定國、老三劉文秀、老四艾能奇。對,我們要講的李定國正是張獻忠的第二位養子。
中國有個詞叫"哀兵必勝",此時大西餘部已經到了窮途末路之時,他們渡長江一路南下,還真佔領了貴州,之後又搞定雲南,成功奪得了不小的地盤。連下黔、滇後孫可望開始有了不一樣的心思,李定國卻想要遵守養父的遺言,同時他也不願再內耗,想跟南明聯手將滿清勢力驅逐。
孫可望雖為老大,但聲望遠不如一直在軍中歷練,被封為徵西大將軍的李定國,雖最終無奈答應了李定國聯明的期望,卻另有盤算,兄弟間開始產生裂痕。很快孫可望想要的機會得到了,1651年南寧失守,孫可望看準時機將永曆帝接了過來,開始學起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李定國是真的忠心,他不在意孫可望跟自己奪權,只想將大清打跑,1652年,李定國率大軍先取湖南,再下桂林,兩蹶名王成就至高威名。這兩王是哪兩王?定南王孔有德跟敬謹親王尼堪。
孔有德是不折不扣的"漢奸",投降後被封為定南王,結果被李定國在桂林大敗,自己還付出了性命為代價;清政府聽聞後大驚,立刻派敬謹親王尼堪前往湘桂一代討伐,結果不僅讓衡陽一戰再度成就了李定國"戰神"之名,順便也送上了自己的人頭。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黃宗羲對此發出感慨:"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自萬曆戊午(1618年)以來所未有也'。"順治帝福臨更是嚇得不行:"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定國名,股慄戰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之議。"直接打算割讓七省以保平安。
但危機其實早已埋有伏筆,李定國雖然不欲於孫可望進行內耗,孫可望卻無法坐看李定國聲望空前絕後,一年內連下5州19郡,佔領3000餘里的功績,足以將孫可望從掌權者的地位上拉下來,因此他借劉文秀進攻川南不利將李定國匆忙召回,企圖暗中加害。
此時李定國還是不願跟孫可望內耗,白白葬送了自己打下的大好局面,因此選擇轉向廣東一帶,卻被清軍夾擊,原本聯絡的鄭成功軍隊始終未至,南明優勢就此扭轉。
孫可望本就有篡位之心,一開始礙於李定國的壓制只能作罷,但李定國一走,永曆帝便孤立無援。走投無路之際,永曆帝只好秘密傳令李定國前來護駕,李定國立刻率軍護送永曆帝前往雲南,因此被封為晉王,李晉王的名號響徹神州大陸。
說真的如果李定國一開始就狠下心來解決了孫可望,或許情勢不會如此被動,1657年孫可望實在按奈不住,率十四萬大軍進攻雲南,李定國僅剩三萬兵力相應對。孫可望原本勝券在握,但他卻忽視了至關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民心。
這些年來李定國南征北戰,可以說無論是之前的大西,還是之後的大西,亦或者是如今的南明,都是他一點點打下來的地盤,孫可望率領的大軍曾經也是李定國的部下,他們不願與李定國為敵,臨陣倒戈。
孫可望見大勢已去,竟礙於那點面子,寧願帶領殘部投降大清,也不願一同扶持南明。李定國是悲壯的,他雖然站著,雖然想帶領身旁眾人站著,但無奈總有人選擇跪下。
由於孫可望內耗,此時南明僅剩雲南這一塊地盤,1658年清朝認為時機已至,分三路大軍南下,曾被李定國冒死相救的永曆帝拒絕前往湖南,反而逃至緬甸,留李定國在雲南駐守。此時李定國已知自己必敗,給昆明百姓留夠了果腹的糧食,率部隊前往磨盤山迎來最後的血戰。
這是將軍的末路,也是南明的末路,本來李定國已經成功揣摩到了清軍的心態,在磨盤山設伏,只等來個甕中捉鱉,未嘗沒有勝利的希望,可他再一次迎來了背叛,南明光祿寺少卿盧桂生從大軍中衝出,向吳三桂報告李定國具體設伏地點,6000精兵走到末路。
李定國其實還在派人打探永曆帝的下落,他知道緬甸不可信,但拗不過永曆帝自己的想法。當李定國兵敗的訊息傳出後,緬甸方扛不住吳三桂的壓力,在1662年將永曆帝交出,吳三桂親自在昆明將其縊殺。
這個時候李定國已經到了油盡燈枯之時,長期以來的軍旅生涯終於在此刻爆發。病床上的李定國聽聞永曆帝身亡的噩耗,慟哭道:"負國負君,何以對天下萬世。"本就病重,再遭逢此心神大亂,李定國眼看著也要不行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在叮囑自己的部下:"寧死荒外,勿降也!"
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李定國前半生以流寇之軀,為百姓而戰,勸阻養父勿要弒殺;後半生遵循養父遺囑,不願與兄弟兵戎相向,一心護持君主,因民族大義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淚,什麼叫站著的人?這就叫站著的人!
說實話,李定國的這一生太過悲壯,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明朝最後的臉面。近三百載大明王朝,始於農民起義,也因農民起義走向滅亡,最終滅於滿清政權,可惜,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