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商鞅這個人變法很有特點,他有兩個特點。第一,一心變法,不考慮個人安危。第二,不顧人事。大家知道一般的政治家首先是要能夠長袖善舞,八面玲瓏,首先要能夠把人事擺平。可是商鞅不是這樣,他一心一意變法。

商鞅變法早期立即觸犯貴族。由於秦孝公強壓變法,貴族不敢明裡反抗,於是攛掇秦孝公唯一的兒子太子秦駟,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犯法。商鞅立即追究,太子年幼不受法制,於是立即追究太子傅和太子師。太傅,公子虔;太師,公孫賈。

大家要知道,這是極為重量級的人物,所謂公子虔,據說他是秦孝公的同父異母哥哥,是秦國貴族領袖兼全國軍事首腦,讓他做太子的老師。太子犯法,商鞅立即追究太子師、太子傅。公子虔不服,有相應的反抗動作,商鞅再追加刑罰,居然採用劓刑,就是割掉鼻子之刑。

孝公絕不可能長命百歲,孝公一死一定是太子繼位,而太子師、太子傅又是太子最親近的人物。商鞅變法,動刑在太子(傅)和太子師的身上。

商鞅不是在絕自己的後路嗎?這就是商鞅。他變法不顧人事。

大家千萬不敢認為商鞅是一個魯莽之徒。要知道民國時代最著名的學者梁啟超曾經說,中國歷史上只有六個人堪稱政治家的稱號。換句話說,其他的人只能叫政客。而這六個政治家之一就有商鞅。

秦始皇建立帝制以後,中國僅是皇帝就三百多位,加上皇帝的重臣達數千之多,也就是在歷史上留名的重臣數千人之多。如果把春秋戰國先秦時代人才茂盛,群星燦爛的那個時代的諸侯國君和所有的諸子百家、政治人物算進去,中國可以潛在成為政治家的人,幾乎可以數千上萬之多,而被梁啟超認為竟然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六個人能承擔得起政治家的稱號,其中就有商鞅。可見商鞅絕不是魯莽之徒。

商鞅變法初期,他還在秦國當時的一個戰時臨時首都,叫櫟陽,在它的南門立了一個木椽子,也就是立了一根大木頭。

秦國原來的國都在雍這個地方,也就是在今天陝西關中西部的寶雞地區那個地方,鳳翔那一片地方。由於秦國腹背受敵,前面講中原文明五國包括魏軍不斷地突進它。另一方面,西戎蠻族從西面不斷地困擾它,所以秦獻公——孝公的父親,不得不把自己的臨時戰時首都遷到關中中部偏東的地方,在今天臨潼附近一個叫櫟陽的地方建立一個很小的小城,作為臨時首都、戰時首都,這個城很小。當然商鞅變法成功以後再遷都,建立秦國大都,這就是咸陽。

櫟陽是個很小的城,商鞅變法初期在櫟陽南門豎一個木條,然後告訴民眾,任何人如果你把這個木椽子從南門扛到北門,賞十金。先秦時代的金不是黃金,而是青銅,但一金的財富量相當於一戶農家一年的總收成。十金相當於十年農戶總收成,是不得了的發爆財的一個機會。可是所有民眾圍觀鬨笑,認為這是官方的話不可信。因為這件事太奇怪了,同時也說明秦國政府原本公信力不高,商鞅一看沒辦法,提高賞金五十金。

這時候出來一個青年,他說,我把這根木椽子扛到北門,就算政府騙我,我也沒有什麼重大損失,扛過去試試。於是扛著這個木椽子到北門。商鞅立即重賞五十金,此人瞬間暴富!這就是著名的徙木立信的典故。實際商鞅在幹什麼?在告訴秦國國民,我商鞅變法說一不二,請各位遵行法度。我們從這件很小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商鞅行法的智慧。

商鞅最初來到秦國,全國一片荒蠻,司馬遷在《史記》中有過一個記載,是商鞅自己在《商君書》上的一個表述。司馬遷採信,把它記在《史記》中。原話這樣講,說“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大築冀闕,營如魯衛矣。”什麼意思呢?他說我商鞅最初來到秦國,“始秦”,秦國是個什麼狀態?“戎翟之教”,也就是未開化人西蠻子的文風。所謂“父子無別,同室而居”,就是都還沒有建立對偶婚制,在某種程度上還是群婚制。他說“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別。”他說我來才把中原文明五國的文風和開化之風帶入秦國,使它建立男女之別,也就是對偶婚制。“大築冀闕”,也就是才開始建房子,建宮殿。這說明秦人過去主體上都是住地窩子或者窯洞的,連房子都是不建的。“營如魯衛矣”,建房子建宮殿的營造形式,就像中原最先進的魯國和衛國一樣。我們從這段話裡可以看出商鞅最初來到秦國,秦國的荒蠻程度。

