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有個人叫童恢,出身官宦世家。可他本人的仕途卻有些坎坷,在被貶職後,來到不其縣擔任縣令。有一天,縣裡有位農民喪生虎口,於是縣令童恢提審兩隻老虎。奇怪的是,老虎竟然認罪了,他是如何令老虎認罪的呢?
話說童恢剛到不其縣時,由於天災不斷,所以有許多流民來到這裡。童恢沒有派人趕走這些流民,而是將他們組織起來,在一些荒蠻之地定居屯田。童恢還派人在這裡屯守,可是這些屯守的人,卻不願幹這苦差事。
有一天,不其縣一位農民上山種地時,被一隻老虎給吃掉了,留下孤苦無依的老母親獨自一人。於是,屯守此地的人,就攛掇這位母親,去找童縣令討回公道。畢竟她兒子是被老虎吃了的,要討什麼公道呢?屯守官這樣做,無疑就是想給童恢施加一些壓力。
捕快來到山上,果然發現了兩隻猛虎,可不知哪一隻才是“真兇”,就都抓了回去。提審老虎,本就是稀奇之事,因此一時間,不其縣的老百姓,都決定去聽一聽,看這位新上任的縣令,是怎樣審案的。
到了審案這一天,衙門裡裡外外被圍了個水洩不通,只見童恢鎮定自若,隨即開始提審兩隻老虎。他一拍驚堂木,命令捕快將“嫌疑虎”帶上,兩隻老虎被關在鐵籠裡抬了上來。
接著,童恢對著老虎講述案情經過,還說如果真是你們作案,就從實招來。只見其中一隻老虎低下頭來,似乎是認罪的樣子。另一隻則略顯兇狠,還大肆吼叫,似乎不肯認罪。最終,童恢便判“認罪”的那隻老虎為真兇,而將“不認罪”的那隻無罪釋放了。
不過在審案之前,當初那位屯守官曾囑咐過這位母親,讓她一定不要輕易被糊弄過去。於是她又對童恢說,自己的兒子被這隻老虎吃掉,如果殺了老虎,就等於是在砍自己兒子的肉。所以她提出,讓老虎化身為她的兒子,給她養老送終。
聽審的百姓見童恢連老虎都能提審,而且順利找到了“真兇”,都認為他很有本事,於是也跟著起鬨。沒辦法,童恢只能對著老虎說,讓它去做老婦人的兒子,讓其頤養天年。等老婦人去世後,它可以自行迴歸山林。沒想到老虎竟然點頭低吼,似乎是答應了童恢的要求。
從那以後,老婦人每天家門前,都會有野物放在那裡,就像真是老虎為她獵來的一樣。直到她去世,門口的野物也就沒有了。經過這件事,大家紛紛稱讚童恢的才幹,他也在當地出了名。
不久,童恢官復原職。回到京城後,皇帝曾問起他提審老虎一事。在皇帝的追問下,童恢知道再也不能撒謊,於是和盤托出。
原來,他事先派人,在其中一隻老虎的喉嚨處,刺入一根魚刺。所以這隻老虎,就會不斷吞嚥,做出點頭的樣子。由於一直吞不下,從而發出低吼聲。至於老婦人門前的野物,就更加簡單了,這是童恢派人放置的罷了。
童恢一生為官清廉,不管在京還是在地方做官,都頗受好評。只是可惜,在他升任丹陽太守時,便得暴疾死了。他去世後,百姓為了紀念他,特地修建了一座“童公祠”。
(參考文獻《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