商鞅在秦國變法十分深徹。大家一定要知道,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前一百多年,商鞅變法就已經達到了這樣的程度。建立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焚書等等。這都是商鞅採取的措施。大家一聽就應該明白,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所採取的諸多措施,過去認為這是秦始皇的豐功偉業。

其實他只不過是把商鞅變法當年在秦國的法政推行到整個天下而已。

我們下面就重點談一下商鞅變法的細則,我們把它分列為下面十二項,做簡單交代。

第一,強迫人民學習最低程度的禮儀。這個禮儀可不是儒家文化這一項,而是讓它擺脫荒蠻之風,建立當時而言偏於現代的社會構想。

第二,強迫每一個國民都要有正當職業,任何人不得遊手好閒。幹什麼?採取重農措施,也就是把秦國的荒地全部開發。那要知道在古代,貴族子弟富商子弟成年都是不務農的,不幹任何事。貴族子弟只是在軍隊中世襲一點爵位、官位,然後略加濡染以繼承爵位。

就像現在的英國王子要到軍隊中去服役一段時間一樣。商鞅規定,任何人包括貴族子弟、富商子弟,但凡發現有遊手好閒者,一概締結邊疆墾荒。

商鞅變法跟吳起一樣,他只要想改變國政,他一定要處理原有貴族所形成的原有政治結構,這當然是對貴族利益的嚴重侵犯。

第三,他又規定一家有兩個成年男子的強迫分居。什麼意思呢?中國古代大家族制。一個大家族,一個爺爺甚至曾祖,他的兒子的兒子的兒子……子孫眾多,不分家,沒有核心家庭,大家在一個鍋裡吃大鍋飯,這就是孔子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齊家”之難。一個大家族幾十人上百人,你要想讓一個家族內寧靜,一個家族內能夠不發生糾紛,難度是非常之高的。

大家知道,漢朝開國重臣陳平,實際上記載他有一個很強的能力,“齊家”的能力。說他很小的時候,族長到每年過年殺豬分肉,分完大家都各有意見,讓陳平這個小孩子去分肉,分完人人滿意,這叫“齊家”之能。

古代都是大家族,大家族有一個問題,由於在家族內部實行的是大家平分,按需分配,所以勞動積極性不高。法制社會的時候,建立稅收制度。稅收是以家為稅基的。如果大家族稅基就很薄弱,由於這兩個原因,商鞅變法要求任何男子一旦成年,結婚必須分家。兩個好處,提高勞動積極性,增加稅基,擴大稅基。

第四,獎勵農耕。我在前面一再講過,所謂法家最簡單的總結,就四個字——獎勵耕戰。分成兩段,獎勵農耕、獎勵兵戰。

商鞅獎勵農耕的方式很有趣。首先,壞井田,開阡陌,土地私分,按秦國農戶人頭平分土地,而且土地私人所有。理論上可以自由買賣,但實際上你無法買賣。為什麼無法買賣?我們往後看。這就大大的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第二,秦人禁商,就是不允許秦國國民經商,只允許務農。因為我在第一節課上講過,商業活動的收益遠高於農業。所以中國自古採取重農抑商的國策,壓抑商人。商鞅最明確的開始這一點,壓抑商業,不允許秦人經商,有力的保護秦國農耕,他甚至不允許行獵,不允許採藥這樣的專業人員在秦國生存。大家想想我前面講,土地分了私人所有,你為什麼不敢買賣土地?

理論上你能買賣,你賣了土地幹什麼,立即喝西北風。任何事都幹不成。但是大家要知道,商業活動是社會跨區域資源調配,秦國如果禁絕商業,秦國就會出現嚴重的資源失平衡。我給大家舉例子,比如秦國是農耕社會,古代做鎧甲是需要牛皮或者獸皮的皮甲,秦國沒有這個資源,至少這個資源不夠用。再比如那個時代的兵器最主要的是青銅,青銅器,青銅兵器。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錫要佔8%到10%。因為純銅是非常軟的,無法做成工具或武器。可錫這個礦在全國根本沒有,銅礦甚至都入不敷出。這樣的資源如果禁絕經商,從哪調配?

因此商鞅變法還有第三條,優惠外商。就是其他世界各國的商人,如果來到秦國經商,還給予優惠政策。大家聽聽,這很有點像鄧小平改革初期的局面。這不說明我們先進,這說明我們是跟兩千多年前相似。外商到秦國經商,解決資源配置問題,因此給外商優惠政策。

所以秦國當年秦民務農,而外商經商,形成極其繁茂而合理的國家經濟結構。

再有一條,倒置累進稅。什麼意思呢?商鞅規定,凡是農耕織布產出最高者免稅。產出越低稅率越高。大家知道我們今天實行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是這樣實行的,就是你的產出越高,我的相對稅率也越高,絕對稅值也越高。

商鞅反著來,你產出越高,我稅率越低,你產出越低,我稅率越高,直到把你逼死為止。他在幹什麼?強迫國民勤勉務農。據史書記載,商鞅最初實行這個政策的時候,有不少秦民,最終破產,稅收太重,淪為荒山野嶺中的野人。可見商鞅獎勵農耕的政策都如此殘酷。

商鞅變法採取優厚條件招請國外移民,就是中原各國的移民。這就是《商君書》中著名的一篇文章叫《徠民篇》,就是移民政策。他為什麼要招請國外移民來到秦國?但凡移民來到秦國,一律賜給土地百畝,九年免稅,以如此優厚的條件招請各國移民來到秦國,幹什麼?

就像趙襄子解放奴隸,增加兵源和勞動力資源。商鞅的這個徠民政策,被後世秦國執行到非常徹底的程度。到秦王嬴政,秦國當時國民只有四五百萬人,而它的軍隊竟然接近百萬之眾。大家想想,國民平均每四五個人裡就會有一個當兵,哪來這麼多兵源?青壯年人所有人都被徵兵。農業生產誰來做?到秦王嬴政時代,所有農業生產者幾乎都是移民在進行,所有秦國人青壯年人全部被徵兵,這才能統一天下。可見徠民政策對秦國後來的經濟發展和軍事鬥爭起到何等重要的意義。

這裡當然發生一個問題,秦國哪來那麼多的土地分賜,這我們就又得提到春秋時代的那個秦穆公。秦穆公當年起用外國人百里奚——五羖大夫。所謂“五羖大夫”,就是用五張黑色公羊皮換回來的一個奴隸,他竟然用這個百里奚做國相。秦穆公當年用了一批人物,包括百里奚、蹇叔、由余等等。說到這裡我們得提一下,秦國。秦國用人胸懷寬闊,自秦穆公做表率。秦國經常用外國人做宰相,到秦孝公用商殃。秦惠文王,用魏國人張儀,再往後範睢、呂不韋一直到李斯,全都是外國人。

這表達著秦國用人的胸懷,跟衛國不斷流失人才,趨勢上恰恰相反。當年百里奚由於等人給秦穆公調整國策,因為在此前秦國是向西防禦向東進取,也就是出函谷關,跟群雄逐鹿中原。

但秦國當時國力很差,於是他們建立新的國策,改變國策,向東防禦向西進取。於是在秦穆公時代,秦國逐步蠶食全國西部的廣大蠻族區域,使得秦國國土面積大增,而西部地區人口稀少,這就為後來商鞅變法中的徠民政策留出了土地資源的餘地。

第六,建立社會基層組織。首先落實戶籍制度。大家知道,西周早年中國就有了類似於戶籍制度的東西,叫“料民政策”,但實際上沒有真正能落實到位。中國歷史上最早落實戶籍制度者,就是商鞅變法。所謂戶籍制度,就是每一個國民都在政府那裡做檔案登記,政府管理到每一個人頭,這個政策在上個世紀後半葉被聯合國人權組織確認為違反人權的政策。

世界上很少有幾個國家保留戶籍制度。這個東西是商鞅變法開其端的。不僅如此,商鞅還把人編成組,每五戶、十戶編為一組,建立糾私連坐制度,中國後來把它叫保甲制度,就是這十家一組,一人犯法,其他九家必須檢舉,否則同坐一起論罪。

由此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特務告密制度,這是一個最壞的制度。這都是商鞅建立國家統治體系的方式。

第七,建立地方政府,建立郡縣制。我在前面講過,人類早年氏族部落邦聯制,商代到周代,在春秋時時代以前,封建制度分封制,所謂郡縣制是什麼?打掉部落制、分封制,所有地方由中央朝廷委派命官直接管理,這叫中央集權制度。政治學上叫君主專制制度由此確立。有一個華裔歷史學家,叫唐德剛,他曾經專門對郡縣制做過一個解釋,為什麼叫郡縣制?

大家看,“縣”這個字的繁體字是這樣寫的。它的來源是“懸”這個字。所謂“懸”是什麼意思?就是在東周時代早年建立分封制的時候,預留一部分土地,國土把它懸在那裡,暫不作分封,為以後的分封做預留,這叫“懸”。這一部分預留的國土由中央周天子直接管理。這個東西后來演化出郡縣制。把“心”字去掉,這就是“縣”字的來源。我前面講課的時候,孔子課上我講過,郡縣制是封建制度的天然剋星,它徹底消滅了中國的封建制度。在公元前三世紀、四世紀,就消滅了中國的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得以發生的重要搖籃。由於中國過早地消滅了封建制度,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革命。這樣重大的政治改革舉措,在商鞅時代全面在秦國推行。

第八,統一度量衡,強迫全國使用同一標準的尺寸、升斗和斤兩。統一度量衡,最早採取措施的就是商鞅。統一度量衡有兩個好處,第一,經商買賣更公平。第二,稅收更劃一。商鞅變法的時候,全國實行的統一度量衡非常嚴格,它要求地方官每年必須到中央進行度量衡校驗,做到這種程度。這個政策最早是在商鞅變法的時候秦國開始。

第九,人際間爭執必須訴諸法庭裁判,不準私人決鬥。這話什麼意思呢?要知道古代甚至中國時代,甚至西方近代,政府只管國家大事,民間糾紛民間自行解決,解決不了決鬥。大家知道西方直到十七十八世紀,還保留貴族決鬥的遺風。俄羅斯著名詩人普希金三十二歲死於決鬥。商鞅變法的時候,早在公元前,他就已經規定私人糾紛一律訴諸法庭,不準私人以相鬥方式處理。他在幹什麼?避免國家人民內耗。

要知道當年的私鬥放大,叫邑鬥。就是一個部落一個村莊,比如地界不清,比如夏天爭奪灌溉,灌溉水渠,大家會打群架,造成很大的損傷。秦國當年居然設有法庭,所有民事必須經過法庭裁判,不準私自解決。大家知道漢以後,中國再沒有法庭,沒有法官了,說漢承秦制,這話並不完全。要知道商鞅變法以後,秦國乃至後來的秦朝,它是有獨立法官的。漢以後,司法官就是行政官,縣令,縣官;州,知府,直接就判案子,沒有法官。但是當年商鞅變法它是有獨立法官的,而且法官受中央垂直領導,不受地方長官節制。

他的法官非常權威,他一方面裁決民事和刑案,甚至地方官執行的任何出爐的任何政策,都要先交給法官,看它是否符合秦國法律,也就是還有監督行政官是否合法行政的作用。可見秦國當年法制形態非常先進。

商鞅變法執行得非常徹底。《史記》上曾經記錄說商鞅變法早期,有一次在渭河邊上建一個大刑場,一次斬決七百多人。司馬遷用一個原話形容這次斬決的血腥程度,叫“渭水盡赤”,就是把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河水都染紅了。

有學者考察說很可能這次大斬決,就是因為邑鬥,村落之間打鬥,商鞅不問青紅皂白,派軍隊把所有參加邑斗的人一律拘捕,全部斬決,十分的殘忍,幾乎一時震動的秦國國政,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商鞅的決絕和殘酷。

第十,對敵作戰是第一等功勳。第十一必須作戰,有功才能升遷。

我們把這兩段合在一起,它是什麼?獎勵兵戰。大家要知道,古代士兵打仗,士兵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子弟,他們打仗再勇敢,再有戰果,自身傷殘再嚴重,他永遠做不了軍官,他頂多獲得一點小小的賞賜。因為所有軍官全部是世襲制,只有貴族才能擔任。商鞅竟然改變爵位,也就是他把原有的中國五級爵位廢除,把它變成虛化的名譽,另立了二十級爵位,論軍功行賞。

我們先說一下爵位,中國古代爵位分五級,“公、侯、伯、子、男”,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為什麼把社會地位叫爵位?是因為社會階級分化早期,貴族根據自己在血緣宗法結構中的地位,在享受貴族宴會的時候,使用酒器之不同,標定著他社會地位的高低,所以把地位叫爵位。古代爵位分五級,酒具也分五級,第一級最高爵位,爵用的是爵。第二級,喝酒酒器用的是觶。第三用的是觚。第四級用的是角,第五級用的是杯。爵位在古代何其重要,它不僅標定著你的社會地位,不僅標定著你可以做哪一級官員,在部隊中領哪一級軍銜,它甚至決定著你可以享受的生活待遇。比如你院落有多大,房子有多麼華麗,門樓蓋得有多高,駕什麼樣的馬車,甚至穿什麼樣的服飾,都是被爵位規定。所以中國古代商人富而不貴,再有錢沒有這個爵位,你是不能享受這一級生活的。

爵位如此重要!商鞅居然把它虛化為名譽稱號,不是實爵了,另立二十級實爵,論功行賞,農耕產出極高者,可以獲得低階爵位,全部後面以軍功行賞,以軍功論爵。大家想想,古代士兵打仗傷殘再重,從來做不了軍官,而今天居然可以做到最高爵位。即使你的能力做不了宰相,你可以享受宰相爵位的待遇。想想這是一種怎樣的轉化?於是秦國軍隊驟然轉化為虎狼之師,士兵打仗十分勇敢,拼命爭奪敵人首級。據《戰國策》記載,商鞅變法以後,改變軍爵制度以後,秦國跟六國聯軍對陣還沒開帳,六國士兵腿肚子都抽筋兒,秦國士兵每獲一個首級增加一級爵位,以至於秦國士兵上戰場,拼命搶奪敵人首級,奮勇追擊。

《戰國策》記載,秦軍士兵腰上掛著血淋淋的首級往前衝鋒。大家可以想象,那個虎狼之師的局面。我建議大家有空再到臨潼兵馬俑去看一下,那個地方是秦軍一個軍陣的兵俑,那裡只有低階軍官,百夫長相當於一個連長,千夫長相當於一個團長。從軍官到士兵,全穿輕甲,頭上不戴頭盔,掛一條毛巾。

要知道戰國中期以後,所有各國給自己的軍隊提供重甲,所謂重甲分三層,裡面一層網甲,外面一層獸皮甲或牛皮甲,然後胸背部再用青銅片和鐵片加護,戴重盔,拿大盾。僅防禦系統四十到六十斤以上,它會嚴重影響士兵的進攻能力。

秦國也給自己計程車兵提供重甲,所有士兵不要。穿輕甲,不戴頭盔,減輕防禦重量,提高進攻機動性,拼命地追逐首級,以至於史書記載秦國士兵為爭奪首級,發生士兵內鬥的局面。想想那個腰上纏著敵人頭髮,首級血淋淋的掛得滿腰,奮勇往前衝擊,一路走過去,血痕隨之揚然而長是個怎樣的局面?

這樣不行,掛滿首級肯定不利於繼續進攻。於是商鞅恢復古制。中國古文字中有一個字,甲骨文中先畫一個很具象的耳朵,旁邊畫一隻手。這個字什麼字呢?“取”。

“取”這個字什麼意思?中國古代氏族部落制度的後期,部族之間發生戰爭,早期打仗,怎麼論功行賞呢?割回敵人左耳朵,數耳朵論功行賞。掛滿腰首級不行,商鞅恢復古制,割回敵人左耳朵,拿回來論功行賞、封爵。

日本出現一個著名的幕府將軍豐臣秀吉。在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統一日本,然後舉兵進攻朝鮮。日本軍隊在朝鮮大肆殺伐,擱回朝鮮士兵和民眾的耳朵,帶回日本論功行賞,居然把朝鮮人的耳朵堆積成一座小山,然後專門為此蓋一個墳墓叫耳冢,迄今在日本還保留。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南韓人、朝鮮人提起日本人來咬牙切齒,比中國人恨日本人恨得多。而這份功勞首先要歸給商鞅。

商鞅透過獎勵農耕、獎勵兵戰,使得秦國經濟基礎豐厚,軍事機器強大,秦國在短短變法十年左右,突然強盛,成為中原文明各國的勁敵。《商君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它說“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父遺其子,兄遺其弟,妻遺其夫,皆曰:‘不得無返’。”他說秦國士兵打仗,就像餓狼看見了肉一樣猛撲上去,父親把自己的孩子貢獻出去,兄長把自己的弟弟貢獻出去。妻子把自己的丈夫貢獻出去當兵,然後給他們講,如果沒有首級,得不到爵位,不準回家,可見商鞅變法深徹到何等程度,兇殘到何等程度?

第十二,制定法律文字。商鞅依據李悝《法經》,建立六律,這就是著名的《盜律》《賊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這些東西《商君書》上有所記載,我們不再細說。我們講到這裡,大家應該看出來,商鞅變法是一個完整的大系統。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身中八刀,仍倚柱而笑。他曾追殺得一個人狼狽奔逃